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蒙古问题
在崇祯年间,罗刹国就已经有小规模的开拓队抵达了外东北地区,并建立了多个据点。
而到了现在,罗刹人已经在远东之地,建立了雅库之克,布拉茨克,巴尔古津,基摩斯克,布塔里斯克,鄂霍次克等诸多堡垒据点,而这些地方,还是极为寒冷。
鄂霍次克堡是前几年刚刚建立,而这个堡的建成,标志着罗刹打通了整个西伯利亚,罗刹国第一次接触到太平洋。
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就是负责攻略整个西伯利亚的家族,而这个家族,对更为温暖的南方,垂涎欲滴,而当时清廷还未彻底衰弱,因此在和清军交手了几次后,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就暂时停止了继续南下的步伐,转而稳固根基,积蓄实力,并建立了尼布楚堡垒。
到了现在,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已经可以召集出八百人的军队,以及一支由七百余人组成的哥萨克骑兵。
斯特罗甘诺夫,波格丹公爵,从一些零散的消息中得知,控制东方的清国,已经彻底衰弱了,被更南方的一个国度所击败。
波格丹意识到,这个消息,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要趁着清国衰弱的时候,出兵,征服黑龙江流域,将所有不愿意臣服的部落,尽数覆灭,那里,更温暖,也更适合生存。
这些年,清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关内,先是和明廷交战,随后是南方的各个势力,再最后是孟浚这个清廷的一生大敌,因此对罗刹对远东的扩张,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清廷希望在彻底控制关内后,再把罗刹人赶走。
可惜,事与愿违,清廷数败,自湖广一战后,一蹶不振,势力已经逐渐衰弱,更加没有精力去管更北边的事。
波格丹带着一队哥萨克骑兵,刚刚洗掠了一个小部落,波格丹让人将那些茅草屋全部放火点燃。
波格丹翻身上马,正要带着部下离开,一个罗刹军官,带着一个已经投靠罗刹的野女真部落首领,走了过来。
“大公阁下,我们得到了最新的消息,南面的乾人,已经攻破了清国的都城,清国可以说,已经灭亡了!”
波格丹闻言,大喜,他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表情,他们一直不敢南下,就是不敢轻易招惹清军,毕竟他们从遥远的西方而来,人力物力,和清国有着巨大的差距,而且罗刹也是和清军交过手的,知道那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不开化的部落。
现在听到清国覆灭的消息,那么对波格丹而言,就是南下最好的时机,他前几天才刚刚得到清国衰弱的消息,没想到这么快,清国就覆灭了。
波格丹哈哈大笑,随后下令,让部队准备集结,他要带着大部队,南下,接收清国覆灭后,留下的空白统治。
……………………
沈阳城。
自从赵用平攻克沈阳后,清军连首都,都被乾军攻克的后续影响,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乾军几乎不费什么劲,就控制了清廷在关外的大部分版图,到了孟浚抵达沈阳的时候,清廷的核心区域已经全部被乾朝所控制,清廷只剩下了一个赫图阿拉城,和四周的广袤的山区。
沈阳曾经是辽东大城,人口众多,只是在努尔哈赤攻克沈阳后,原来的辽民,不是被杀,就是被掳到各旗为奴,或是逃离了辽东。
如今赵用平攻克沈阳,城中的八旗和眷属,又已经撤离了这里,城中留下的少部分人口,又因为战争激烈,死伤颇重。
可以说,沈阳城如今什么都没有,街市大空,百业萧条,好在辽西走廊通畅,而且乾军也能从海上运输物资。
孟浚来到了盛京皇宫,大略的看了看宫城,相比于京城,还有金陵的皇宫,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都相差甚远。(现在的沈阳皇宫,是经过了康熙到乾隆很多年的陆续修建)
孟浚看了会,觉得没啥意思,在这住,还不如住到军中,更加的安心,而就在孟浚刚刚离开宫城时,赵用平告诉了孟浚一个奇闻。
那就是北边的一些投靠乾朝的女真部落,说罗刹人已经出现在龙江流域,对一些部落进行残酷的统治。
“罗刹……”孟浚皱着眉头,不自觉的念出这个词,在康熙时曾经和罗刹在尼布楚打了一仗,孟浚知道,既然乾朝替代了大清朝,那么未来,他必然会和罗刹会有一战。
这时,孟浚问道:“和漠南蒙古诸部的会盟事务,都准备好了吗?”
赵用平道:“回陛下,都已准备就绪,三日后,在沈阳城外,各部首领,会共同觐见陛下。”
赵用平说完后,有些迟疑的说道:“陛下,蒙古问题,历朝历代都难以解决,不知陛下可有良策?”
“清廷覆灭,难道蒙古诸部还敢反抗我朝?”孟浚闻言,略有些诧异,他觉得,清廷都灭了,哪个头铁的部落还敢来和他掰一掰手腕。
赵用平回道:“陛下,即便现在可以让他们臣服,但是只要随着时间推移,若不能遏制草原兼并,那么将来迟早有一天,草原还是会出现一个统一的部落,到那时,必然会再次威胁中原!况且,历朝历代,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控制过草原。”
汉朝击败匈奴,匈奴西迁,后来鲜卑崛起,后来的柔然,再到突厥,唐朝击败突厥,回鹘,契丹又崛起,最后是蒙古帝国,由此可见,中原并非不能击败草原,但是却很难对草原进行有效控制。
孟浚深吸一口气,哈哈一笑,道:“草原弱肉强食,畏威而不怀德,本次会盟,朕要大阅诸军!”
而清朝对蒙古的控制,无疑是成功的,其中很多措施,也值得孟浚进行借鉴。
以武压之,必然短时间内可以让蒙古诸部,不敢生出反叛的心思,但这只能短时间遏制,而孟浚准备许开边市,给于蒙古诸部好处,并规定蒙古各部首领之子,必须到乾朝进学,同时在各部必须驻有使节,用以调和各部矛盾,绝不允许再出现一个强大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