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优质资产!!!
第598章 优质资产!!!
日上三竿,阳光洒满了乡间小路,爷孙俩提溜着一个沉甸甸的水桶,里面装满了活蹦乱跳的鱼虾蟹,正往家走去。免费看书搜索: 拉小书网
“小伟,小心夹着手!”刘竟斋瞥了一眼正在兴致勃勃地逗弄螃蟹的钟小伟,语气里带着一丝关切。
那只“胜芳蟹”果然名不虚传,体态威武,足有三四两重,蟹壳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仿佛在炫耀它的肥美。
“得嘞!”钟小伟一听,立刻将螃蟹扔进了桶里,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太姥爷,咱们一回去就把它煮了吃,怎么样?”
“馋了?”刘竟斋被曾外孙子的急切逗乐了,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
“嗯呐!”钟小伟一边说着,一边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仿佛已经闻到了那鲜美的蟹香。
“好,回去就让你姥给你做!”
祖孙俩继续沿着乡间小路走上了通往西城的主干道,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斑驳的光影随着他们的脚步轻轻晃动。
路边的野花在微风中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偶尔有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仿佛在为他们引路。
刘竟斋看着外孙那兴奋的样子,不禁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父亲去河边捕鱼的情景。
那时的永定河可没有这么清澈见底,河水夹杂着上游的泥沙狂奔而下,因此河里的鱼虾蟹很不容易捕捞。
如果那次满载而归,家里都会热闹非凡,邻里乡亲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新鲜的收获。
那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如今在钟小伟的脸上再次重现。
“太姥爷,您说这蟹怎么长得这么肥?”钟小伟好奇地问道,眼睛依然盯着桶里的螃蟹,仿佛在研究它的秘密。
“如今这胜芳蟹啊,可是咱们这儿的特产,水质好了,环境好了,蟹儿自然就长得肥美。”刘竟斋笑着解释,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等过几天,姥爷带你去稻田里是捉螃蟹,那才叫有趣呢!”
钟小伟听得入神,连连点头,心里已经开始憧憬起来。
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到了刘家大院门口。
院子里,姥姥邓茹正悠闲地抱着两岁多的小表弟东东散步。
邓茹慈祥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目光不时落在怀中孩子天真无邪的小脸上。
“哟,你们可算回来了!”见众人归来,邓茹欣喜地迎上前,接过钟小伟手中的水桶,瞥见里面肥美的螃蟹,不禁眉开眼笑,“这蟹可真够肥的,今儿个咱们有口福了!”
钟小伟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放下水桶,凑到东东面前逗弄起来。
东东,大名刘琨,虽年纪尚小,却已显露出几分聪慧,对钟小伟的逗弄咯咯直笑,清脆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
“东东,想哥哥了没?”钟小伟一边逗弄着,一边伸手轻轻捏了捏东东的小脸蛋。东东眨了眨大眼睛,奶声奶气地回应:“想!”说完,便伸出小手,想要抓住钟小伟的手指。
钟小伟笑着躲开,逗得东东更加兴奋,小脚丫在姥姥怀里不停踢蹬。
邓茹看着两孩子玩闹,脸上的笑意更深了。
她轻轻拍了拍东东的背,柔声说道:“好了,好了,别闹了,咱们该进屋了。”说完,她转身朝屋内走去,钟小伟连忙提起水桶跟上。
屋内,舅妈李清兰已经准备好了午饭,见他们回来,笑着招呼道:“快进来,螃蟹赶紧处理一下,待会儿就能上锅了。”
“好嘞!大舅妈!”钟小伟应了一声,将水桶放在厨房角落,熟练地开始清洗螃蟹。
大舅妈李清兰在一旁帮忙,一边处理一边夸赞道:“小伟真是越来越懂事了,是个小男子汉。”
邓茹抱着东东坐在餐桌旁,轻声哄着:“东东,待会儿咱们吃大螃蟹,好不好?”
东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却一直盯着厨房的方向,似乎对即将上桌的美食充满了期待。
不一会儿,厨房里飘出了阵阵香气,钟小伟端着满满一盘红彤彤的螃蟹走了出来,放在桌上。
东东看到螃蟹,兴奋地挥舞着小手,嘴里含糊
不清地喊着:“吃!吃!”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欢声笑语不断。
邓茹剥了一个螃蟹,夹了一块蟹肉,小心翼翼地喂给东东,东东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
钟小伟则一边吃一边讲着今天他抓蟹的趣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正午时分,窗外的阳光洒满小院,金色的光芒在青砖绿瓦间流转,为整个院落披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营造出宁静而温馨的氛围。
刘竟斋倚坐在竹椅上,神情悠然自得。
他轻抿一口“燕山酒厂”珍藏的内供酒,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微微晃动,醇厚的酒香在舌尖绽放,仿佛在味蕾上跳起一支优雅的舞曲。
每一口都带着岁月的沉淀,令人回味无穷。
这瓶佳酿已窖藏三十多年了,历经时光的洗礼,口感愈发醇厚,香气愈发浓郁。
如今,这年份的“太行酒”市面上已难觅其踪,堪称稀世珍品,每一滴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岁月的馈赠。
等蒸好的螃蟹热气腾腾地往餐桌上一端,拣一只放在碟子里,刘竟斋把蟹盖子一揭开,“嘿!真是满黄儿顶盖肥!冲这个黄儿,喝上太行一壶,没有问题。”
这吃螃蟹,有一整套“家伙事儿,饭馆和像样儿的人家都有此准备。
它是木制的有三寸碟儿大,有三四分厚,一块小木墩和一个小木锤子,有四寸多长,筷子粗的把儿,比大拇指肚大不多的一个小木锤子。
刘竟斋面前刚蒸好的螃蟹,是蟹壳红亮,蟹肉饱满。
他一边品酒,一边吃着蟹黄蟹肉,蟹黄的鲜香与酒香交织在一起,令人陶醉。
吃了蟹黄蟹肉,而剩下的两只大螯、八只横行的腿,就要用到上面那套“家伙事儿了”。
把蟹鳌蟹腿它放在小木墩上,用小木槌锤碎了硬壳壳,蘸上姜汁儿醋,美极了!
钟小伟是个急性子,他不喜欢用“家伙什儿”慢条斯理地吃螃蟹,觉得费劲,累的慌。
就喜欢吃大舅妈做的“辣炒全蟹”,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瓶“北冰洋”,大口地喝,大口地吃,那样才觉得痛快。
喝着刘家庄的酒,吃着刘家庄的蟹,这便是如今燕京老百姓入秋前后最惬意的享受,仿佛将整个秋天的丰饶与美好都浓缩在了这一口上。
这四九城的老燕京人,自古以来就在即将入秋或者入秋后有“吃秋”和“尝秋鲜”这么一说。
老燕京认为这时新下来的蔬果河鲜最富于营养,应该抓住时机多吃一些。
您别说,这种观念还真与现代营养学讲究的“吃应季食物有利健康”暗合——而螃蟹就属于“尝秋鲜”的首选食物之一。
自刘家庄的“胜芳蟹”声名鹊起以来,历经三十余载的精心培育,这款美味已深深植根于燕京人的味蕾之中,成为他们品尝螃蟹时的首选佳品。
如今,刘家庄的“胜芳蟹”已蜕变为京城的一张璀璨名片,其美名远播,不仅令本地食客趋之若鹜,更吸引了无数远道而来的外国游客。
这些外国游客在燕京的行程中,若未能一尝刘家庄的螃蟹,就如同错过“全聚德”的烤鸭一般,心中难免留下些许遗憾。
“胜芳蟹”的独特风味与精湛品质,早已跨越国界,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
它不仅代表着刘家庄的物产丰富,更是中华美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口。
每当金秋时节,蟹肥膏黄,刘家庄的“胜芳蟹”便成为连接中外食客的桥梁,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秋风飒爽,霜重蟹肥,农历七八月间,这正是吃螃蟹的好时候。
俗话说“七尖八团”,意思是农历七月上市的是尖脐也就是公的,八月上市的是“团脐”也就是母的。
说到吃螃蟹,许多人热衷于约上三五知己,前往餐馆大快朵颐。
在燕京这片美食热土上,若论吃螃蟹的正宗馆子,首推“正阳楼”无疑!
如今的“正阳楼”早已不是当年那一家老店了,现已华丽蜕变为“正阳楼餐饮集团”。
自十年前被“刘家庄餐饮集团”全资收购以来,“正阳楼”便开启
了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正阳楼”仅在燕京一地,就开设了五家分店,而全国各大城市更是拥有二十余家门店,可谓遍地开花。
而且“正阳楼餐饮集团”没有满足现状,故步自封,他们正谋求去海外发展。
“正阳楼”可是燕京真正的老字号大饭馆了,这家店的原址在前门外肉市,由东山人孙氏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创办,在清末民初的时的孙氏后辈孙学仕手中发扬光大。
孙学仕当年可是燕京商界的知名人士,曾任过燕京商会会长。
因此这人交友甚广,当时军政界很多宴会都设在“正阳楼”,所以“正阳楼”是燕京名噪一时的大饭馆。
真正让“正阳楼”出名的不是孙老板交友广泛才食客满园这么简单的。
“正阳楼”的菜很出名,他们做的涮羊肉和东山风味菜都很有名气,而最出名的是大螃蟹。
每年一入秋,“正阳楼”就在菜单和菜牌上添上了“蒸大螃蟹”,秋天的螃蟹最是肥美,单有一绰号名唤“高粱红”。
而“正阳楼”的螃蟹最早是采购自津港附近著名的沼泽地胜芳镇。
随着胜芳镇的沼泽地范围越来越少,水质也变得越来越差,这里的螃蟹就比不上刘家庄出产的螃蟹了。
所以最近这十几年,“正阳楼”的螃蟹都是采购刘家庄地区的“胜芳蟹了”。
“前门之正阳楼,蟹亦出名,蟹自胜芳来,先给正阳楼之挑选,始上市,故独佳。”
所以“正阳楼”分螃蟹都是派专人挑最优质的螃蟹。
采购回来的螃蟹也不急着上桌,而是先喂养两天。
必须等螃蟹将胃中的杂物吐出,身上的异味减少后,再用清水洗过。
然后,“正阳楼”的厨师们再用细细的麻绳将螃蟹几条腿和两只螯拴好,才放进大笼屉上火蒸熟。
有意思的是“正阳楼”卖螃蟹是按个论价,不是论斤。
而且根据月份不同,螃蟹的价格也不相同。
比如农历七月,肯定是尖脐的螃蟹贵,到了八月,团脐螃蟹就贵了。
而“正阳楼”为了方便顾客吃螃蟹,也准备了工具,有小锤子、小木板、小镊子等等。
螃蟹的做法,以蒸法为最好,蒸则不失本味,不受他味侵扰。
因为螃蟹性寒,调料须用姜来冲抵寒性。吃时只蘸姜醋,乃是经典吃法。
所以,在佐料上,“正阳楼”也格外用心,吃螃蟹需用鲜姜、好米醋以祛寒和提味。
“正阳楼”专门有特供的上好西山米醋和鲜姜末,调配好了,跟蒸得的螃蟹一起端上桌,供客人食用。
吃螃蟹有一套专用的工具,俗称“蟹八件”。
因为刘竟斋最好吃螃蟹,而且他们老一辈人吃螃蟹讲究,刘之野就送了他爹几套收藏的清代“蟹八件”。
其中一套为铜质八件,计有锤、匙、刮、钩、斧、箸、镊、镦。
另有一套四件和一套六件。
蟹八件一般为铜质,亦有银质者。
“八件”只是通称,并不一定都是八件,名目也不同。
“正阳楼”也备有“蟹八件”,不过不够八件,也不是金属的。
在正阳楼饭庄吃螃蟹,食客每人一副小木槌、小木垫,黄杨木制,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可免牙咬手剥之劳。
酒足饭饱后,“正阳楼”还为食客们准备一道名为“汆大甲”的汤品。
梁实秋先生曾这样描述:“这碗汤妙趣无穷。高汤一碗煮沸,投下剥好了的蟹螯七八块,撒上芫荽末,胡椒粉和切碎了的回锅老油条。除了这一味汆大甲,没有任何别的羹汤可以压住这一餐饭的阵脚。”
螃蟹吃完,店里的小伙计会随即端上小铜盆一只,内有浮着茶叶片、菊花瓣的温水,让客人洗去指上的油迹和蟹腥。
有名气、食材好、配料佳、服务到位,可想而知其价格也必然不菲。
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位鹰国旅客得知夏国美食众多便前来到夏国品尝美味。
来到燕京后得知这里的“胜芳蟹”最有名。
他打听了一圈,才知道如今
正是“胜芳蟹”上市的季节,肉多膏厚的“胜芳蟹”成为了餐桌上的美食,供不应求。
可鹰国的这样的河蟹并不值钱,很便宜就能买到一大筐。
但在国内却不一样,河蟹生活在江河湖里,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生长到拳头大小是极为不容易,所以“胜芳蟹”的价格自然就高昂了起来。
但这些外国旅客却不知道,他们在“正阳楼”点了一大盘自以为便宜“胜芳蟹”之后,就开始品尝起了肥美的蟹膏。
看着橙黄流油的“胜芳蟹”,估计很多人都忍不住舔了舔口水吧。
不得不说,这几个外国人还真的是会吃,这个季节的“胜芳蟹”,肉质紧实,油膏丰厚。
再配上陈醋,将一口有油膏抿到嘴里,那滋味简直是爽极了。
品尝完了这道名菜之后,这几位旅客连连点头,并赞赏地扔下了张十元的现金支付。
在这些外国旅客看来十块钱买这几只螃蟹绰绰有余,甚至剩下的还能给小伙计当小费。
可是他们却没想到,在“正阳楼”,这些螃蟹的价格却特别昂贵,十块钱最多只能买上两只。
小伙计也不知道这些外国游客是什么意思,于是大声的喊了一句:“站住!”
因为语言不通,双方磨蹭了很久,但考虑到对方毕竟是国际友人,小伙计也没好多为难。
后来经过了解释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些螃蟹在鹰国价格特别便宜,所以,这些外国人才会以为夏国的螃蟹也是同样的价格……
“正阳楼”吃螃蟹确实贵,但贵有贵的道理。
如今,要是能在“正阳楼”里请亲朋好友们吃上一顿正宗的刘家庄产的“胜芳蟹”,这可是一件倍有面儿的事。
其实,“正阳楼”除了吃螃蟹,这里的烤羊肉也非常好吃,不比“烤肉宛”的烤肉差,早在清代就非常有名气了。
“正阳楼之烤羊肉,人都恒重视之。炽炭于盆,以铁丝罩覆之,切肉至薄,蘸醯酱而炙于火,其馨四溢。
食肉亦有姿势:一足立地,一足踞小木几,持箸燎肉,傍列酒尊,且炙且啖且饮。”
《旧京琐记》中燕京“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旧时位于前门外肉市街靠南路东,东山人孙氏创办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以烤肉、涮肉、螃蟹闻名。
烤肉的器具,今名“支子”。
据清魏元旷《都门琐记》,“正阳楼”的烤肉支子“可围十数人”
“正阳楼”跟“全聚德”一样成为了城市名片。
不仅仅是民间,有的企事业单位接待外宾也喜欢前来“正阳楼”招待,每次都会宾至如归。
随着“正阳楼”的名声越来越响,它不仅仅成为了外宾接待的首选之地,更是本地人心中无可替代的美食圣地之一。
每逢节假日,正阳楼的门口总是排起长龙,顾客们满怀期待地等待着那一口。
这里无论是传统菜品,还是近年来推出的创新佳肴,都让食客们赞不绝口。
在“刘氏餐饮集团”的鼎力支持下,“正阳楼”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逐渐崭露头角,成为集团旗下最为耀眼的优质资产。
作为燕京八大楼、八大居、八大坊等知名品牌中的佼佼者,“正阳楼”仅仅是“刘氏餐饮集团”庞大版图中的一颗明星。
多年来,“刘氏餐饮集团”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在资金、原材料渠道以及各类资源方面均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
在集团的精心整合与战略布局下,这些承载着百年历史的老店纷纷焕发出新的生机,踏上了扩张的征程,继续书写着辉煌的篇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