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出生路来点猪头肉

第三百七十二章 多心

五天的休沐结束,自然也就是再次回归到正常的模式了,就是要开始准备新一年的政事了。

升殿后百官开始按照排序开始奏报政事,这也就是一次常朝,对于朱允熥来说也没有过多需要担心的事情,没有因为五天的假期就耽误很多事情。

朱允熥耐心的听着一些奏报,有些事情当即决断就好,而这样的一些事情其实不算是特别难以处置。

哪怕大权在握、皇权高度集中,不代表朱允熥就是什么事情都做,有些事情就直接交给六部官员、五军都督府处置,这也是他们存在的必要。

在下朝后,朱允熥也没有客气,将刑部尚书暴昭、户部尚书郁新和工部尚书严震直叫到武英殿,这显然也是有大事要发生。

与此同时,颍国公傅友德也是跟着过来了,看似是稍微有着一些格格不入,只不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朱允熥开门见山的问道,“眼看着运河就要开工疏浚,钱粮、兵马、役夫等现在准备的如何了?”

郁新赶紧开口说道,“回陛下,户部已经调拨出十万两白银,一应的物资、供给等准备齐全了,疏浚的事宜绝不会耽搁。”

这就是户部的态度,为了这件事情户部也早就做了准备,他们也知道皇帝的意思,所以一点都不会耽搁。

这也是因为大明现在的国库里还是稍微有些盈余,在承康皇帝都舍不得因为登基大典多花钱的时候,户部这边的压力自然也就是笑了不少。

暴昭也没有丝毫犹豫的回答说道,“回陛下,刑部已令各地州府将罪囚押解至运河段,交由各地官服、卫所看管。”

刑部安排这些事情也正常,哪怕朱允熥登基大赦天下,可是不代表所有的罪犯都可以直接出狱,这些罪犯也不会只是安排在监狱里等死。

这也是重要的劳动力,尤其是一些比较危险的工作,实际上还是用重罪犯去做。

这不是什么人道不人道,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很多的工作就是需要人力去做。

朱允熥满意的点头,笑着开口,“这就好,疏浚运河本就是繁重的事情,必然是要准备足够粮食、材料,要准备好足够多的人手才行。”

人挑马驮,这就是疏浚工作的最主要方式,其他的显然也不用多想,也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先进的工具,这就是旷日持久的工程。

严震直这时候也开口说道,“回陛下,已有三万役夫发往陈都督处。”

役夫,这就是疏浚工程的主力军,这三万人再加上北方的一部分罪囚,都是交给陈瑄来管理,这是负责疏浚北段运河的工程。

严震直继续说道,“尚且有三万役夫于杭州至镇江处,淮安处有三万役夫疏浚、开挖里运河。”

一共征调十万役夫,听起来好像是非常多的人数,可是这也根本不算什么。

当初修建应天府皇城、城墙的时候,发动的役夫、士兵是超过二十万人,现在这几万人看似是不值一提的。

当然要说和动不动就组织起来的十几万、二十多万大军,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了,役夫到底不是士兵,这里面还是有着本质的一些区别。

而且这九万人是可以相对长期在运河工作的役夫,这也是第一批人。在这批完服完徭役之后,再有九万人去替换这些人。

不会过多的影响这些役夫的生计等,但是也不会耽误朝廷疏浚运河的重点项目。

朱允熥随即看向傅友德,严肃说道,“疏浚运河是利国利民之事,只是也怕有贪官污吏、图谋不轨者,颍国公也该明白其中厉害。”

傅友德自然明白其中的厉害,隋朝开挖大运河导致农民军起义,让原本看似处在盛世的隋朝二世而亡。

元末自然也是不用说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就是在趁着贾鲁开河的时候挖出来独眼石人,轰轰烈烈的元末红巾军起义就如火如荼的展开。

说起来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当初就是在颍州起义,傅友德就是加入了呼应韩山童等人的李二,这也是早起的红巾军参与者,比老朱资历还深。

更久远的来说,所谓暴秦也是有着沉重的徭役等导致大泽乡起义。隋朝开通大运河、元朝治理黄河,先后丢了江山。

朱允熥严肃说道,“颍国公德高望重,务必盯紧了各地卫所,不得要凌虐役夫之事。各地卫所多少也会派将士疏浚、看管,你去管好了。”

傅友德没有任何意见,“臣遵旨。”

虽然现在的傅友德不能去打仗了,不只是功劳高,也是因为岁数大,但是发挥余热的地方显然不会少。

这不就是又给这位颍国公找到了差事么,十万人的大军都可以指挥,十万役夫等等倒是不用担心太多,毕竟还有各级衙门帮忙管理。

疏浚大运河的工作刻不容缓,这些重臣们也能够看出来皇帝的态度,刚登基不忙着其他的事情,首先在意的就是疏浚运河、改善民生。

也可以说是在加强南北沟通,这位承康皇帝对于北方的民心一直都非常重视,用各种办法在不断的加强管理、笼络民心。

这肯定是好事情,作为大明的重臣,郁新等人自然也能够看出来南北方的发展不均,也明白北方到现在民心都未能完全归附。

所以哪怕有些时候会有一些南方人觉得皇帝偏袒北方人、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但是作为大明的天子,重新将南北民心凝聚起来非常重要。

起码要做到让北方的人认同他们是汉人得身份,而不是觉得南方的汉人就是南人,和他们不是同一民族。

大明开国三十年了,今年就是第三十一年,对于朱允熥来说,这项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还有很多进一步去完善的地方。

等到郁新等人离开武英殿,梅殷就被传召过来了。

“此前安排陈瑄等人疏浚北地运河,你务必要盯紧这事。”朱允熥直接安排说道,“役夫调配等自有朝廷安排,沿途屯田卫所换籍之事你盯牢了。”

梅殷对此心里有数,让屯田卫所的一些士兵去参与疏浚北方河段的运河,不只是因为人力不够,这也是直接将一部分人换成民籍。

到时候就是充实北方,尤其是北平附近的百姓人数了。这些屯田卫所的人,对于大明的认可度显然比起北方人更高。

梅殷也开口说道,“陛下,臣谨遵圣谕。”

“这些都是大事,我不放心其他人去做。”朱允熥叹气说道,“疏浚运河之事历来都是苦差事,也容易起一些动乱,对此你该心里有数。”

梅殷想了想,还是开口了,“陛下,臣定当巡检,不让酷吏凌虐役夫。还请陛下降旨,调查厂卫协助臣办好此事。”

虽然梅殷到了北平,手底下也会有些官员,只是很明显有些工作不适合那些明面上的官员、差役等,还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这些探子更加拿手。

朱允熥也不犹豫,笑着说道,“好,还是姑父想的周到。我一会下令,让蒋瓛将一些人手交给你。”

梅殷对此没有太大的负担,他本来就是老朱最喜欢的女婿,外戚、勋贵的属性都非常浓厚。现在给他塞去文官系统,很有可能就是陛下在掺沙子。

作为封疆大吏,还是北平布政使司的二把手,到时候身份就更加的特殊了。

也根本不用怀疑的,皇帝让梅殷过去,肯定是安排了一些特殊的差事,对此很多人都是心知肚明,只是不好说破而已。

在梅殷离开武英殿之后,蒋瓛来到了武英殿,“安排一些人去驸马都尉手下听令,务必盯紧了疏浚运河的事情。但凡有贪官污吏作恶,立刻报到朕跟前。”

蒋瓛有些激动,连忙跪下,“臣遵旨。”

蒋瓛激动的理由很简单,这么大的工程,肯定少不了一些贪官、少不了一些酷吏,或者是一些人想要趁此机会搞出来一些事情。

这就给了锦衣卫的机会,蒋瓛心心念念恶就是锦衣卫开国之初的风光,那可谓是天子鹰犬,不要说文官了,就算是勋贵都对锦衣卫非常忌惮。

“不只是北平那边,杭州这边也是要盯着。”朱允熥继续安排说道,“锦衣卫可以查,但是不可以判,明白吗?”

面对皇帝锐利的眼神,蒋瓛心里一哆嗦,“臣遵旨!”

锦衣卫是最好的鹰犬、是天子耳目,朱允熥也从未想过要废掉锦衣卫,哪怕很多人觉得这是暴君才会做的事情。

但是监督百官、监督天下,这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得多单纯善良的皇帝才会选择自废耳目呢?

到了那时候天子甚至连皇城外的事情都不一定知道,全靠官员奏报的话,那么离真相就越来越远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叛军打到了应天府外都不知道。

不过对锦衣卫也需要严加管控,这就是条恶犬。绳子稍微松一点,他们就会扑出去咬人,甚至是胡乱咬人。

蒋瓛显然也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北镇抚司的那些人可就是等着锦衣卫犯错呢,现在大明的特务机构可不只是锦衣卫一家独大。

哪怕锦衣卫的人更多,哪怕他们的底蕴更深厚,甚至北镇抚司的一些人都是曾经在锦衣卫效力过的,但是蒋瓛可不敢过于大意。

一旦失去了

天子的信任,他这样的天子鹰犬就很难有一个好下场,这一点他比谁都心里清楚。

既然蒋瓛清楚该做些什么,朱允熥也就不会多说什么,响鼓不用重锤。这几年他对蒋瓛比较满意,暂时没有打算换一个锦衣卫指挥使的打算。

蒋瓛也确实是老资历了,最早跟着毛骧。在老朱手底下、朱标手底下都得到了重用,到了朱允熥这里依然是在锦衣卫地位稳固。

这么好一条看家护院的恶犬,确实没必要急着换,这就是朱允熥的看法。

在蒋瓛离开后,朱忠就被叫了过来,“臣叩见陛下。”

朱允熥就直接安排说道,“疏浚运河的事情你也盯着些,抽调些人手兼顾此事就好,情报收集、监督百官的事情也别耽误了。”

别看锦衣卫和北镇抚司看似是职能有些重叠,好似也是有那么些互相提防等等,但是他们的工作还是稍微有些区别。

虽然都有监督百官、互相制衡的意思,但是锦衣卫的情报收集更多针对大明境外,北镇抚司对大明境内。锦衣卫监视百官,北镇抚司重点看顾宗室。

所以即使看起来是有着一些资源浪费等等,那也不是绝对的事情,本身也就是有着互相的制衡,做好自己的工作重点也就行了。

朱忠是个聪明人,他本来就是功臣之后,因为朱允熥的原因得以被重用,和昔日的上司蒋瓛现在都平起平坐了。

所以该做些什么,他比谁都清楚,也知道自己需要去做些什么来保证自己现在的地位。

等到将这些事情给安排好,朱允熥倒是觉得自己挺累了。明明就是疏浚运河这么一件事情,前前后后要安排这么多任务,当个皇帝果然不轻松。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他想要将一些事情给尽可能的办好呢,真的要是不负责任当个垂拱而治的皇帝,那倒是轻松,不过那可不是他的追求。

朱允熥看向道衍和夏原吉,问道,“疏浚运河的事情你们也都是在跟进,朕的这些安排可有什么不足之处?”

道衍立刻开口说道,“陛下,北地可以燕王、周王为使,南段可以吴王殿下为使,巡查各处。一来彰显天家恩德,二来震慑诸官。”

不给实权,但是让一些宗室藩王去视察,甚至是挂个名等等,这确实算得上一石二鸟之计。

倒也不用担心这些藩王的威望增加等等,手里没有实权的藩王,就是为皇帝在办事。

收拢民心、震慑一些不安分的人,看起来也确实有必要让宗室诸王承担起来一些责任了。

毕竟此前一直都是有着一些藩王承担各种各样的重任,大明开国以来,还真的没有出现宗室诸王被完全闲养的,他们可以做的事情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