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打破行政体系

2015年10月8日,星城市委大楼会议中心。

这是国庆假期后的第一天,一场代号为“走廊战时指挥机制”协调会,在8点整悄然召开。

会议由市委书记李一凡亲自主持,列席者包括市委常委、组织、财政、发改、招商、科技、统战六大系统负责人,以及星南走廊涉及的核心片区主要领导。

没有摄像机,没有新闻稿,没有公示预告——这是一场实打实的调度指挥会。

“从今天开始,‘星南科技走廊’列入市委一级指挥事项。”

“任何涉及项目落地、资金审批、人才迁入、土地划拨、干部任免,只要属于这条走廊,统一归入指挥体系,由我直接调度。”

话音刚落,会场瞬间沉默。

组织部长何国庆第一个发言:“书记,干部调度部分我完全支持,但如果人事跨区县调拨,是否仍走常规审批链?”

“不走。”李一凡直接打断,“我们不是在搞常规市政工程,而是在应对一场结构性突围战。”

“市级权限之内,我来担;市级权限之外,我报赵书记特批。”

他环视一圈,目光落在市财政局长彭学文身上。

“彭局,最近省财政厅多项拨款流程明显延迟,中央资金落地流程也卡在配套报批环节,你怎么看?”

彭学文面色凝重,迟疑道:“……有意卡住我们的,很可能不只是省财政。”

“也许,是整个系统,在试图重构权力边界。”

李一凡点点头:“没错。”

“所以我们要在体制缝隙中,走出自己的新通道。”

……

会后,李一凡单独留下了何国庆。

“老何,这次你要扛住。”

“我知道省组织部正在受压,但我不需要你公开站队,我只问你一句话——你相不相信适配机制?”

何国庆沉默几秒,点头:“我相信这套机制是对的,只是走得太快。”

“你就负责把人选出来,我来负责兜底。”

“走廊的骨架,必须用敢跑的人来搭。”

……

与此同时,省委组织部长许宏志办公室内。

赵建国拿着一封密件,脸色平静却压着怒火。

“你看完这封信,告诉我——你怎么看?”

许宏志翻开一看,正是“政策风险联络小组”提交的《关于星城市干部机制改革存在组织越权倾向的情况通报建议》。

“这群人,果然动手了。”

“你说李一凡有没有问题?”

“他的问题,就是太有问题了。”

赵建国盯着许宏志,“但这个问题,我愿意压一压。你愿意吗?”

许宏志沉吟良久,最终吐出一句话:

“我可以不放手,但我不能全放权。”

……

当天晚上,李一凡召集走廊核心片区的九位片区书记召开闭门会。

“下一步,我们将启动走廊干部特区制度试点。”

“每个片区允许提出两位‘特别人才’,可破格提拔、优先配岗、跳级授权。”

一位书记犹豫道:“那组织部怎么批?”

李一凡看着他:“你不批,我来批。”

“你不担,我来担。”

“我们不等制度变,我们在制度里打通通道。”

全场无言。

……

半小时后,赵斌走进来,把一份内部情报放在桌上:

“市委办公室刚收到通知,省巡视组将在一周内进驻星城市‘开展组织运行机制专项调研’。”

“名义是调研,实则是巡视。”

李一凡扫了一眼,毫不意外:

“该来的,来了。”

“他们不是冲着我来的,是冲着我正在写的那一套规则来的。”

赵斌低声道:“如果省里要把走廊干部体系冻结,咱们怎么办?”

李一凡嘴角一挑:“冻结?好。”

“我正好启动第二套干部体系——‘走廊项目制任用法’。”

“先项目后组织、先标签后岗位、先战场后编制。”

“看他们拦得住几个人。”

……

就在第二天,南部半导体片区中微项目的建设现场,市科技局分管副局长突然递交辞呈,理由是“压力太大,方向不明”。

这一下,在一众干部中引发动摇。

李一凡当天中午连开两个会。

第一个会议,给市委办公厅发出“信任观测名单”管理细则:

> “任何连续两周在调度会上不发言、不承担任务、不提交计划的干部,纳入动态监测体系,提拔任用将受限。”

第二个会议,他亲自到现场办公。

“我们这个时代不是缺人,是太多人不敢冲、不敢跑、不敢扛。”

“但系统不需要犹豫主义。”

“它需要执行主义。”

……

下午六点半,正在工地上调研的李一凡接到一个电话——中央巡视小组将在三天后抵达。

他没有动容,只吩咐赵斌:“把项目推进数据、适配干部履历、招商协议全都准备好。”

“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这里不是在搞实验。”

“这里,是在还原权力最本真的逻辑。”

“谁干,谁就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