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信
第172章信
这里也有暗格!
陆希安和姚薇相视一眼,走到了狗子两眼所照位置的旁边,蹲下身来,却见眼前地面有些凹陷。
陆希安伸手在那凹陷的地面上扫了扫,将灰尘拂去,就见到灰土早已脆弱不堪,塌陷进去。
只是这房子里一直落灰,让灰土在上面积了厚厚的好几层,这才让人没法一眼看见。
陆希安和姚薇当即一起把木头门板都捡起来清理掉了——因为门板太过脆弱,一碰就碎,因此清理反而有些麻烦,要一下一下地去捡碎块。
两人都只把大些的木头碎块捡开那些小的、以及木屑,都没有去管。
移开木块后,就可以看见,一层一层的,包了好厚。
这里面的东西,竟然没有人发现!
实在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陆希安猜测这些东西没有被发现的原因,是这里应该是太过破烂了,让人感觉没有搜寻淘宝的价值,因此人们进来这里以后,都只是看一眼就走,谁会注意地上的凹坑
这种自然而然和周围地面融为一体的凹陷潜坑,就只有狗子才会注意到吧
陆希安伸手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却见木头门板底下已经到头了,只是一个小小的浅坑。
似乎这门板没什么别的用处,就是用来收藏这块塑料薄膜包裹的。
不知道这像是油布包的塑料薄膜包裹着的是什么东西
陆希安一边想着,就一边打开了那包裹,然后就看见两个个信封散落了出来。
其中一封信封上写着的是:平川市姚县,乔年(收)。
另一封写的却是:东海市新区,乔雨纯(收)。
因为一直被塑料薄膜严严实实地包裹着,这两封信都还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并没有在这几十年的寒冬末日里遭到损害。
都姓乔。
这个乔雨纯像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至于乔年,不知道是乔雨纯的兄弟还是长辈
陆希安突然想起什么,问姚薇道:“咱们之前听收音机,广播里说的那个地方,是不是东海市新区来着”
“嗯。”
姚薇的记忆很好,听陆希安一问,当即点了点头。
这段时间他们没有拿收音机听广播,可在之前却是时不时会拿出来打开,看看有没有信号的。
那个收音机里从来没有别的信号,有的只有自东海市新区而来的、重复不换的内容。
这里是全国紧急救灾总指挥所,这里是全国紧急救灾总指挥所,各地请注意,灾变还没有过去,专家分析,这将是一场长久的灾难,短时间内无法消退。
那广播里说全国紧急救灾总指挥所已经调配力量,在东海市新区围绕当地电厂、水厂建立了临时基地,水电供应持续完好,物资充足,随时可以接收各地来人。
而眼前这些信里,有的信封上填写的收信地址,也是“东海市新区”,那这个乔雨纯,会不会全国紧急救灾总指挥所的人
想到这里,陆希安当即打开一封信看。
他打开的并不是写了“乔雨纯(收)”的信封,而是写有“乔年(收)”的信件。
“乔雨纯(收)”肯定是平川市姚县寄给乔雨纯的,而且当年写下这封信的人最后还没有把信寄出,也不知道是条件受限,还是出于某种考虑
这封信陆希安自然会看,但现在陆希安想看的第一手内容,却是乔雨纯给乔年发来的信息。
所以要打开的是“乔年(收)”。
那封“乔年(收)”的信封早已被打开,但并不是撕掉边缘,而是当年的人小心翼翼地把风口一点点揭开的。
打开以后,其中只有一张折迭起来的信纸。将信纸打开,内容也并不长,一页信纸足够写完——
爸:
我这里很忙,现在情况这么复杂,这边又有好多事要加班加点地干,我没办法一次次地求你们,和你们解释,多的就不和你们说了。
之前我叫你们过来,你们不来,现在想来都不是那么容易了。
不过等这里建好,估计也会用无线电向全国发出通知,到时候有人往东海迁移,你们一定要找辆车搭上,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不要舍不得家里的地,家里的地登记好,以后灾难过去了,还能回去接收回来。
家里的大棚已经砸好了吧现在是不是就差塑料棚布了
新大棚地基的防冻材料好说,主要难的就是棚布。
现在这么冷的天,之后还要更冷,普通棚布已经没用了。
新棚布里面是航天级的气凝胶夹层,架子也是特制的,听说还配有全光谱led植物灯,用这个就不用开棚透光了,能保证热量不流失,更保暖。
我们这儿的领导知道爸你在平川市种大棚以后,就特地让我给你写这封信,会专门派人调配,还有一小块棚布样品,也会一起送过去。
爸你收到以后帮帮忙,和当地的人一起宣传宣传,赶紧都把新大棚铺开。
这么好的东西,却铺不开,我们领导听说新大棚推广在平川市不顺利,早就着急了。
爸你的大棚弄好以后,就别回家了,在大棚里躲灾,比家里强。
爸,网络和电话信号都已经停了,我没办法一遍一遍地劝你,我信里说的这些,你千万要看进去!
……
看来这封信确实是来自于东海市新区的全国紧急救灾总指挥所的。
而乔年,就是乔雨纯的父亲。
眼前的小房子和土墙,果然是用不一样的材料建造而成的,因此才能这么抗冻、这么抗灾,在严寒之中挺立数十年。
只是这里到底没有等来棚布,因此土墙也就只是土墙,小房子也没法封牢保暖,当年这里的人、那里的人共同的准备和努力,都化作了泡影。
写下这封信的乔雨纯言辞切切,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实在是充满了对父亲的担忧。
可看样子,建筑用的棚布是没有送到的,送来的只有展示用的小块棚布——
也就是包裹信封的这一块。
这一块说是小块,但其实也不小,足以把汽车的车顶盖住,因此包裹着信封,才能缠了一圈又一圈,将之包得严严实实。
而之前陆希安取出包裹的时候,才会想不到里面只是区区两封信。
他之前甚至感觉这里面是一台游戏机都没有问题。
但这么大的棚布,对于整个大棚来说,却到底是杯水车薪。
不知道当年这里因为什么,最终没有把大棚落成
陆希安心里想着,打开了另一封上面写着“乔雨纯(收)”的信。
这封信倒是不像另一封那样保护得很好,信封都有些皱皱巴巴,看样子被折迭过。
打开信封之后,里面也只是一张折迭的纸,但纸不是信纸,像是从小孩子的作业本上撕下来的,顶上满是不规则的锯齿,纸张也只有六十四开那么大。
这封信的内容,比之乔雨纯寄给乔年那一封,要简单太多,上面只有几句话——
雨纯:
迟了,没用了。专家来看过了,说太冷了,打的地基没法用,大棚封不成。
后面还写了一段话,但是又被当初写信的人用笔划掉,一道一道的黑色笔迹将纸上划得乱七八糟,有些地方还戳破看了纸,裂开长长一道。
总之,上面原本的内容,是一丁半点也看不出来了。
这封信于是便被封存进了信封,用那块航天级别的棚布给包上了,放在这大棚侧间的门板地坑里了。
陆希安原本猜想过当初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比如战争,又比如寒灾突然加重,大雪封门,导致乔年的信送不走。
但现在看来,情况却应该并不是这样,而是乔年并不想把坏消息发给女儿,让女儿担心,才最终没有选择把信发走。
——要知道当初这信可是特事特办的,有专门的人护送,一路从东海市送到平川市来。
或许当初一起送来的,不只是给乔年的东西,还有给这里官方的,比如地方救灾指挥所之类的。
但有来应该就有回。地方组织应该也会给全国救灾总指挥所回过去什么东西、或者消息,当初的乔年让捎带一封信,应该不是难事。
结果信写成这样,足见当初乔年心情之复杂。
陆希安完全可以从那张从小孩子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写成的信里,感受到一个田间老农的绝望。
他把信收好,又将那块棚布拿起来,仔细看了看。
棚布摸着像是普通的棚布,没有多少稀奇的,可在经久的寒冬之中依旧完好,还能把其中的信封也保存得那么好,足见这棚布确实了不得。
“走吧。”
陆希安和姚薇说了一声。
两人一起转身出门,回到了车上。
那块棚布也被收了起来。
棚布看材质是防水的,以后如果东西收集得足够多,放在车顶就也不怕淋雨了。
当初是展示品、让农作物可以在无尽寒冬中顺利生长的航天级材料,如今却只能沦为车上防水的工具,说起来有些暴殄天物。
可这个时代,不就是这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