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秦策
回到弘毅塾,孩子们已经放课,自去外面耍去了。
这年月可不是后世,孩子们都野的很,放课后陈凡也没有布置什么要紧的课业,他们可以尽情的玩耍,甚至比在安定书院时还要松快。
至于安全问题,陈凡知道,虽然周良弼、薛梦桐这些人表面上只将孩子送了过来,其实暗地里都是有家人保护的。
比如那日徐拯,稍稍出了点事,家里的小厮就飞也似的过来了,很有心有灵犀的既视感。
陈凡回到卧室,却发现郑应昌正拿着几块砖给自己搭床。
因为钱家的事情,他也没有心情招呼,于是便坐在窗口想事儿。
郑应昌看他这神色,心中约摸着猜到是钱家的事情有了波折。
他是有眼力见儿的,并不打扰陈凡思考,跟变了个人似得,只默默铺床叠被。
陈凡突然转头看着他这个新室友:“郑兄,你说像咱们这种小人物,怎么才能左右一件事的走向?”
郑应昌撇了撇嘴:“我就是个伙计,哪晓得这些!”
陈凡看了他一眼:“我累了!”
说完合衣上床,铺盖卷儿一裹,睡了。
“唉?唉?东家,那帮皮猴子晚上睡觉谁伺候啊?”
“伙计!”
“啊?”
……
第二天一早,陈凡刚刚睡醒就听见房间里的鼾声。
他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有了员工了,可惜弘毅塾的房间太少,孩子们住集体宿舍,自己这个校长还要跟书法老师住一间,就很气。
“叮!宿主是否签到?是\/否?”
“哈~~~~~”陈凡打了个哈欠:“签到。”
“恭喜宿主获得《战国策》,该道具增加战国策理解度20%!”
儒家经史子集,史学虽然排在第二,但没有考中举人前,是不建议读史的。
因为经都看不过来,读史虽然有助于三观养成,但还是有些浪费时间的意思。
“签到的东西愈发敷衍了!”陈凡吐槽了一句。
此时天刚亮,他洗漱一番后,便回到房中准备读书,为道试做准备。
就在他准备拿书之时,却发现自己的案上多了一堆书。
他转头看了眼仍然在酣睡的郑应昌无奈摇头。
再看那摞书里,巧了,正好有本《战国策》。
陈凡随手拿起《战国策》翻阅了起来。
有了系统签到的奖励,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他都已经能够倒背如流。
他随手翻到一页,定睛一看,正是《秦策》。
《秦策》这一节说的是“秦楚易地”一事。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很多不读书的人都听说过。
故事大约讲的是张仪相秦,秦国担心齐、楚结盟,对秦国不利。
于是秦惠王便派张仪游说楚怀王。
张仪到了楚国对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拿出商於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楚国,然后让秦国的女子作为侍妾服侍大王,只要楚国跟齐国断交即可。
楚怀王一听,还有这等好事,于是立马答应了下来,顺便还给张仪很多赏赐,并派遣使者跟张仪回去签订国书,把商於之地拿回来。
可张仪回到秦国,便装着从马车上摔了下来,一连三个月没有上朝。
楚怀王等得着急,觉得秦国和张仪是觉得他没有跟齐国断交,所以人家才不认账。
于是这家伙蠢得派出使者去齐国,把齐王痛骂了一顿。
齐国一生气,干脆跟秦国结了盟。
楚国的使者觉得,我家大王都已经做到这个地步了,你张仪总要兑现承诺了吧,于是又去了张仪府上。
谁知张仪说“我有大王赐给我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
到这时,楚国的使者才知道,自家大王被耍了。
使者回国,楚怀王听说了这件事,气得差点吐血,于是一怒兴兵,攻打秦国。
楚国因此夺取了丹阳、汉中。
楚怀王见秦国这么不经打,于是又派出更多的军队,谁知这次楚军大败,不仅丢了之前夺取的土地,还割让了两座城池给秦国。
这就是丹阳、蓝田大战。
两场大战之后,楚国割地求和,秦楚
两国关系进入了缓和期,可就在这个时候,书上一个奇怪的提案让陈凡对这件耳熟能详的事情,终于多了点兴趣。
原来,这时,秦国对楚国提出了一个提案,想拿武关以外的土地跟楚国交换黔中地。
交换土地不是什么新鲜事,战国历史上,三晋经常这么干。
这也不存在谁欺负谁的问题,仅仅是因为疆域变换太快,边界犬牙交错不好管理,所以干脆交换一下,边界规整了,大家也都安逸了。
但秦国这次换地却处处透着古怪。
武关是秦国南边最重要的关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当初商鞅受封的商於十五邑属于丹水流域。
丹水从西北流向东南,商於的下一站就是武关,出了武关继续流向东南,接下来就要跟汉水合流了。
从武关到汉水流域的广袤之地,就是秦国从楚国手里刚刚抢过来的汉中之地。
秦国在这里设置了汉中郡。
从汉中郡一路向南,相隔几百公里,跨过长江,才是楚国的黔中郡。
所以,秦国用汉中换取飞地黔中,陈凡看来,怎么都不是一个合适的买卖。
陈凡合上书,闭目沉思。
想要读懂一本书,不能光看书里文字,那些都是表面的东西。
陈凡现在有了经验,他喜欢把自己代入作者或者书里的人物,去充分思考整件事。
想了一会儿后,他有些稍稍懂张仪的想法了。
想要搞懂张仪这个人,那就应该拿他跟商鞅比。
商鞅感激秦孝公的知遇之恩,那真是为了秦国出了死力,把个人命运和秦国的命运牢牢绑定。
张仪大概是从商鞅这个前辈身上汲取了教训,他就算再秦国政坛上最能呼风唤雨的时候,他也很有分寸,不把自己的退路堵死。
在楚国这件事上便是如此。
拿出膏腴的汉中,去换取一个当时发展不充分的黔中,张仪是在给自己留退路。
张仪在后世,大抵算得上一个精英职业经理人。
站在秦国的角度,到底是抢了地盘咬住不松口,一分一厘的消化吸收好,还是胸中有大局观,把土地、人口和战争当成筹码,统筹安排更好?
显然,张仪所站的角度,后一种策略才是优选。
因为他作为职业经理人,未见得一辈子都会服务于秦国,所以张仪在职业生涯上追求的是左右逢源,能在战国舞台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到哪都能吃得开。
看到这,陈凡睁开眼,看着眼前的《战国策》觉得愈发有意思起来。
果然,历史往往比小说好看,张仪很快就要面对一场大的危机,楚怀王对秦国使者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你秦国把张仪交出来给我,那楚国自愿献出黔中郡。
不过,这个故事中,吸引陈凡的并不再是主人公张仪和楚怀王这个蠢蛋,而是一个小人物,一个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