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小黑见闻录(三)
小
大
夏元吉这几日心情很不好,皇帝要北伐,他这个户部尚书是最难受的,不仅北伐的各种钱粮都需要他亲自调度,而这钱粮也需要他和皇帝来回拉扯。
原本这事儿也没什么,毕竟是他的本职工作,他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只不过这几日和皇帝拉扯中他数次占了下风,皇帝更是拉紧了裤腰带,半个子都不愿意从内库往国库扒拉,但是北伐的准备工作又不能停,搞得户部最近更是勒紧了裤腰带在过日子。
今日不是朝会的日子,夏元吉不用起的太早,按照往日的习惯去准备点卯上班,只是走在半路上,却被一道呼喊声打乱了他的思绪。
“卖报了,卖报了,大明旬报第一期报,户部尚书夏元吉四月十三日第四次上书请止北伐!”
“外面在喊的是什么?”夏元吉从自己的马车内露出一个脑袋,看向马车旁边的随从,寻声问道。
“回老爷,好像是卖甚报纸的。”随从下意识回道。
夏元吉有些不满,他又不耳背,自然听的见是什么报纸,只是对那报纸内容刚刚有些不确定,他好像是听见了有喊到他的名字,只是喊了一遍,那吆喝又换了词。
“停下!”
他让马车在路边停下,自己则从马车上走了下来,然后寻着刚刚的声音,就追了过去。
好在卖报的报童跑的不快,路边不时也有人将报童拦下询问,夏元吉倒也没花费太多时间就追了上去。
他今天穿着的是一身常服,不过旁边也有不少护卫随从,路上的百姓自知这是个大人物,纷纷让了路,夏元吉也终于看见了那吆喝的来源。
是个半大的孩子,有些瘦弱,但是衣着整洁,收拾的也很干净,看着很舒服,他停下脚步开口喊道:“小娃娃,过来!”
“老先生,您要买报吗?”小黑见他气质比起教书的先生还要好,心里有些紧张,但是面上还是谨记着先生的教诲,保持着微笑,走了过去,然后拿出一份报纸开口道:
“这是由太孙殿下创办,太子殿下总编刊定的大明旬报,一份有七千八百五十二字,里面不仅包含了朝政,诗词文章,还有农事医药,但是只售两文钱,老先生,您要买一份吗?”
“这是太子殿下和太孙殿下弄出来的?”夏元吉示意一旁的随从取出钱,他掏出两文,想想又多拿出几文钱递给了小黑,道:“给我来一份,多的这些钱,你回答我几个问题,就是你的了。”
小黑接过钱,看着多出的微怔,不过却只是取了两文,然后将剩下的钱和报纸一起递回给了夏元吉道:“老先生不必如此,报纸只售两文钱,您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我都可以回答您的,这也是我们的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夏元吉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汇,不过想到那位太孙殿下,他心里倒也不意外,只是有些没想到眼前这小娃娃居然能拒绝自己的打赏,而且看得出来,这小娃娃也是属于真心,他接回钱,倒也没再说什么,不过对小黑的感官倒是更好了几分,一边拿起报纸打量了一遍,目光微微在头版的“大明旬报”四个大字上稍作停顿,就问道:
“我先前听闻你吆喝什么户部尚书夏元吉,不知道是何事?”
“回老先生的话!”小黑按照先生教的礼节,回话道:“此事乃是大明旬报第一版第三条消息,大明永乐十一年四月十五日,户部尚书夏元吉于朝会之时第四次上书,请求停止北伐,朝会之上,被皇上驳回!”
“嗯?”夏元吉闻言轻哼一声,脸色不好看,皱眉向着报纸看去,果然很快就在第一版的第三段,看到了小黑说的,相比而言,这报纸上要更加详细许多,甚至还把他上书的内容,以及皇上驳回的缘由都有叙述,虽然简洁,但描述也是毫无偏颇。
他这才脸色好看了些,只是唯一让他皱眉的是这报纸文字平铺直叙,完全可以说是直白的一塌糊涂。
让向来习惯于那些文辞华丽文章的他,初次读起来多少还是有些不适。
不过不适归不适,这里面的内容还是让他不时点头,特别是第二版时,关于皇太孙朱瞻基论北伐十胜十必战的言论,更是让他有些豁然开朗之感。
这上面不像往日里的那些文章,只讲些大道理,而是用极为直白的文字,从瓦剌的政治,军事,地理开始分析,再到列举大明的政治,地理,军事,然后点出了十条大明北伐瓦剌必胜的缘由,以及必须北伐的理由。
如果不是这文章实在是直白了些,夏元吉都不得不叫声好了。
夏元吉继续往下一版看去,第三版是些诗词,他对这些并不怎么在意,只是匆匆扫了一眼,然后就看向最后一版,这一版是民生。
而只是第一眼,他这个户部尚书就立即眼前一亮:
“应天府近期,米二文一斤,肉八文一斤,盐五文一斤………”
“好!”夏元吉没忍住,叫了一声。
作为户部尚书,对于物价波动这种事情自然是最为关注的,而他也可以想到,这报纸一但散布出去之后,对物价的稳定会有多大的帮助。
可以说,不算前面的,仅仅这一条,他就能明白这报纸的作用。
而接下来民生这块又详细的刊登了好几条种田肥田的小技巧,更是让他越发觉得这报纸的重要性了。
无农不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会百姓如何种地,无疑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情。
“好东西啊!”
夏元吉感慨!
他几乎可以想到,要是这报纸铺设开来了之后,每次都刊登一些这样的知识,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小娃娃,报纸再于我两份!”他几乎没有多想,就再次掏出了四文钱,然后从小黑手里再次买下两份报纸,然后脚步不停的就向自己的马车走去。
他要去见皇帝,这报纸的事情太重要了,他几乎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种东西对朝廷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要面见皇帝,当面叙说。
原本这事儿也没什么,毕竟是他的本职工作,他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只不过这几日和皇帝拉扯中他数次占了下风,皇帝更是拉紧了裤腰带,半个子都不愿意从内库往国库扒拉,但是北伐的准备工作又不能停,搞得户部最近更是勒紧了裤腰带在过日子。
今日不是朝会的日子,夏元吉不用起的太早,按照往日的习惯去准备点卯上班,只是走在半路上,却被一道呼喊声打乱了他的思绪。
“卖报了,卖报了,大明旬报第一期报,户部尚书夏元吉四月十三日第四次上书请止北伐!”
“外面在喊的是什么?”夏元吉从自己的马车内露出一个脑袋,看向马车旁边的随从,寻声问道。
“回老爷,好像是卖甚报纸的。”随从下意识回道。
夏元吉有些不满,他又不耳背,自然听的见是什么报纸,只是对那报纸内容刚刚有些不确定,他好像是听见了有喊到他的名字,只是喊了一遍,那吆喝又换了词。
“停下!”
他让马车在路边停下,自己则从马车上走了下来,然后寻着刚刚的声音,就追了过去。
好在卖报的报童跑的不快,路边不时也有人将报童拦下询问,夏元吉倒也没花费太多时间就追了上去。
他今天穿着的是一身常服,不过旁边也有不少护卫随从,路上的百姓自知这是个大人物,纷纷让了路,夏元吉也终于看见了那吆喝的来源。
是个半大的孩子,有些瘦弱,但是衣着整洁,收拾的也很干净,看着很舒服,他停下脚步开口喊道:“小娃娃,过来!”
“老先生,您要买报吗?”小黑见他气质比起教书的先生还要好,心里有些紧张,但是面上还是谨记着先生的教诲,保持着微笑,走了过去,然后拿出一份报纸开口道:
“这是由太孙殿下创办,太子殿下总编刊定的大明旬报,一份有七千八百五十二字,里面不仅包含了朝政,诗词文章,还有农事医药,但是只售两文钱,老先生,您要买一份吗?”
“这是太子殿下和太孙殿下弄出来的?”夏元吉示意一旁的随从取出钱,他掏出两文,想想又多拿出几文钱递给了小黑,道:“给我来一份,多的这些钱,你回答我几个问题,就是你的了。”
小黑接过钱,看着多出的微怔,不过却只是取了两文,然后将剩下的钱和报纸一起递回给了夏元吉道:“老先生不必如此,报纸只售两文钱,您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我都可以回答您的,这也是我们的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夏元吉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汇,不过想到那位太孙殿下,他心里倒也不意外,只是有些没想到眼前这小娃娃居然能拒绝自己的打赏,而且看得出来,这小娃娃也是属于真心,他接回钱,倒也没再说什么,不过对小黑的感官倒是更好了几分,一边拿起报纸打量了一遍,目光微微在头版的“大明旬报”四个大字上稍作停顿,就问道:
“我先前听闻你吆喝什么户部尚书夏元吉,不知道是何事?”
“回老先生的话!”小黑按照先生教的礼节,回话道:“此事乃是大明旬报第一版第三条消息,大明永乐十一年四月十五日,户部尚书夏元吉于朝会之时第四次上书,请求停止北伐,朝会之上,被皇上驳回!”
“嗯?”夏元吉闻言轻哼一声,脸色不好看,皱眉向着报纸看去,果然很快就在第一版的第三段,看到了小黑说的,相比而言,这报纸上要更加详细许多,甚至还把他上书的内容,以及皇上驳回的缘由都有叙述,虽然简洁,但描述也是毫无偏颇。
他这才脸色好看了些,只是唯一让他皱眉的是这报纸文字平铺直叙,完全可以说是直白的一塌糊涂。
让向来习惯于那些文辞华丽文章的他,初次读起来多少还是有些不适。
不过不适归不适,这里面的内容还是让他不时点头,特别是第二版时,关于皇太孙朱瞻基论北伐十胜十必战的言论,更是让他有些豁然开朗之感。
这上面不像往日里的那些文章,只讲些大道理,而是用极为直白的文字,从瓦剌的政治,军事,地理开始分析,再到列举大明的政治,地理,军事,然后点出了十条大明北伐瓦剌必胜的缘由,以及必须北伐的理由。
如果不是这文章实在是直白了些,夏元吉都不得不叫声好了。
夏元吉继续往下一版看去,第三版是些诗词,他对这些并不怎么在意,只是匆匆扫了一眼,然后就看向最后一版,这一版是民生。
而只是第一眼,他这个户部尚书就立即眼前一亮:
“应天府近期,米二文一斤,肉八文一斤,盐五文一斤………”
“好!”夏元吉没忍住,叫了一声。
作为户部尚书,对于物价波动这种事情自然是最为关注的,而他也可以想到,这报纸一但散布出去之后,对物价的稳定会有多大的帮助。
可以说,不算前面的,仅仅这一条,他就能明白这报纸的作用。
而接下来民生这块又详细的刊登了好几条种田肥田的小技巧,更是让他越发觉得这报纸的重要性了。
无农不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会百姓如何种地,无疑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情。
“好东西啊!”
夏元吉感慨!
他几乎可以想到,要是这报纸铺设开来了之后,每次都刊登一些这样的知识,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小娃娃,报纸再于我两份!”他几乎没有多想,就再次掏出了四文钱,然后从小黑手里再次买下两份报纸,然后脚步不停的就向自己的马车走去。
他要去见皇帝,这报纸的事情太重要了,他几乎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种东西对朝廷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要面见皇帝,当面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