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传家宝

第284章 传家宝

“童子试三年两考,俗称小考,也叫小试。”

“由县试而府试而道试,未考取者可再考。”

“每逢丑、未、辰、戌年和寅、申、巳、亥年,即行岁考和科考之年,提学道行文进行岁考和科考的时候,各州县便会出告示考试学童。”

“开考日期多在二月,州县官要先期一个月出示试期,估计这两天,咱们海陵县考试的日子就要贴出来了。弘毅塾会关注,各位本县考生的家长也请注意! ”

“注意!”陈凡环视下方:“考生到时候要按照告示上的日期,自行去县学或者县衙礼房报名参加县试,报名时需填写姓名、年龄、籍贯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履历,先觅本县在学的廪生保结……”

说到这,他笑着对贺邦泰、王北辰等本县考生道:“夫子我便是县学廪生,到时由我给你们保结便可。但其他不是本县的考生,这次家长会回去后,各家就要赶紧派人去准备这件事了。”

众人闻言,赶紧提笔将这点记录在纸上,尤其是几个代替各家大人来参会的,不仅记录了下来,还在纸上圈圈画画,标注重点。

等众人记好,陈凡点了点头,又说了一些注意事项。

最后他转头朝郑应昌点了点头。

郑应昌连忙走了出来,手里拿了一叠纸,发给这次参考县试的学生家长。

每个家长领到三章纸来,上面密密麻麻写得全都是字。

只见第一张上写着四个大字“中式金针”。

“士子进试,文固要佳,然场中卷字尤需慎重。予总括八句,佩记于心,自可免诸犯忌也!”

试卷慎保全,场数字宜添。

怕污尤怕雨,防烛更防烟。

圣讳急须避,真草各相连。

章章恐揭白,涂注赘终篇。

这八个要点是什么意思呢?

试卷慎保全,场数字宜添

试卷保管:科举考试采用糊名誊录制,考生需确保试卷无破损、污渍,避免因卷面问题被取消资格。

信息填写:考生须在指定位置准确填写场次编号(如乡试、会试编号)、姓名、籍贯等信息,遗漏或错误可能导致成绩作废。

怕污尤怕雨,防烛更防烟

防污防潮:古代考场(号舍)为露天或半封闭环境,需警惕雨水浸湿试卷,且墨迹遇水易晕染,影响誊录官辨识。

防火安全:号舍内照明多用蜡烛,考生需谨慎使用,防止烛火引燃试卷或号板;同时禁止携带易燃物,避免考场火灾。

圣讳急须避,真草各相连

避讳制度:

必须避写皇帝名讳(如清康熙朝需避“玄”字)、孔子名讳(“丘”)及敏感字词(如“胡”“虏”等),违者以“犯讳”论罪。

例:唐代李贺因父名“晋肃”避讳“进士”,终身不得参与科举。

书写规范:

“真草”指楷书(真书)与草书,答卷须用统一楷书,字迹工整,不可混用字体或连笔潦草,否则视为“违式”。

章章恐揭白,涂注赘终篇

卷面整洁:

“揭白”指答卷纸张破损或留白过多,需保证卷面完整;

修改时须用规范符号(如“√”表示删除),禁止随意涂画或添加注释,否则扣分甚至作废。

内容精炼:八股文要求逻辑严密,忌赘述冗长。例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因“赘语”被考官批驳。

众人看到这,不由对弘毅塾的细心惊叹不已。

这年头,虽然参加科举的人多了去了,各种社学、书院也多了去了。

但还从没有人这么详细的罗列出考试注意事项,且用歌诀的方式方便考生熟背。

虽然这里面有些内容县试并不会触及,但让考生提前熟悉,这又不是什么坏事。

待众人再翻到下一章,却见上面又有四个大字——《进场须知》

一、场中果食之类,悉从所好者备办,但物必干燥,制必精洁,庶免污卷之虞。

一、场中最不可少者,油布帘一块,四角钉带四根,便于缚在屋椽,虽遇雨不湿,倘或点名时有雨,亦可借此蔽身也。

……

一、将入

场先几日,将场中应用物件,预为置备,点收一处,临时便用,今将应用物件开列于后:

好笔三四支(钻眼)

时墨一锭(古墨不知研,亦不可带滞臭之墨)

小砚(钻眼,墨亦钻眼,用青线穿连砚上)

水注

蜡烛带

包卷布

……

细,太细了,就连何陞这个久于科场的举人都赞叹不已。

这其中很多东西,若是陈凡不罗列出来,可能就算是他或者姐夫薛梦桐估计都一时备办不齐。

比如陈凡开列的备办物品名单中还有一个名叫“好真紫金锭”的东西,这其实是一味药,药效是“辟秽气,防泄泻,肚腹胀痛等诸患”。

初看时,何陞觉得这陈凡也太过婆婆妈妈,这玩意也写在上面。

但细细一想,考试时,像甲秀这么大的孩子第一次参加科场,身心必然紧张虚弱,备不住就会被寒邪所侵,食水不协产生腹痛腹胀。

若是因为这点小事导致浪费一年的功夫,那才真是不值当呢。

但有了这丸药就不一样了,我可以用不到,但我必须要备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看完了第二页。

这时陆陆续续有人翻到了第三页。

《进场事条》

一、临场时要细看监临教条及科场条约,以便避忌。

一、进场时饭食须煮软熟,不可坚硬,以免积塞。饭食不可太饱,免致胀闷……

一、点名至提调前,高声应答,先领卷子,领卷子看明卷上座号,即装入油袋卷内。

……

等全都看完,所有人看着陈凡的目光都变了。

科举这玩意诞生以来,从来没见过有人这么细致周详的将种种注意事项罗列的如此清晰明了。

可能在另一个时空中,经历过高考的人会嗤之以鼻,觉得这玩意有什么了不起,我高考的时候,老师也反复叮嘱来着。

但要知道,这是信息还很闭塞的大梁,就算有诗书科举传家的世家有这玩意儿,也没有陈凡列举的完整周详。

何陞、徐述等晓得其中厉害的人,此刻早已小心翼翼将这几张纸郑重折好收入怀中。

那代替周炳先来的架阁库典吏更是决定,回去后,在交给周炳先之前, 他就要将这几张纸誊录一番,起名为《传家宝》,将来也好传之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