第583章 秦州占优
蔡修将手下狗血淋头的骂了一遍,然后独自离开小院,来到一处戏楼。免费看书就搜:丝路小说网
蔡修左右观察一番后,走进了一处雅间。
雅间之中,一名中年男人如痴如醉的听着戏曲。
“林主簿,今日戏曲可令你满意?”
中年男人回过神,笑道:“不错,甚是不错。”
中年男人起身走到桌子旁,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水。
“蔡东家,你好几日没有现身了,突然找到本官,所为何事啊?”
“林主簿有所不知啊,开年之后,买卖是愈发难做了。”蔡修说道,“前往绵竹郡的商道直接封了,官道也不允许民间商旅借道通行了。
草民手中压了一批货啊,着急运出去。”
林光眉头皱起。
“蔡东家,本官只是灵州府衙内一名小小的主簿,帮不上任何忙。”
蔡修连忙从林光手中接过茶杯,“林主簿,草民只是想知道何时能够离开灵州。”
林光摇头道:“本官亦不知。正月初十时,都督府衙便传来政令,灵州进出关口、道路交由军队管辖。
上元节之后,军队便送来公函,正式确定封锁道路、关口,禁止商旅通行。蔡东家,你应该知晓,大战在即,即便你能够运输货物出灵州,也保不住货物。”
秦军军纪严明,不会无故争夺商人的货物。
但是战争期间,军队有权截留过往的商旅,包括携带的货物。
若是军队稽查之后,认为货物涉密,商旅还将面临牢狱之灾。
蔡修旁敲侧击,又打探了些许消息。
只是因为在秦州,军队与官府交流不够密切,林光也是一知半解。
林光看了眼楼下戏台,说道:“蔡东家,本官劝诫你一句,战争没有结束之前,货物先囤着,或者在新丰城内售出。
再不济,将货物运往咸阳或益州出售。千万别尝试偷渡,一旦被军队发现,谁也救不了你。
前几日,军队再次传来公函,要求灵州府监督驻留灵州的商旅,不可越过警戒线。”
蔡修神色一滞,问道:“林主簿,这是军队第一次如此要求吗?”
林光说道:“倒也不是第一次。”
蔡修若有所思的点了下头,然后问道:“林主簿,难道军队不需要灵州府帮忙协调运输粮草辎重吗?”
林光摇头道:“军队的粮草辎重直接由兵司负责,地方官府从不经手。半个月前,兵司官吏通知灵州府之后,直接在灵州境内招募民夫。”
蔡修点了点头,而后从袖中拿出一个鼓起的信封,放在桌子上,“林主簿,下一场戏曲马上就开始了,草民也不叨扰了。”
林光看着信封,笑容满面。
“蔡东家慢走。”
蔡修走出戏楼,眼神中浮现一抹凝重。
从林光的话语中不难得知,秦军对关口、道路的封锁越来越紧,且粮草辎重的运输频次也有所增加。
这就从侧面证明,秦军十有八九有新的动作。
蔡修轻呼出一口气。
他率领手下在灵州潜伏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探查到令人满意的情报。
所以,蔡修决定明日离开新丰城,带队潜入绵竹郡。
无论如何,他都必须探查更多的情报。……
……
陇州,山阴郡。
郡城外,军营。
营帐之中,豫州军正在召开集议。
郑德堂长子郑承旭坐在上首,在其左下首是此战统帅王茂。
一名校尉走进营帐,将一个信封递到郑承旭面前。
郑承旭看完信件之后,不由得一笑。
“王将军,李宗泽再度送来书信,要求我军尽快进入庆州境内。”
王茂说道:“并州的确很急。秦军的强大,早已深入人心,并州已经多次败在秦军手下。”
众将笑了笑。
郑承旭笑过之后,脸色微微一沉。
“诸位将军,此战我军虽只是协助并州,但依旧不能失了风采。李氏与郑氏多次结盟,不可失了郑氏的风范。”
王茂正色道:“公子说的没错。大争之世,豫州与并州既是竞争对手,亦是合作伙伴。大军开播之时,郑公亦提及过,秦州乃是并州与豫州的共同敌人。”
王茂的表态,让郑承旭很高兴。
此番他随军督战,是父亲对他的培植,更关乎着他能否承担起郑氏嫡长子的责任。
所以,郑承旭非常关注这场战争。
若是能够成功协助并州打赢这场战争,李氏与郑氏之间的关系将更上一层楼,陇州即将到来的危机也可以解除。
而这两大功劳,都能够算在郑承旭的头上。
集议结束之后,郑承旭单独把王茂留下。
“王将军,不瞒你说,我很想帮助并州阻击秦州,但我心中亦没有底。”郑承旭沉声道,“夜雨送回的情报,想必你也看到了。
秦州很强大,其军械和火器独步天下,豫州比不过。因此,我想知道你是否有信心?”
王茂沉吟道:“公子,末将有信心。但此战,我军只是从旁协助,越俎代庖反而不妥。末将的想法是,先接受并州军的请求进入庆州境内。
而后,双方洽谈后续具体的合作事宜。”
郑承旭皱眉:“你认为与并州洽谈的底线是什么?”
王茂说道:“我军不能冲锋在前,不可单独守城。”
这两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豫州军不能充当炮灰。
郑承旭颔首。
五日之后,五万豫州军进入庆州椿林郡。
一处平地之上,一辆马车停在路边。
李宗泽站在马车旁,看着前方大军。
郑承旭也收到了消息,所以连忙脱离大军。
“世丰兄,多年未见,别来无恙啊。”
李宗泽朝着郑承旭作揖一笑。
“渐安兄,风采依旧啊。”郑承旭亦是回礼一笑。
李氏和郑氏同为世家,两族子弟年轻时来往极为密切。
李宗泽和郑承旭还曾在同一位老师门下学习过一年的时间。
两人已经六年多没有见面,寒暄良久之后才开始谈论正事。
“世丰兄,豫州军真是威风凛凛啊。”
郑承旭笑了笑:“渐安兄话中有话啊。眼前五万豫州大军,亦是豫州精锐。而且,大军携带了一万五千颗火器,并州只需提供普通军械和粮草。”
李宗泽直接问道:“敢问世丰兄,这五万豫州军是否能听从并州军的指挥调度?”
郑承旭沉默片刻,道:“豫州军的身家性命不可能全然交给并州军,我无法向军中将领交代。若是出了意外,更无法向父亲交代。
不过渐安兄可宽心,豫州将尽全力协助并州军。”
李宗泽苦笑一声:“我以为今日来此迎接世丰兄,会有意外之喜呢。”
郑承旭问道:“换为思考,你会将五万并州军全然交给豫州军指挥调度吗?”
李宗泽当即哈哈大笑。
双方沉默片刻,郑承旭问道:“渐安兄,秦军动向如何?”
李宗泽脸上笑意微微一僵:“秦军极为狡猾,动向不明,预估秦军将出动二十五万以上的兵力。”
郑承旭在心中盘算一番后,点了点头。
若是秦军只出动二十五大军,单论兵力的话,豫州和并州还占据着上风。
郑承旭说道:“秦军出兵的兵力绝对不止二十五万。你我两方的兵力部署,想必早已被秦军获知。”
李宗泽颔首,并低声道:“秦军出动的兵力必定超过三十万。”
郑承旭看了眼李宗泽,问道:“既有猜测,并州是否留有后手?”
李宗泽笑而不语,选择避开这个话题,说道:“世丰兄,酒宴已经备好。虽在军中,但你我二人今晚定要不醉不归。”
郑承旭笑道:“不醉不归。”
庆州,翠岳郡。
山南县,山谷之中。
三千多名士卒热火朝天,砍伐树木、竹子,编制木筏、竹筏。
从这处山谷往北十里,就到了长平河。
纪冰是负责赶制木筏的校尉军官。
他站在一处巨石上,举着望远镜观察一番后,叫来一名屯长,问道:“编制好的木筏数量有多少?”
屯长回道:“已经有三千张木筏了。”
纪冰说道:“速度太慢了,必须加快速度。三天之内,必须编制好一万张木筏,这是军令。”
“领命。”
紧接着,纪冰又叫来军情处的队率。
“山谷周围可曾出现并州军斥候或并州暗探?”
队率大声道:“将军宽心,山谷周围三十里,皆布控了大量士卒,黑冰台亦抽调了大量士卒协助。”
纪冰抬头看了眼,提醒道:“记住,千万不能使用迅鹰传递军情,明白吗?”
“明白,已经吩咐下去了。”
现在并州军已经学精了,知晓秦军军情处和秦州黑冰台传递情报,基本使用迅鹰。
所以只要出现迅鹰的身影,就代表附近有军情处或者黑冰台的暗探。
军情处和黑冰台也关注到了这一点。
所以使用迅鹰传递情报时,非常小心谨慎。
东河郡,白水县。
秦军在紧锣密鼓备战时,并州也没有无动于衷。
现如今并州军已经确定了达成了共识。
那便是秦军一定会合并攻打丰郡或东河郡,且攻打丰郡的几率最大。
基于此,邓逢当即做出了相应的部署改变。
即,从东河郡抽调两万兵力至白水县待命。
东河郡有五万精锐驻守,加上五万豫州军,足以撑到援军到来。
并且,丰郡对并州更加重要。
庆州战场风云不断,大炎各地亦是不平静。
荆州,肃王府。
肃王与一众荆州文武大臣正在议事。
主要商讨的内容便是今年荆州需要攻占邓州全境。
荆州与豫州争夺邓州多年,双方互有胜负,而后邓州豪族与宣州豪族结盟反扑。
邓州七郡,荆州得其三,豫州得其二,邓州豪族占据剩下两个郡。
去年荆州专注于与洪州争夺岳州,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由于双方僵持太久,荆州一众文武认为不能将精力耗费在岳州,而应该攻占邓州全境,进而图谋宣州。
宁恩铭大声说着:“殿下,诸位,如今已经确定,豫州出动五万大军相助并州。今年庆州战场,必定会爆发一场大战。
而庆州战场的结果,必将影响中原的局势。”
鲁生问道:“敢问宁先生,你认为庆州战场,谁会胜出?”
宁恩铭说道:“秦州胜率占六成,并州和豫州加起来共占四成。”
闻言,众人面面相觑。
宁恩铭解释道:“秦州、并州以及豫州三家势力中,唯有秦州能够心无旁骛。并州需顾虑突厥侵略凉州,豫州还在与兖州争夺徐州。
秦州坐拥益州,无后勤之忧。拒北关乃是天下雄关,加之秦州多次修缮,且北纥汗国先天不足。
天时地利,秦州占优。唯一存在变数的便是并州与豫州结盟弱秦,不可小觑。若是两大世家真的决心弱秦,秦州亦要龟缩后退至灵州。”
众人不由得点着头。
如此看来,秦州的确占优。
宁恩铭微微一顿,道:“诸位,别忘了,火器自大燕朝出现,距今已有三百二十多年,可秦州未崛起之前,火器只是常规军械。
而现如今,在秦州的引领之下,大炎火器百花齐放。秦州更是接连研制出火蒺藜、震天雷和轰天雷,且这三种火器威力节节攀升。
秦州是否准备了新的火器,谁又能说得准呢?”
话音落下,大厅中陷入沉寂。
片刻后,坐在上首的肃王开口了。
“宁爱卿,基于你的判断,秦州最终会胜出,这对荆州有何影响,不妨将你的看法说出来。”
宁恩铭躬身一礼,继续说着:“秦州胜出,代表着荆州踏足中原的时机到了。只要秦州胜出,庆州落入秦州之手。
以突厥如今的崛起态势,凉州将一直处于高压之下,秦州下一个攻打目标必然是陇州。而根据夜狮子传回的情报,徐州之争今年便会落下帷幕。
明年之后,豫州可以腾出手,与并州达成真正的弱秦同盟。秦并豫三家大战之际,便是我军攻打岐州的最佳时机。
故而,臣认为今年务必要夺下邓州全境,为明年或后年攻打岐州做铺垫。”
肃王看向站在最前方的姚邈,道:“姚爱卿认为如何?”
姚邈说道:“臣完全赞成宁先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