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千里送大鹅

自从湖边跟周炳先聊了之后,陈凡能够明显感觉到这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

上课时,陈凡没有使用疾言厉色,丁班也暂时没有亚圣图和述圣图。

但周炳先依然学得很认真,一堂课上下来,虽然偶有走神,但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听讲,就是在专心读书。

这种时候,陈凡知道是周炳先转变最重要的节点,士气需鼓不能泄。

开始时,他总是会挑几个简单的问题让他来回答。

周炳先回答对了,陈凡便在所有学童面前,对他大加褒奖。

周炳先也因此备受鼓舞,从而更加认真地上课了。

学习这回事儿,只要能走上一个良心循环,即使没有系统的加成,学生学习的进度也是惊人的。

【姓名】:周炳先

【年龄】:9岁

【状态】:对学习有了些许兴趣,正在艰难的扭转学习习惯中。

【恶习】:用夜间独自上茅缸,需要人陪同的借口,报复对自己冷淡的同窗(新鲜恶习)。

【天赋】:蹴鞠戊级

【学习效率】:20%

【综合评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从一个纨绔子弟转变为知礼守礼的读书人,其中的过程是艰难的,但这孩子似乎潜力颇大,一旦认真起来,学习成绩可谓一日千里,系统也有走眼的时候,但宿主对学生的不抛弃不放弃,才是挽救这个孩子的秘诀所在。

陈凡查看了周炳先最新的面板数据。

说实话,他还是挺震惊的。

首先是学习效率。

在没有述圣图、亚圣图的加成下,这小家伙的学习效率竟然是正值了,虽然只有20%,但跟以前-120%的学习效率相比,他身上显然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次是他的学习状态,从原本的极度厌恶学习,变成了如今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相信他扭转了学习态度后,变化会更加明显。

最让陈凡惊讶的是周炳先的综合评价。

整个塾堂,陈凡从安定书院时期教起的学童们。

薛甲秀现在是戊等、陈学礼从原本的辛等,变成了如今的巳等,王瑛戊等,谢东阳戊等。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仅仅几日功夫,周炳先便从第十的癸等,晋升到第七的庚等,距离陈学礼也不过就相差一等。

若是再将周炳先的学习习惯培养培养,那他……

陈凡听说过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明珠,做老师的,就是要发现这颗明珠的光彩。

这句话果然很有道理。

就是……

特么,这小子上厕所怕鬼原来是假的,薛甲秀他们故意疏远他,他就让薛甲秀等人轮番陪他上厕所闻味儿……

太损了!

不愧是周炳先童鞋啊!

上午的课讲完,陈凡夹着书正准备去休息用饭。

谁知县衙里又来人了。

“夫子,县尊请您过去一起用饭!”

陈凡看着门子好奇道:“是不是有事儿?”

那门子用羡慕的目光看着陈凡:“大人的同年在绍兴做县令,昨日特遣人送了一笼浙东鹅来送于大人,大人请夫子去县衙吃鹅肉。”

陈凡点了点头,收拾一番后,跟着门子去了。

因为杨廷选上任时并没有带家眷,所以陈凡这次直接被请进了县衙后院。

县衙后院虽然不大,但也有个连廊环绕期间的院子。

院子中有假山水池,陈凡到的时候,正好看见杨廷选坐在连廊的靠拦上,抓着一把米粒扔向水池中。

陈凡看向水池,只见池中正有几只大鹅正带着几只刚出生没多久的雏鹅在其中浮水。

杨廷选看到陈凡,将手中的米粒一股脑扔进池中,引得大鹅们抢着啄食。

杨廷选拍了拍手,笑着站起道:“文瑞,你来啦!”

陈凡笑道:“大人倒是好兴致。”

杨廷选转头看向池中笑着吟诵道:

秋池新水寒,寒池鹅先知,

江上寻秋日,栏前放垛时。

萍茵浮动早,花信较量迟,

绿香波心蘸,晴随舵尾戏。

携雏眠浩荡,侧翅晒囄揓(音:离师,小水禽身上的绒毛)。

隔浦芦抽笋,横桥柳空丝。

薰炉分笃耨,画箔展琉璃。

倘具能巧言,鸡窗共尔期。

杨廷选到底是进士出身,一首小诗,用典极多。

光是陈凡能听出的就有这几处。

比如“栏前放垛”,这时出自《吴志·陆逊传》。

“浮萍”,《云林异景志》。

“花信”……

有些陈凡则能看出也是有典故的,但却不知出自何处。

不过话要挑好听的说,一方面恭维了别人,一方面显得自己也不拉跨。

“好一个栏前放垛,大人,若是学生所猜不错,当是出自《陆逊传》吧?”

“建昌侯孙虑喜欢制作垛鸭栏,关键还做得非常小巧可爱。”

“陆逊看到后便正色规劝道,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

陈凡之所以知道这个典故,那是因为另一个时空中,《三国》太流行了,陈凡也受了影响,看了不少三国方面的史书。

但这在杨廷选眼中可就不一样了。

这个时代对三国历史了解的人课不多,杨廷选听到自己口占的一首诗,其中这么偏门的典故陈凡竟然都知道,此刻心中震惊的无以复加。

“文瑞学识渊博,本官终于知道,你那府试的锦绣文章是如何做出来的了。”

陈凡额头浮汗,有些不好意思,躬身一礼以示谦逊。

杨廷选对陈凡的观感更好,这样一身正气、足智多谋、学识渊博的读书人,还这么谦逊,前程不可限量啊。

两人回到花厅分宾主坐下,杨廷选端着茶喝了一口:“文瑞,前些日子幸有你规劝于我!”

陈凡不知道杨廷选怎么又旧事重提。

经过杨廷选的一番解释,陈凡才搞清楚其中缘由。

原来,钱家之事,当时钱琦的兄长钱裕通过关系找到了杨廷选的座师,请他出面跟杨廷选关说。

杨廷选的座师不想帮忙,但不好拒绝中间人的面子,所以才写信一封给杨廷选。

钱家虽然出了事,但杨廷选事后还是将钱家侵占徐家产业,霸凌乡里的事情捅了上去,甚至还参了钱裕一本,说他不能约束家人。

这件事传到其座师的耳中,不仅没有因为杨廷选违拗自己的意思而生气,反倒是在杨廷选的一众京中同年中夸赞他为官刚毅,不慕权贵,将来或可为御史。

大梁外官一般在两种机构任职,一种是布政使司及府州县各级衙门,另一种是提刑按察使司。

除了地方官系统的升迁之外,还有转迁制度。

一般都是从地方行政系统,转迁至监察系统,比如知县最常转迁的位置就是监察御史。

虽然级别没有提上来,但在不同部门任职的经历,却给将来升迁打下了最扎实的履历基础。

难怪杨廷选如此高兴,也难怪同年听说这事后,千里迢迢从浙东送了这些鹅来。

取“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意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