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震撼

倒不是王夜不想让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其他番邦的学子,很多都是在他来之前到大唐求学的,早已对中原颇有经历、研究。

例如贞观元年举行的一场科考,就对这些番邦学子开放了宾贡科,中了进士就叫宾贡进士。

当然也包括留在大唐数十年的部分遣隋使,例如随小野妹子一同过来的高向玄理、僧旻、南渊请安等人,就一直留学三十多年。

高向玄理的祖先就是从内陆过去的舶来人,海归后正赶上大化革新,为小日子建立了重要的制度,后世西安还有高向玄理公纪念碑。

不过,如今这些都不重要了。

因为等这些人能活着回去之时,王府的远洋船早就造好。

到时候就把人全集中一个贫瘠的小岛上,造船的木材一棵树苗都不留,让他们过上原始人的小日子,别提多美了。

顺便还能开个景区,看看原始人是怎么在那贫瘠的荒岛求生的。

而且从长远来看,这世界永远不可能是纯净的白,那就将黑往岛上丢,反正也是蛇鼠一窝的东西。

至于那些学问僧,也就这时候能蹦跶几天。

李承乾、马周那里的政策就是讲明宗教危害,若有不听劝的,那王府扶持百姓的项目一律跟你没关系,想吃饱饭,找庙里求去吧。

以前信奉宗教那是没办法,毕竟是个靠天吃饭的时代。

可现在凭王府拥有的农作物种类,百姓疯了才去信仰什么佛教。

还是给齐王供庙里实在。

至于为什么现在不推行灭佛行动,这是因为此时正处于一个文化交融期,要是给那些学问僧灭了,这些糟粕怎么能传入其他小国。

所以管好自家百姓就好,庙里的事一点都不急。

况且现在的李二陛下,对于佛教那完全就是一个利用加限制,例如在幽州建造的悯忠寺,都是为了超度历年来逝去的亡魂。

对寺庙的修建,僧尼出家都有法律规范,不过唐朝后期失控了,才发生了灭佛之战。

所以关于宗教方面的律法,完全可以在完善一些。

例如不收钱财的苦行僧,若是可以自力更生,那维护寺庙也不是不可以。

翌日一大早,倭国使节小犬,带着几人直奔渭河商业街。

那天来时只是匆匆一瞥,而今一进入繁华的奢品街,那种原始社会的猿人感立马暴露。

看着那精美的丝绸甚至有些晕眩,比比自己带来的那些垃圾布匹都想直接扔了。

就见几人隔着落地玻璃,像猴似的看向里面。

“小犬君,现在大唐的丝绸,难道在里面织就了金银?你看这光闪闪的多迷人呐!”

随行的这名小倭子、恨不得把眼珠子都要瞪进去。

“若是能将这些精美丝绸带回去,大王一定会重重赏赐我等的。”

“我倭国的布匹相差太多,不,根本不能比。”

“不愧是天朝上国的产物。”

“小犬君怎么不说话?”

小犬似是陷入了呓症,小声喃喃道:“天上之物、我一定要带回去一些...”

屋内的小娘子也发现了这群偷感颇重的小矮人。

明亮的眸子中似是有些不解。

(不会有人敢在这商业街做违法之事吧?)

(应该不能,现在谁不知道这里的后台硬的很,况且街上的武卫也不是吃干饭的,敢图谋不轨者,只有瞬息被拿下这一条路。)

(可他们是客人吗?好寒酸啊。)

一群偷感颇重的使节,给店内发现他们的小娘子带来了困扰。

想了想还是去后面叫了掌柜,不一会儿一位略显成熟的女子,诧异的看了一眼爬窗的几人。

绣眉忍不住轻皱,随即王府良好的培训还是让她冲一行人走了过去。

“几位客人不进来看看吗?”

小犬瞬间感觉很羞耻,被一位面容姣好,打扮华丽的小娘子看到这一幕,他才意识到几人的行为不妥,像是对这里的东西图谋不轨似的。

这要是被误会了,丢人可就丢大了,所以小犬十分拘谨的解释道:

“这位娘子不要误会,我等是倭国使节,今日过来是游览一番,初到此地,被这里精美的丝绸震撼。”

“若有唐突之处,还请海涵。”

掌柜的才不在乎什么使节,每日来这里订购商品的外国使节多了去了。

第一次见这等精美丝绸震撼者,更是不知凡几。

“我是这里的掌柜,几位无需多礼。”

“进来看看吧,这里的丝绸乃全天下最好的。”

“谢掌柜相邀。”小犬特意恭谨的行了一个大唐的礼节,惹得掌柜不由偷笑。

这故意模仿文人雅士又四不像的样子,属实有些做作。

几人一进入屋内,才发觉在外面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那整齐的货架上摆满了不同花纹颜色的锦缎,那美轮美奂的纹饰,色彩,一时间让几人下意识又露出那种没见识的憨态。

“不知几位想要什么样的丝绸?或者说是谁用?”

掌柜的话不由惊醒小犬几人,面面相觑下还是看向小犬君。

只见小犬君讪讪的回道:“不知这里的丝绸价格几何?”

掌柜的也不废话,指着他面前的第一个柜台道:

“这里是奢品街,丝绸价格自然不菲,最便宜这个柜台的普通丝绸为一到三贯每匹。”

“那边的工艺更好的要贵些,每匹在数百贯不等,最贵的还有上千贯每匹的,那种需要预定。”

“千贯?一匹?”小犬感觉手都哆嗦了一下。

“不错,高定丝绸制作工艺复杂,有金丝银线,精细纹绣,料子质地更是绝佳,绝对的物有所值。”

经由掌柜介绍,小犬只觉自己太穷了,或者说大王赏赐的钱财太少了。

就它带来的那些布,材质不同,最多也就两百文到五百文之间。

每人百匹,也不过每学子几十贯钱。

可你要说这些丝绸不值,那他第一个不同意,即便这里最便宜的丝绸也比倭国最好的丝绸好太多。无论是颜色,花纹,质感,都没什么可比的。

至于那将金丝银线穿上身的丝绸更是超出他的想象。

这么贵的丝绸怎么往回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