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世俗帝国建立107
当队伍行进到距离新寨一里地时,已经损失了近百匹战马和不少精锐士兵。白起立即下令给战马塞上耳塞,以防敌方突然使用火器制造巨大声响。前方的盾牌手推着加厚的盾牌车缓缓前行,沉重的盾牌车压得地面发出\"吱呀\"的声响。
然而,新的危机接踵而至。队伍突然停了下来,原来前方出现了陷马坑。盾牌车重重地陷了下去,士兵们只能用盾牌搭在坑上,试图让队伍通过。这个意外极大地拖慢了行军速度,骑兵根本无法形成冲击之势。无奈之下,白起只能派出步兵探路,小心翼翼地在陷阱之间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
每前进一步,秦军都如履薄冰。士兵们的神经紧绷到了极点,生怕下一秒就会触发新的陷阱。他们不时回头望向白起,希望能从这位名将身上得到一丝安慰和勇气。而白起,虽然面色镇定,但心中也在暗自估算着这场战斗的损失。
当秦军终于清理出道路,行进到距离新寨五百码时,箭雨突然从四面八方袭来。士兵们手忙脚乱地举起盾牌防御,慌乱中有些盾牌已经用来铺路,导致防护出现缺口。惨叫声此起彼伏,战马和士兵不断中箭倒地。
三百码处,本以为会遭遇火器攻击的秦军,却迎来了漫天火箭。紧接着,地面上散落的坛坛罐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起初,士兵们以为这些只是空罐子,直到火箭射中旁边的木车架,火燃烧起来,而神秘的火铳随即开火。
这一次步兵和骑兵已经不会被枪声吓坏,马匹也掩盖了耳朵,没有发生第一次的慌乱。不过第一轮火器并没有瞄准骑兵和盾车,而是击碎了车架旁的坛坛罐罐,破旧的坛子中,居然有浓稠的黑油倾泻而出,瞬间燃起熊熊烈火。
这种黑油遇水更旺,一旦沾到身上就无法扑灭。战马和士兵们惊恐地四处奔逃,火焰却像有生命一般紧紧跟随。火势迅速蔓延,将整个战场前部变成一片火海。
不仅如此乌孙武士和新国护卫骑着马驱赶和射死秦军的侦察轻骑,在火场边缘游弋,不时射出几箭,然后跑到三里外,绕到秦军的中部,再次抛下黑油罐,随后火箭射出,黑烟滚滚,让前部秦军感觉已经被大火包围。
不时抛下的罐子,点燃不同地点的火情,随着星星点点扩大的火势漫延,前后方的秦军已经和中军联系不上,这些乌孙人还趁乱扔下铁蒺藜,让秦军更加混乱,骑兵也变得如惶惶不可终日的流浪狗,神经了。
秦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士兵们在火海中挣扎,惨叫声、马嘶声、火燃烧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
白起望着眼前的惨状,心中充满不甘,他知道,这场战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较量,火器和陷阱正在彻底改写战争的规则。阴山谷的这场战斗,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一个预示着旧时代即将终结的开始。
第二次进攻,秦军避免了战马受火铳声响惊吓,却又被火攻吓到,更甚从前。火铳骑兵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远远兜着,又在追击中将大部分秦军骑兵坐骑吓瘫、吓疯,彻底搅乱中军,中军一乱全军大乱。
后面五千乌孙武士和新国护卫,还有大量乌孙中年人,骑马射箭助攻,发泄被秦军统治的怒火,向前方压进,不过分两翼进攻,避开中间的火势。
剩余的三队火铳保持克制,没有突出队列冒进,一队队隐藏在弓箭手中,每每出手将敌军战马惊吓跑开,或者是近距离射杀护甲保护的百夫长和千夫长。
就连白起也未能再远幸免,被羽箭射中身体,好在是弹丸射穿了战马,没有射中其身体,否则老白起要陨落于西域之地。
中午沙漠地区的太阳格外凶悍,靠近草原的地方被烈火舔舐得支离破碎,焦黑的草茎在狂风中簌簌作响。乌孙武士们弯刀上凝结的血珠混着硝烟,在呼啸声中迸溅成暗红色的雾霭。之前总是被秦军截断补给线,造成全军崩溃,这群马背上的战士终于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火攻中寻得反击之机。
\"追!\"戴着狼首铜盔的百夫长将弯刀狠狠前指,三十余匹战马同时发出嘶鸣。马蹄踏碎还在冒烟的炭块,火星溅上战士们染血的皮甲,在暗沉的暮色里闪烁如流萤。这些乌孙人素来以悍勇着称,此刻复仇的快意让他们眼中燃烧着近乎疯狂的光,全然不顾渐显松散的阵型。
后方半里处,由西域工匠改良的火铳骑兵正保持着独特的雁行阵。青铜火铳在夕阳下泛着冷光,马鞍两侧挂着装满火药的牛皮囊,十余个骑兵小队如同镶嵌在草原上的黑曜石,随着地势起伏缓缓移动。他们特意将阵型拉得稀松,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暗含玄机——前排骑手负责吸引火力,中间火铳手保持装填,后方的精锐则随时准备发动致命冲锋。
秦军主将白起站在一处焦土堆积的高坡上,手中玄铁剑映着天边最后的余晖。他望着如潮水般涌来的乌孙骑兵,眉头拧成深深的沟壑。
这支乌孙军队显然得到了新式火器的支援,那些不时炸开的黑油罐在秦军阵列中掀起腥风血雨。更让他警惕的是对方刻意保持的阵型,看似冒进,实则暗藏杀机。
\"传令下去,全军后撤!\"白起突然挥剑,青铜令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远处一万步兵正有条不紊地列成锥形阵,盾牌如墙,长矛如林,等待着主将的进攻命令。
但白起敏锐察觉到,若此时强行迎战,被围歼的风险将陡然剧增。火场中的浓烟已让视线模糊,而乌孙骑兵的机动性在开阔地带将发挥到极致。
撤退的号角声撕开战场的喧嚣,秦军步兵开始有序后退。盾牌手们将盾牌高举过头,组成流动的铁壁,弓箭手则转身向追兵放箭。
然而乌孙骑兵早有准备,前排骑手突然散开,露出后方隐藏的抛石机。这些投石机一直在秘密前行,不求攻得远,近程打击就行,随着一声声闷响,裹着松脂的火球划破长空,落在秦军队伍中间。
这些高过人的大草圈,一时间蹦跳着燃烧起来,火焰瞬间吞没了整排的盾牌兵,惨叫声与燃烧的爆裂声交织。白起心头一紧,正要指挥步兵重整阵型,却见乌孙火铳骑兵突然加速,一百余支火铳同时迸发巨响。铅弹穿透牛皮盾牌,在人群中炸开血花,浓烈的硝烟如黑色帷幕笼罩战场。
秦军引以为傲的钢铁防守被破除了,而且是被联合兵种无缝衔接攻击,一轮轮地,火攻和火铳相结合,不让秦军有喘息之机,而且可恨的投石车体型小,架在牛车上,行动也不慢 ,射程近,但是涉及面广。
\"稳住阵型!\"秦军校尉们挥舞着长戈嘶吼,但士兵们眼中已露出恐惧。火铳的轰鸣不同于弓箭,那震耳欲聋的声响和突如其来的死亡,彻底击碎了步兵们的心理防线。
更致命的是,乌孙骑兵在射击后迅速后撤,利用马匹的速度拉开距离,再次装填火铳,这种反复的\" hit - and - run\"战术让秦军根本无从反击。
秦军远程作战,随身携带着五天的干粮,步兵们还有一部分为战马携带草料,这下子成了火圈攻击的重点目标,几轮火圈滚来,引燃了粮草大车,让军心不稳起来。
白起望着混乱的阵型,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他知道,这支乌孙军队已不再是过去只会冲锋的蛮勇之师。当又一轮火箭袭来,将秦军新结成的圆阵点燃时,他握紧剑柄,低声下令:\"鸣金收兵,退守大营!\"
暮色彻底笼罩战场,乌孙骑兵的欢呼声混着火光传向天际。白起回望那片被战火吞噬的草原,第一次意识到,一场关于火器与战术的变革,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展开。而他率领的这支曾经无敌的秦军,或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在千里之外的新国都城,沈墨将最新战报呈给国君。宫殿穹顶垂下的水晶灯折射出万千光芒,映得新皇眼底的笑意愈发深沉。\"秦人还不明白,\"他轻声道,\"这天下,早已不是刀剑说了算。\"
西域在商队的大力带领下,首先是富足起来,修建绿荫长廊没有花费沿途国家的钱财,相反给路途中的商队们提供了路标,也可以在瓦盆下取出积累的富足水滴,成了沙漠中的生命线。
而绿洲同样向着绿荫长廊对进,这样进程无疑加快不少,也将费用大大降低,乌孙武士的大胜也让靠近新国的商队和国家无形中腰杆硬了起来。
胜了两场就有第三场,现在的西域各国紧靠着新国,当然也不想和秦国再度发动战争,而秦国在大败之后,守着草原进入中原的通道,商队可以进出,乌孙王和武士就只能留在西域。
而张远得到的皇上指令就是自己为主,秦国为辅,可以利用秦国完善的西域防备,同是华夏人,面对匈奴等邪恶势力不用客气,共同对外,可以给秦国在内共守西域的人以帮助。
黄金和粮草是新国商人最为拿手的,因为新国的商队首要任务就是为军队服务,一切的商业行为,最终都变成了为军队行进、打仗做准备,尤其是脱离中原太远的西域地区。
黄金和各种商业让当地王和百姓相信新国商人的实力,也愿意让出和乐于帮助商队囤积粮草等军资,反正怎么样都是收获颇丰。
就这样,一个个西域地区的粮草储备之处,漫延开来,大量的新国世家的护卫从此经过,向更远地区汇集,更远的大食也有帝国虎视眈眈中原 将他们的经济命脉控制住,扼住他们东进的脚步。
而最大的敌人现在面对秦国的攻击,还在节节败退,新国商人又在设计他们,他们是游牧民族,随着水草而居,并没有固定居所,造成了机动性强,但是没有良好的根据地。
后勤在马上,肉干和奶酪就是最好的军粮,新国商人和护卫们不仅有这些,还有炒面,可以随时和水成馍,又有沿途城池的水果和蔬菜供应。
内里的沙漠是匈奴的禁区,却是绿荫长廊这样通道的地区,不断延伸的绿荫长廊将商队送到波斯地区,运来那里的弯刀和冶铁技术,加上一些超越千年的技术,真正的宝刀开始大批出现。
这样的过程需要几十上百年,不过太多的世家和百姓愿意抽身进去,这条路让他们富足,发现新大陆一样,不断有人到波斯、大食地区常驻,商队开始建立商业据点,商会模式开启。
像病毒一样的繁殖开来,随着各种语言的精通者增多,越来越多的地貌和政治宗教信息也传回中原地区,也有更多的外国人随同商队来到中原。
这个时期还是东方为主的时期,灿烂的东方文明在不断地传承中壮大,吸收大量外来文明的精华,而新国在这方面更是拿出了先进的技术,只要是异于中原时代的东西,就归为从西域之外的国家传来的,这个马甲也是不错。
寒风掠过草原,吹得玄鸟旗猎猎作响。秦国与新国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帷幕。这场以商为战的暗局中,究竟是武力压制更胜一筹,还是利益开道所向披靡?无人知晓答案,唯有商路之上,利益的博弈永不停歇。
春风掠过玉门关时,新国商队的驼铃已响彻罗布泊。车队最前方,沈墨抚摸着由西域工匠打造的鎏金马鞍,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楼兰城墙。斥候策马而来,扬起的沙尘里裹着兴奋:\"大人!龟兹国使者带着百匹汗血马在前方相迎!\"
与此同时,秦国的西域都护府内,守将蒙恬将加急军报重重拍在沙盘上。羊皮卷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新国商队的路线,从敦煌到疏勒,三十六个绿洲城邦竟有半数已与新国签订互市协议。\"这些西域小国,\"他冷笑一声,\"倒像是见了蜜糖的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