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组织系统的反击

潇湘省委组织部八楼,临时会议室。

墙上挂着“机制画像清理与组织共建协调会”横幅,房间内坐满了来自各市组织部的数据联络官、纪检联络员及省委组织部各业务处室主任。

这是一场“机制嵌入组织”的预备会。

也是一次“组织系统权力回防”的集结。

“我们组织系统不是反对机制评分,但不能变成数据导向一切!”潇湘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泉成语气严厉。

“干部画像可以参考,但不能决定命运。”

“如果组织只看评分,那组织系统要来干嘛?”

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久久不绝,许多地市组织代表频频点头。

李泉成并非空穴来风。

在机制画像清算的第一轮中,星城市一位画像评分仅排名第23位的年轻女干部却被破格提拔为岳麓区副区长。

原因是:她在机制系统外主导的社区“灾后信访协调机制”被群众自发提名,组织部门现场调研后予以高度肯定。

这是机制上线以来第一次出现“逆评分”提拔案例。

也意味着——组织系统没有完全交出判断权。

李一凡当然知道这事。

事实上,正是他私下推动组织系统“保留柔性判断权”的试点。

……

省委办公厅。

李一凡主持召开省委机制共建小组会议。

与会的不只是组织部和纪委,还有省政研室、省委政策法规室、省内重点高校治理研究中心的代表。

“机制要融入体制,而不是替代体制。”李一凡开门见山。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干部履职数据联席中枢’。”

“机制画像保留‘行为记录权’,组织系统拥有‘最终任免权’。”

“我们不取消组织判断,但机制数据必须进入组织思维。”

“你可以不听系统,但你不能不看系统。”

他摊开文件——

> “组织决策辅助模板(试行版)”:

> - 干部画像历史评分变化趋势

> - 履职期间群众满意度抽样

> - 协同决策数据匹配度

> - 责任链完成情况

> - 上一任岗位关键行为复盘

“这个模板不是决定权,是——组织系统的底图。”

“未来任何人事任免,哪怕最终由书记决定,也必须走过这张图。”

……

与此同时,省纪委也在机制系统中开辟了“信任白名单”和“行为警戒表”。

前者用于记录近三年无异常行为、群众满意度高于90%的干部,可获绿色通道优先推荐;

后者则标记评分与实际调研偏差值超过30%、或在机制系统内出现多次数据异常的干部,将暂停调入关键岗位。

机制不再是一刀切,而是一套“动态治理框架”。

而组织系统也从“机制被动使用者”转变为“数据联合建构者”。

……

但不是所有人都满意。

潇湘南部某地市的组织部长私下吐槽:

“我们这边搞调研,干部都不敢说真话了。”

“他们只怕系统,不怕组织。”

“这还怎么管人?”

这种焦虑,逐步蔓延到省委组织部一些中层干部中。

在一场闭门汇报会上,一名正处级组织干部甚至直言:

“书记,您建立的是一套理想系统,但现实基层逻辑可能完全反着来。”

“机制确实能监督行为,但不能代替判断力。”

“很多好干部,是靠经验、靠感情处理问题的,他们不是不合规,是不合程序。”

“可机制识别不了这些。”

李一凡没有否定。

他站起身,走到大屏幕前,指着平台上显示的一名干部完整履职图谱说:

“你说得没错。”

“但我们不能因为机制识别不了,就放弃记录。”

“机制记录下的,是干部的‘外部可视行为’。”

“组织评估的,是干部的‘内部治理能力’。”

“我们要做的,不是统一判断。”

“而是统一坐标系。”

“让所有判断,至少——看的是同一组行为。”

……

当天,省委常委会通过机制组织联席运作制度:

- 成立“干部画像联审小组”,省委组织部牵头,纪委与机制办参与;

- 所有进入省级干部预审名单者,必须由联审小组统一出具机制行为分析报告;

- 每季度发布“组织+机制行为指数分析简报”,作为调研参考;

- 对于画像争议大的干部,由机制与组织交叉复核,最终由书记会签定夺。

这标志着——机制第一次被纳入组织运行正式结构。

……

会议结束后,许宏志将一份名单交到李一凡手中。

那是下一轮干部晋升推荐名单。

李一凡一眼扫过,有一个名字他点了点头:“这个人,图谱中层。”

“但有一次社区危机处理,在行为序列中展现极强弹性。”

“你们可以考察。”

许宏志笑了:“书记,您还是希望——组织别被数据框住?”

李一凡点头:

“机制不是缝合干部的外壳。”

“是——让我们看到他们内在轨迹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