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凭什么?

街道上的人群很快被吸引。

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纷纷议论。

“那不是陈家夫妻吗?”

“怎么回事?跪在这儿?”

“你不知道?他们儿子陈湘君就是那话本里写的那位,听说昨天死了!”

“啊?难不成是因为羞愧自尽?”

议论声四起,崔大人的脸色越来越沉。

一旁的小厮低声催促:“大人,时辰快到了,若是误了时辰,怕是来不及了。”

崔大人眉头紧锁,目光在陈家夫妻和渐渐聚拢的百姓间游移。

片刻后,他冷声开口:“若有冤屈,递交状纸。本官稍后自会受理。”

陈父陈母一听,眼中立刻燃起希望,连忙从怀中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状纸,双手颤抖着举起。

“我有!大人,劳烦您看一看!”陈父声音沙哑,带着一丝哀求。

车旁的小厮瞥了一眼,低声笑道:“准备得倒挺齐全。老爷,要收下吗?”

崔大人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去吧。”

不一会儿,状纸便被小厮接了过去,恭敬地递到崔大人手里。

崔大人扫了眼,未多言,将其随手放在一旁。

小厮转过身,看向陈家夫妻,语气敷衍,“两位老人家,状纸我家老爷已经收下,他会看的。

如果确有其事,自会召你们前来说明。如今我家老爷有要紧事在身,还请你们速速让开,好让我们通行。”

陈父陈母对视一眼,眼中虽然还有犹豫,但也不敢再耽搁。

心里隐隐不安。

那女子的话是否真的可信?

万一这位大人根本不打算理会他们的状子怎么办?

可事已至此,他们也别无选择。

“是,我们这就走。”陈父低声应道,扶着陈母慢慢让开了道路。

小厮见状,摇了摇头,心里冷哼一声。

这种场面见得多了,真以为递了状子就能讨回公道?哼,天真。

马车再次启动,扬长而去,只留下陈家夫妻站在街头。

围观的人群也渐渐散开,嘴里却依旧议论不停。

“真以为当街拦下大人就能讨回公道,真是天真。”

“可不是,运气好遇上崔大人,换个官,轻则被呵斥,重了可是要挨鞭子的。”

这些冷嘲热讽的话飘进陈母耳中,搅得她心里七上八下。

“老头子,要是那姑娘骗了咱们,咱可咋办啊?”

陈父脸色也不太好看,目光盯着远去的马车,叹道:“都这个时候了,还能怎么办?官官相护,咱老百姓哪有个说理的地儿……”

两人对视一眼,满是无奈。

马车的影子在街尾消失,陈母的心也随着那车影越来越沉。

可就在这时,前方远处的那辆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

街头的议论声戛然而止,众人一愣,纷纷侧目。

只见崔大人的小厮连走带跑地朝陈家夫妻冲了过来,喘着粗气道:“你们……还好没走!”

陈父陈母一愣,面面相觑。

“我家大人有请!”小厮话音未落,已伸手示意二人跟上。

陈母瞪大了眼睛,惊讶得声音都在颤抖:“崔大人……崔大人愿意见我们?”

陈父愣了片刻,立马反应过来,连忙拽着陈母跟了上去。

“快走!快走!别让大人等急了!”

角落的酒楼二楼,正好能俯瞰整条东华街的景色。

虞苏站在栏杆处,目光紧紧锁定着街道上的动静。

看到陈家二人被小厮请上了崔大人的马车,她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看来,崔大人确实收下了那份状子。”她轻声道。

一旁的青葵闻言,眸中一亮,压低声音问:“如此,崔大人肯定会受理此案。小姐,接下来咱们要开始了吗?”

虞苏收回目光,唇角微扬,点了点头:“那是自然。开封有个包青天,我京城,也该有个崔青天。”

青葵一愣,旋即反应过来,忍不住笑出声来。

随着《铡湘案》的爆火,话本中的包青天成了人人称颂的清官形象。

虽然虞苏的原话本被礼亲王府施压封禁,但她巧妙避开文字的限制,将内容改编成戏剧,堂而皇之,又又搬上了戏台。

戏台上的包青天,脸涂漆黑,额间一抹月牙

,铁面无私,怒铡陈湘君的戏码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回?

有甚者,将书中人名换掉,又成了一部新话本。

京城百姓一边骂着戏中“陈湘君”,一边痛快地看着包青天替天行道。

虞苏乐此不疲,还联系了蜀地和南方的戏班子,把《铡湘案》推向更远的地方。

戏曲比话本更具传播力,京城封了话本,百姓照样能在戏台下拍手叫好。

用不了多久,昭华这个名字将会臭遍整个大燕。

不知何时,这已经不是虞苏和昭华二人之间的恩怨。

在虞苏看来这是阶级恩怨。

她脑海里浮现出长公主明棠那双冷若寒霜的眼,记起昭华一次又一次的算计。

而她连反抗都要小心翼翼。

生怕触怒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哪怕她占着理,对方也只是被不痛不痒的惩罚一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凭什么?

凭什么上位者可以随意欺辱下位者?

凭什么他们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荣辱?

凭什么她的反抗,要顾忌那么多,而昭华的恶行却能被皇室庇护?

虞苏的手指渐渐收紧,骨节微微泛白。

“小姐,这事一旦传开,只怕……”青葵小声提醒,眼中却带着几分担忧。

虞苏却笑了,“怕什么?崔大人若不秉公处理,百姓的口水都能淹死他。”

“陛下就算知道了,也不好插手。”

“毕竟,皇室名声也不敢轻易与民意对立。”

一旁的青葵听得心惊胆战,毕竟虞苏这一步棋,可是直接将火烧到了昭华郡主的脚下。

首当其冲的,便是街头巷尾那些顺口溜。

“东街西巷唱铡案,崔青天要断奸官。陈家儿郎冤难雪,昭华郡主名声烂……”

不过短短两天,这顺口溜便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妇孺皆知。

更别说各大茶馆、酒肆,说书先生们添油加醋、绘声绘色地演绎着改编后的《铡美案》。

虽然故事里的名字全都换了个遍,可每个听众心里都明白,这讲的,正是昭华郡主的丑事。

“你听说了吗?那陈家公子,可是被活活打死后扔进河里的!”

“啧啧,背后竟然牵扯到……”

“昭……咳,那位为何痛下杀手?”

“这你就不懂了吧,铡美案听过没?那可是活生生的版本!”

青葵听着这些传言,只觉得后背发凉。

哪怕昭华郡主与陈湘君并无任何私情,可众人只愿相信自己想听的故事。

真假早已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