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夺泥燕口!!!
小
大
“乾清宫,我又回来了,桀桀桀……”
乾清宫大门前,炫了一口魂天帝,朱瞻基抬腿便走了进去,开口就道:“爷爷,听说您找我……”
和往日里一样,未见其人,便先闻其声。
乾清宫内,先一步得到消息的朱棣眼皮跳了跳,这才看到朱瞻基大步走了进来!
没急着行礼,朱瞻基先把房间内的情况打量了一遍,目光从自家三叔那张有些畏畏缩缩的脸上扫过,然后又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夏元吉,注意到这老头儿手里还拿着的几份报纸,结合自家老爹的一些推论,心里也差不多就把情况想明白了。
“来了?”朱棣眉头微挑,看了一眼朱瞻基不阴不阳问道:“怎么样?坐着八抬大轿进宫的感觉,和往日里步行可有什么区别?”
“哎,爷爷,瞧你这话说的。”朱瞻基脸上带笑,道:“您还真把我上次说的胡话当真了,下次可不兴这样子了嗷,您叫我我还真能不来吗?”
他说着话,又对一旁的三叔朱高燧和夏元吉拱手笑道:“三叔和夏户部也来了啊?”
朱高燧哼哼一声,算是打了招呼,夏元吉则恭敬的行了礼,道:“微臣见过太孙殿下!”
“哈,不客气,不客气,夏户部劳苦功高,不必多礼。”朱瞻基笑眯眯的摆了摆手。
这时朱棣才开口道:“来的时候,你应该也知道是什么事才把你叫来的吧?你三叔提议让你将报纸交于朝廷负责,你可有什么异议?”
异议?
我有异议您能听吗?
朱瞻基听着自家爷爷的话有些无语。
不过表面却没有露出分毫,而是一脸震惊的看向了朱高燧,问道:“哎,这不是真的吧?三叔,这话真是您说的啊?我刚刚听传消息的太监说是有人要让我把报纸上交给朝廷,我当时还在想嘞,是谁在造这谣言?我向来最是亲近三叔的,三叔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谁不知道?太子府向来穷困,往日里都快揭不开锅了,有段时间更是只能靠着变卖家具过活,三叔以前还接济过太子府,现在太子府好不容易好些了,也有了个过活的产业,您可是我亲三叔,怎么可能会如此厚颜无耻的把这太子府过活的生计给抢了去?”
“这不是那甚,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吗?”
朱瞻基一首元朝的小令《醉太平,夺泥燕口》一出,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脸色都不怎么好看了起来。
毕竟这话看似朱瞻基没有指名道姓,但是谁都明白,朱瞻基在骂人,骂的还是在场的所有人。
但是这事儿本来就是朱棣理亏,又没有拿到明面上来说,被自家大孙子一顿讽刺,他也是只能憋着。
特别是朱高燧,脸色更是难看,其他人还有块遮羞布,但是对他而言,这话就差怼他脸上喷了,但是偏偏他更是找不到反驳的话。
他几乎可以想到,他一但怼回去了,朱瞻基这小王八蛋肯定第一时间就会否认在骂他,然后又会装可怜,然后倒打一耙,这些年,他可没少吃这一套,都已经快要熟能生巧了。
“咳咳……”眼见朱瞻基几句话就把气氛搞的有些尴尬,朱棣咳嗽一声,
他是知道自家这个大孙子这张嘴的,再让他说下去,今天报纸这事儿,搞不好就要黄了,下次可不好再找这么个机会,立即就对一旁得夏元吉使了一个眼色,后者会意,苦笑一下,站了出来,道:
“太孙殿下,赵王殿下提出此事,也是为国着想,事有轻重缓急,报纸之事乃是国之利器,用之恰当,可利国利民,用之不当,亦有可能造成朝野震荡,如此,收归朝堂,由朝廷监制,也能避免出些意外,更为稳妥些。”
他尽量说着软话,一方面安抚住朱瞻基,一方面又将朱高燧拉了出来。
这是他和皇帝两人不谋而合的想法,皇帝拉不下脸,他的身份相比而言又缺乏些份量,这件事由赵王来出面,无疑是最好的。
一旁的朱高燧本来就被朱瞻基怼了一顿,心里窝火,这会儿夏元吉开了口,他立即就道:“夏户部所言,便是我想说的,瞻基,你年纪还小,此事你掌握不住,还是把报纸交给朝廷的好,若是你觉得此事三叔做的过分了,你要骂便骂,三叔一人做事一人当,只要能够为朝廷出分力就行!”
“瞧三叔您这话说的,好像我不愿意把报纸交给朝廷一般!”朱瞻基故意叹了口气,话语一转又道:“但是三叔和夏户部怕是都没有打听清楚报纸一事吧?”
“嗯?”听到这话,第一个开口的就是朱棣,他淡淡“嗯”了一声,有些疑惑的看向朱瞻基问道:“听你这意思,这报纸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隐情倒是不至于。”朱瞻基摇摇头,开口道:“你们只看到了报纸半日间便覆盖整个应天府,但是你们对报纸的成本一事,却完全没有过了解。”
“说的简单点吧,不说前期报纸作坊的建立和印刷这些器具之类的,就单单是报纸本身,我那作坊是自己造纸,自己印刷,用的也是那些乞儿散卖,即使这样,一张报纸平均下来的成本也超过了两文钱!”
“而就以今天报纸第一期的发行数量为例,是十二万三千多份,也就是说需要差不多二十四万多文钱,换算一下就是二百四十多两银子,这还只是第一期,而大明旬报,一月便有三期,一年便是三十六期,也就是差不多一万两白银。”
朱瞻基说着看了一眼有些不以为意的几人,眼皮一抬道:“你们肯定觉得这一万两很少是不?”
几人没有说话,但是意思也差不多是这样子了。
朱瞻基见此,忍不住笑了一下,继续道:“但是这仅仅不过只是一个应天府罢了,这报纸你们也是知道的,它是大明旬报,不是应天府旬报,将来自然也是会覆盖整个大明的,届时,单单发行的数量最低也不会低于五十万份,甚至是上百万份也不是不可能,仅此一年便需要十余万两白银成本,除此之外,这还不包括建立作坊,运输,散卖等等其他的成本。”
乾清宫大门前,炫了一口魂天帝,朱瞻基抬腿便走了进去,开口就道:“爷爷,听说您找我……”
和往日里一样,未见其人,便先闻其声。
乾清宫内,先一步得到消息的朱棣眼皮跳了跳,这才看到朱瞻基大步走了进来!
没急着行礼,朱瞻基先把房间内的情况打量了一遍,目光从自家三叔那张有些畏畏缩缩的脸上扫过,然后又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夏元吉,注意到这老头儿手里还拿着的几份报纸,结合自家老爹的一些推论,心里也差不多就把情况想明白了。
“来了?”朱棣眉头微挑,看了一眼朱瞻基不阴不阳问道:“怎么样?坐着八抬大轿进宫的感觉,和往日里步行可有什么区别?”
“哎,爷爷,瞧你这话说的。”朱瞻基脸上带笑,道:“您还真把我上次说的胡话当真了,下次可不兴这样子了嗷,您叫我我还真能不来吗?”
他说着话,又对一旁的三叔朱高燧和夏元吉拱手笑道:“三叔和夏户部也来了啊?”
朱高燧哼哼一声,算是打了招呼,夏元吉则恭敬的行了礼,道:“微臣见过太孙殿下!”
“哈,不客气,不客气,夏户部劳苦功高,不必多礼。”朱瞻基笑眯眯的摆了摆手。
这时朱棣才开口道:“来的时候,你应该也知道是什么事才把你叫来的吧?你三叔提议让你将报纸交于朝廷负责,你可有什么异议?”
异议?
我有异议您能听吗?
朱瞻基听着自家爷爷的话有些无语。
不过表面却没有露出分毫,而是一脸震惊的看向了朱高燧,问道:“哎,这不是真的吧?三叔,这话真是您说的啊?我刚刚听传消息的太监说是有人要让我把报纸上交给朝廷,我当时还在想嘞,是谁在造这谣言?我向来最是亲近三叔的,三叔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谁不知道?太子府向来穷困,往日里都快揭不开锅了,有段时间更是只能靠着变卖家具过活,三叔以前还接济过太子府,现在太子府好不容易好些了,也有了个过活的产业,您可是我亲三叔,怎么可能会如此厚颜无耻的把这太子府过活的生计给抢了去?”
“这不是那甚,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吗?”
朱瞻基一首元朝的小令《醉太平,夺泥燕口》一出,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脸色都不怎么好看了起来。
毕竟这话看似朱瞻基没有指名道姓,但是谁都明白,朱瞻基在骂人,骂的还是在场的所有人。
但是这事儿本来就是朱棣理亏,又没有拿到明面上来说,被自家大孙子一顿讽刺,他也是只能憋着。
特别是朱高燧,脸色更是难看,其他人还有块遮羞布,但是对他而言,这话就差怼他脸上喷了,但是偏偏他更是找不到反驳的话。
他几乎可以想到,他一但怼回去了,朱瞻基这小王八蛋肯定第一时间就会否认在骂他,然后又会装可怜,然后倒打一耙,这些年,他可没少吃这一套,都已经快要熟能生巧了。
“咳咳……”眼见朱瞻基几句话就把气氛搞的有些尴尬,朱棣咳嗽一声,
他是知道自家这个大孙子这张嘴的,再让他说下去,今天报纸这事儿,搞不好就要黄了,下次可不好再找这么个机会,立即就对一旁得夏元吉使了一个眼色,后者会意,苦笑一下,站了出来,道:
“太孙殿下,赵王殿下提出此事,也是为国着想,事有轻重缓急,报纸之事乃是国之利器,用之恰当,可利国利民,用之不当,亦有可能造成朝野震荡,如此,收归朝堂,由朝廷监制,也能避免出些意外,更为稳妥些。”
他尽量说着软话,一方面安抚住朱瞻基,一方面又将朱高燧拉了出来。
这是他和皇帝两人不谋而合的想法,皇帝拉不下脸,他的身份相比而言又缺乏些份量,这件事由赵王来出面,无疑是最好的。
一旁的朱高燧本来就被朱瞻基怼了一顿,心里窝火,这会儿夏元吉开了口,他立即就道:“夏户部所言,便是我想说的,瞻基,你年纪还小,此事你掌握不住,还是把报纸交给朝廷的好,若是你觉得此事三叔做的过分了,你要骂便骂,三叔一人做事一人当,只要能够为朝廷出分力就行!”
“瞧三叔您这话说的,好像我不愿意把报纸交给朝廷一般!”朱瞻基故意叹了口气,话语一转又道:“但是三叔和夏户部怕是都没有打听清楚报纸一事吧?”
“嗯?”听到这话,第一个开口的就是朱棣,他淡淡“嗯”了一声,有些疑惑的看向朱瞻基问道:“听你这意思,这报纸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隐情倒是不至于。”朱瞻基摇摇头,开口道:“你们只看到了报纸半日间便覆盖整个应天府,但是你们对报纸的成本一事,却完全没有过了解。”
“说的简单点吧,不说前期报纸作坊的建立和印刷这些器具之类的,就单单是报纸本身,我那作坊是自己造纸,自己印刷,用的也是那些乞儿散卖,即使这样,一张报纸平均下来的成本也超过了两文钱!”
“而就以今天报纸第一期的发行数量为例,是十二万三千多份,也就是说需要差不多二十四万多文钱,换算一下就是二百四十多两银子,这还只是第一期,而大明旬报,一月便有三期,一年便是三十六期,也就是差不多一万两白银。”
朱瞻基说着看了一眼有些不以为意的几人,眼皮一抬道:“你们肯定觉得这一万两很少是不?”
几人没有说话,但是意思也差不多是这样子了。
朱瞻基见此,忍不住笑了一下,继续道:“但是这仅仅不过只是一个应天府罢了,这报纸你们也是知道的,它是大明旬报,不是应天府旬报,将来自然也是会覆盖整个大明的,届时,单单发行的数量最低也不会低于五十万份,甚至是上百万份也不是不可能,仅此一年便需要十余万两白银成本,除此之外,这还不包括建立作坊,运输,散卖等等其他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