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本经

第162章 本经

这位海鲤海跃之据桌大嚼,吃得酣畅淋漓,指着只剩鸡蛋碎渣的盘子道:“走南闯北,只在京中吃过平菇,却也比国栋这的菌子瘦小了许多。”

说罢,他举起黑乎乎、脏兮兮的手指,伸进口中掏了掏牙:“都说做官好,做官好,做个县令,千里之外的菌子,也能吃到如此新鲜肥厚的。”

“国栋!”海鲤朝杨廷选眨了眨眼:“做官很赚钱吧?”

杨廷选听到这窘迫地红着脸道:“跃之兄又在胡言乱语了。”

说罢,他指着陈凡道:“这位是陈凡陈文瑞,跃之兄刚刚吃的菌子,就是这位带领街坊在城外种出来的。”

海鲤闻言诧异转头,第一次认真看向陈凡,吊梢眼看着陈凡好一会儿才感叹道:“看着也不是沤粪的,倒是稀奇。”

杨廷选歉然看向陈凡:“文瑞勿要生气,我这少年好友性格古怪,但人却是真真好人。”

陈凡笑了笑不以为意,拱了拱手道:“既然县尊有故友到访,那在下便先告辞了。”

杨廷选示意他等一等,亲自去了后衙拿了自己名帖来递给陈凡:“文瑞不要忘了,院试前持我名帖去李御史的官家府上拜见一番。”

陈凡点了点头,正要离开。

谁知这时还在喝茶的海鲤突然放下茶盏,转头看向杨廷选和陈凡:“李御史?可是李世亨那厮?”

杨廷选瞪了海鲤一眼,转头对陈凡笑道:“文瑞,你先回去吧,这几日先办好保结之事,然后细细温书,我等你的好消息。”

陈凡朝他躬身一礼便离开了。

待回到塾中,见周氏正一边给浙东白鹅喂着菜叶,一边给一众妇人讲授如何从成熟的菌囊里分出菌种,继续下一轮培育。

当他来到房中,郑应昌正脱了鞋,将那双臭脚摇动着,搞得满屋子臭气熏天。

“回来啦?是不是找你说院试的事情去了?”

陈凡捏着鼻子推开窗,摇了摇头,将杨廷选今天找他的事情大概说了一遍。

郑应昌笑道:“我原本以为杨廷选找你去,是为你做了陸副使家女公子的先生这事。”

陈凡讶异道:“陆家的女公子?怎么扯到这事情上了?”

“咱们这位提学大宗师,最是古板,朝野都传遍了,他最厌女子读书。你成了人家女公子的老师,杨县令难道不担心你被这位大宗师压上一科?”

“啊?你特么不早说?”陈凡惊怒。

郑应昌贱贱地笑道:“现在不是没事了嘛,人家叫你去见管家,那是要提携你啊,你还担心什么?”

特么,这事后诸葛亮,陈凡满眼怨念地看着眼前的“大爷”。

“员工大爷”慢悠悠地汲了鞋道:“看在你是我东家的份上,给你讲讲院试的情况,省得东家比我这小小夫子的功名还低,太难看了。”

陈凡白了他一眼:“算你还算有良心。”

郑应昌笑道:“今日杨县尊让你去找大宗师,虽然没见本人,但能在考前见了管家,也算是有了门路。这可是天大的面子。”

陈凡不解道:“我就是见个管家而已,算不得天大的面子吧?”

郑应昌嗤笑一声:“提学官按临地方之后,便住进了学政衙门,也就是考棚。”

“按照朝廷律令,这期间,提学御史的随从、家人和书吏都要跟着住进衙门之内,不准外出,以免招摇撞骗、索取贿赂红包,买卖生员名额。”

“而且考试前后,提学也不准再访亲探友,拜访当地士绅。”

“你说扬大人这封名帖,是不是天大的恩惠?”

陈凡闻言一惊:“这特么叫恩惠?”

郑应昌耸了耸肩,表示自己也不能确定:“首先,你还记得前几日你出发去泰州时,县里的官场被县尊征用了这事吗?”

陈凡点了点头。

郑应昌道:“我打听到,那日就是大宗师按临如皋,路过海陵,杨县令特意前去拜访。说不定是杨县令与你交好,在大宗师面前说了你不少好话呢?”

陈凡皱眉:“我是问,考前去拜访大宗师的管家,这不合规矩吧?万一被查出来,岂不是……”

郑应昌撇着嘴道:“这算什么规矩?早不知道哪年的老黄历了,一个管

家都能在衙门外置办宅邸,你觉得这规矩还有个屁用?”

陈凡还是有些不放心,郑应昌道:“你去便是了,少说话,递了贴子就行,别的什么都别做,什么都别说。”

陈凡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郑应昌又道:“对了,你决定治什么经了没?”

所谓治经,就是童生在院试之前要从五经中挑出一门来,专门研究。

有点像后世的3+2,不过这个时代是1+1+大综合(乡试、会试才有大综合)。

1(四书题)+1(五经中选一经)。

大梁道试,规矩是考试时只考四书题一道加五经题一道。各考生按照本经对应做本经的五经题即可。

比如陈凡选了尚书,那考试时,只需要做尚书题,其余礼、易、诗……什么的就不必做了。

说到这里,陈凡也有些苦恼。

他五经都能熟读,但其中《尚书》、《礼记》、《周易》这三经都有点枯涩难懂,他也仅仅是读过。

《春秋》想要学好,结合的辅助教材太多,他虽然也感兴趣,但不敢保证能作好相应的八股文。

只有《诗》,《诗经》他在另一个时空中就读得比较多,再者《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也不枯燥,是他在五经里最喜欢的一经。

陈凡将自己的想法说了,郑应昌点了点头:“江南治《诗》的名家大族最多不是没有道理的,《诗》易于阐发,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你可要想好了,一旦选中本经,以后乡试、会试却变不了了。”

陈凡点了点头,一个人的第六感很重要,你内心一旦抗拒去看一本书,那本书你便肯定学不扎实。

还不如就治《诗》,就他知道的身边人,比如杨廷选、徐述都是治《诗》的。

对了,还有刚刚那个怪人海鲤也是。

这么多人选择,必然是有他们的道理。

一念及此,陈凡道:“决定了。就《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