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落地海陵

第234章 落地海陵

徐述自从回到海陵便一方面着手收回家族中的产业,另一方面他也在准备后年的会试,所以很少出府。本文搜:ez看书网 免费阅读

今天徐拯放课前,他却来到了弘毅塾。

“大家认真看着《玄秘塔》横画起笔。”只见郑应昌以朗豪蘸墨悬腕示范道,“当如切金断玉,折锋放切入纸,行笔时须力贯指尖,中段提锋如春蚕吐丝,至收笔处驻锋回腕,方显清劲骨力。”

徐拯以及一帮丁班的学童围绕在郑应昌的讲案旁,看得十分认真,丝毫没有注意到徐拯和陈凡正站在塾堂外面。

演示了一遍之后,郑应昌拿起昨天布置的作业对徐拯道:“徐拯,你切上前,昨天让你写风,这就是你教的作业?”

“柳体最忌松垮,中宫当如将士束甲,紧敛如磐石。”

“你细观横折钩处,外拓之势需似挽千斤强弓,折角方圆相济,此乃融颜体丰腴于欧体峻整之妙法。昔人言"颜筋柳骨",正是这般笔势开张而筋骨凛然之态。”

说到这,郑应昌又拿出《神策军碑》对照着给徐拯讲起了这个字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

徐拯看完后连连点头,平日里放浪不羁的老郑在讲课时却不苟言笑,他严厉道:“不要光是点头,你来再写一遍,现在就写。”

徐拯闻言,嘟着嘴巴,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还是依言,当着郑应昌和所有小伙伴的面落笔写了起来。

陈凡和徐述二人看不见他的字到底写得如何,但这时郑应昌却展颜道:“嗯嗯,不错不错,有点柳法如刀的意思了。但起笔藏锋蓄势,中段裹锋疾行,末梢出锋须有裂帛之声。譬如公孙大娘舞剑器,柔中带刚,转折处尤见精神。”

“你今天再将【风】字回去后写二十遍,我不要你写多,但我要你每一笔每一划都要写精,明日我再来点评。”

看完这一幕,陈凡和徐述来到书房之内。

刚刚落座,徐述便感叹道:“郑夫子虽是生员功名,但于书体一道,已经远胜不少进士、官员了,拯兒在他的教导下,最近于书道一途精进甚多,徐述心中感激。”

说到这,徐述起身,朝陈凡拱手一礼。

陈凡笑着请对方坐下,静等下文。

果然,徐述斟酌一二后再次开口:“想必文瑞已经知道张邦奇担任县学教谕是所为何事了。”

陈凡点了点头:“小石公,张教谕让我去劝说杨县尊,但似乎杨县尊于此事内心十分抵触,我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恐怕要让张教谕失望了。”

徐述点了点头:“初时,我岳丈写信来,我也十分不愿,一旦在两淮养马,耕地多被破坏,且这件事风险极大,万一养的不好,那就更是劳民伤财。”

“但我岳丈手下的几名太仆寺官员都说此法可行。最后内阁同意,陛下拍板。”

陈凡到这时才从徐述口中了解了事情的大概面貌:“既然陛下都已经拍板,那直接下旨即可,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想要办成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地方上的配合,如果地方上阳奉阴违,此事恐怕更难办成。”

陈凡懂了,既然已经选定了两淮,具体经办的车纯自然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家的女婿徐述所在的海陵。

徐述又道:“文瑞可以跟杨县尊说,这件事若是能办好,也是诺大的功劳一件!”

“我因上次找人弹劾钱家一事,恐县尊心里不甚爽利,故而没有直接出面去找他,这才想着请你帮忙。”

陈凡点了点头:“我可以再走一趟县衙,但至于能否说动,那就不是我能左右的了。”

……

让陈凡有些意外的是,这次再来县衙,刚将徐述那得来的消息告知杨廷选,杨廷选竟然点了点头道:“我老师的信已经到了,让我无论如何也要配合这件事。”

说到这,他叹了口气:“但海陵本就小县,人口不繁,若是再抽调民户养马……”

听到这,陈凡突然眼睛一亮:“这件事或许我有办法。”

最终,杨廷选表示,用海陵城南九龙湖附近的地养马没有问题,地方上也能给予一些草料、豆料方面的补助。

但要张邦奇承诺,将来若是试验成功,最好不要占用海陵这种平原地界来养马;第二不要因马政而过渡摊派地方。

张邦奇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喜,陈凡并不知道,这件事其实在一年之前,朝廷便已经开始布局,但因为各省抵触严重,始终没有选择一个落脚的地方来推动此事。

这件事本也怪不得别人,主要是马政之祸,已经臭名远扬,各地避之不及。

这次陈凡能说动杨廷选答应此事,已经让张邦奇很满意了。

“不容易啊,我这是朝廷发力,又找了地方士绅,最后才请你说动了县尊答应此事。”

“如此,事情就可以做起来了。”

陈凡笑道:“既然如此,判词一事……”

这两天陈凡一直在想着《举用有过官吏》这篇判词到底应该怎么写。

他可以去找海鲤请教。

但海鲤却道:“我为曾经历地方,写出来的东西自己尚不满意!”

最后陈凡也尝试着写了几篇,最后从袖中抽出一张纸来递给张邦奇。

张邦奇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夫荐贤为国,本宜慎之于初;庇过徇私,终必祸延于后。昔范仲淹举李觏而三验其行,今某官以赃黜而复起,荐者竟隐其前愆。此非失察之过,实乃欺君之罪!”

“查《大梁律·吏律》第四十五款:"官吏曾经断罪罢职,诸衙门不许朦胧保举"。今荐者藐视王章,朦胧保举,当依律杖一百、罢职不叙。所举赃吏,依《刑律》"官吏受财"条追赃问绞。”

张邦奇看到这,突然微微一笑:“文瑞若是拿着这份判词去了乡试,那定然会影响乡试成绩的。”

乡试考三场,第一场是经义八股,第二场是判、诰、表这些公文写作。

虽然第二场的成绩在整个科举成绩中占比很小,但依然能决定一个人的成绩好坏。

如原本是排名前五十,却因为第二场成绩拖了后腿,那实在得不偿失。

陈凡现在已经不纠结点卯的问题了,而是真心诚意请教道:“还请学老师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