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章 卖房子的缘由

“卫生纸应该去供销社买吧?”

崔大郎对于这些确实不清楚,村里的小卖部也就油盐酱醋,还有些大大泡泡糖啥的,那时候,香烟也很少,基本都是自己种植烟叶,吃旱烟。首发免费看书搜:小说虎

“对,只有供销社才有卖的,还有你要是去供销社买别的东西,可以去找王满银。”

翠花提醒说道。

“王满银?王满银是谁?”

“王满银是你姐夫啊,你都忘了吗?不过,他也确实很久没来过咱家了。”

崔大郎听了过后,努力的搜索着原主的记忆,终于想起来了一些,原来他还有个姐姐叫崔大娟,小名娟子。

他姐娟子跟王满银从小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王满银有关系去供销社上班了,成了一个吃公粮的人,这下他父母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了。

他们觉得王满银现在是干部了,怎么也要找个门当户对的,对于一贫如洗的崔德福家,自然是看不上了。

不过,王满银太喜欢他姐娟子了,为了能在一起,两人偷偷的做了那事,这在当时可是大事情,要是被别人发现了,肯定会被唾沫星子淹死的。

王满银父母知道了之后,也没有办法,只能让他们在一起了,不过也告诫了王满银尽量少去崔家,所以才有了翠花说的,他好久没来过这回事。

幸好,他姐娟子嫁过去不久,就给他们老王家生了个大胖小子春生,估计现在都上初中了吧。

这样一来,娟子在老王家的地位,才算好了一些,后来又给老王家生了冬梅和夏荷,这眼看着只差个秋了。

不过,娟子也知道老爹家生活艰难,经常偷偷的从家里,拿一些吃的用的过来,帮补一下崔大郎一家。

只是,这一次崔大郎一家被赶进深山的事,她可能还不知道,不然的话,怎么都要找她二达崔德贵好好理论理论。

他姐娟子也知道弟弟崔大郎的苦,从小到大,都没有一天开心过,两姐弟从小相依为命,关系一首都非常不错。

“找他有什么用?人家都不理咱家的。”

了解完这些,崔大郎才知道他们家,连亲戚都看不起,更别指望外人了。

“大郎,你不知道呀,供销社的干部可厉害着呢,很多买不到的东西,只有通过他们才能买到。”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确实是这样的。

“比如呢?”

“反正很多啦,你去看了就知道了。”

估计那些紧缺的物资翠花也从来没打算买过。

“行,我去看看再说吧!”

“大郎,你要是实在拉不下面子,找你姐也是一样的,她对你可是好的很呢!”

翠花也知道男人跟男人沟通起来只会更加困难。

“那我姐对我这么好,把那羊肉割五斤给她带过去,让她也尝尝鲜。”

崔大郎这样做一方面确实为了感谢他姐娟子,另一方面他也要王满银知道,他们老崔家己经不是以前那个样子了。

“行咧,没问题。”

翠花把最好的野羊肉割了一大坨放进了背篓。

“对了,翠花,崹人参和袁大头都卖给谁呀?”

这才是崔大郎最值钱的宝贝。

“呀!这个可能就比较麻烦了,一般人都买不起的,不过,镇上的药材站肯定收崹人参,至于那些袁大头嘛,我爷爷倒是收,不过,让你一个人去,也是不好的,嘿嘿……”

翠花其实自从来到崔家以后,也很少回娘家的,基本就是大年初二回去一次,那也是因为老崔家太穷了,娘家人也不愿意多来往。

“行,我知道了,要是卖不出去,我就给他老人家留着,哼哼……”

崔大郎露出阴险的表情,很明显他可没打算让她翠花爷爷捡便宜,最好是狠狠的宰一次。

翠花把装崹人参的口袋和獾子,还有带给娟子的五斤羊肉,装进背篓,还有小半截是空着的,她不想闲着。

“大郎,还有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说,按道理这是我做的事情,只是我今天不能跟你一起下山去。”

翠花支支吾吾的说道。

“有什么事情赶快说,时间己经不早了。”

崔大郎挪开石头,取出翠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袁大头说道。

“就是家里的面粉不多了,我想让你背些麦子下山去磨一下。”

“这多大的事嘛,装进去就是了。”

“可是……”

“可是什么嘛可是,是不是麦子没来得及淘洗呀?”

磨麦子之前都要把小麦清洗一遍再晾干,这样不仅是为了取出杂质,也是把麦子洗干净了,磨出来的面粉才更白。

“那倒不是,这几天天气好,你上山的时候我都洗过了,只是那磨坊是二达家的,你忘了吗?”

听翠华这么一说,崔大郎又要回忆原主的记忆了。

原来,牛家庄村只有崔德贵一家有磨坊,而且还是水磨坊,一开始,这里还有柴油机磨坊,但由于价格高,没有人愿意去,渐渐

的就不干了。

崔德贵实际上还是个颇有头脑的人,当年与崔德福分家时,家中有两头黄牛,他选择了要牛而不是要房子。

那时,牛是种地的重要劳动力,犁地全靠它们,然而,犁地赚不了多少钱,主要是换来一些玉米杆,作为黄牛冬季的饲料。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崔德贵得知可以利用水力驱动机器来加工小麦、玉米和谷子等农作物。

于是,他卖掉了两头老牛,购买了机器,并在牛家庄村河边建立了水磨坊,从此,他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毕竟,用水力驱动不需要花钱,不像柴油机还需要购买柴油。

由于他的成本比其他柴油机磨坊低很多,因此他的价格也就相应地低了不少,渐渐地,那些柴油机磨坊无法与他竞争,纷纷关门大吉,甚至连附近村子的人们,也纷纷前来他这里,就只是为了节省几毛钱。

老两口没日没夜地在磨坊忙碌着,一天到晚累的够呛,住也是住在磨坊旁边临时搭建的房子,以便更好地照顾生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志渐渐长大成人,到了该娶妻生子的年纪,本来,他完全有能力盖一座新房子,但他却对父亲留下来的三间房子情有独钟。

再加上那时崔大郎病重,急需用钱买药治疗,崔德福不得不把三间房子卖给了他,于是便有了本书开头的卖房子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