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宦权
除中枢五省外,还有一个中侍中省,职能是掌出入门閤,是齐国汲取旧魏内廷系统独立运作的模式,又用汉制对其包装的内侍机构。
在此之前,从汉魏晋到诸南朝,内侍机构都从属于外朝的九寺,这一方面虽然略微保证内侍的质量,但也给了外朝与内朝勾结的机会,所以孝文帝说“江南多好臣”时,他的侍臣就吐槽说“江南多好臣,岁一易主”。
高洋却对此不置可否,继续问道:“为何放到中侍中省下?”
其实他属意的是门下省,主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符玺局放在这个省再适合不过。
门下省的官员多是士人,长官为侍中,而中侍中则从魏时起便由宦官充任,是宦官的最高官职,所以只差一个字,但却是选择把这个新部门放到士人手中,还是交给宦官的区别。
“孩儿觉得宫中的内侍,应该划分清楚了。刘桃枝、兰京、陈山提、齐绍、韩宝业等人,到底是厨子呢?还是侍卫呢?又或者是随身近侍呢?”
帝王的地位来自于森严的等级,所以合格的帝王天然就会厌恶等级混乱、职责混淆的情况,只是高洋不太合格,又或者需要在这不明晰的区间内肆意游走,才一直没有着重管理。
但高殷不是。他本身的威望还不足,需要强大的体制来竖立虎皮、保护自己,所以制度越明确,对他便越有利。
“彼等苍头倚仗己为高氏旧奴,飞扬跋扈、目无法度,觉得这都是当初为我们高氏流血应得的补偿。”
“而且既得富贵,便又惜命起来,主死而奔他主,只要同为高氏,对苍头而言便无不可。前些日子儿臣说杀冯、洛,不是白说的,若二王真死了,那他们是会转投其他宗王,还是殉主呢?”
高洋笑了:“当然是转投他人。”
“那若是将来,宗王威逼主上,主上的苍头难道也都会尽心尽力?还是如同冯洛?”
高洋默然。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登基前,在高氏子弟中并不出众,仅仅胜在统序,天然就能继承高欢高澄的遗泽,而他自己又有能力守住。
这代表着若是未来,高殷和他的子嗣若是没有能力守住,统序和威望也没有优势,那刘桃枝这些苍头也是不会白白送死的。
这些高氏家奴实际上与勋贵一样,已经蜕变为尸位素餐的权贵阶层,盘踞在他们高氏身上吸血,只会锦上添花,很难指望他们雪中送炭。
“齐国已立,高氏登荣,诸苍头或近为贵用,或外任郡守,享优沃而无尽忠拼搏之心。这样还不如期待宦者们,其在我齐建立时未能尽力,至今又没有分外的优宠,若能予其权柄,略微拔高他们的地位,就能让他们与苍头们相互制衡,于是便需要至尊的仲裁,如此则忠心大为提高。”
“且苍头们的地位来自高氏,宦者们的地位却只能来自至尊,苍头们有家眷子嗣,宦者们却没有,因此宦者比起苍头,会更加依赖至尊的亲重,也就更加忠诚于至尊。”
高洋想做什么,高殷大抵猜得到,在园子会战时,高洋就对新的监察部门产生了兴趣,这在将来是对高殷有利好的,所以他不会阻止,但希望高洋能够把这方面的权力交给宦官。
虽然历朝历代的士人都说宦官干政,祸乱朝纲,但他们也会说外戚、太后、宗王、后宫,反倒是士族和文官最终总是被迫害的一方。
帝王们都是傻子吗?明知道前代被这些因素所害,还依然孜孜不倦地使用他们?
实在是没办法,外臣更不可信,汉魏晋宋萧陈就是一段段外臣篡位的禁曲。
这些势力被骂得凶,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不是万能的,也会出事,唐末的太监已经有权力干涉唐帝废立,看上去悔不当初,然而在这之前,他们也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支撑着唐朝的皇权,否则大唐可能早就爆炸了。
因此高殷的意思,无非是将这个新设立的部门,转移到宦者手下,进而提高宦者的力量,也就是变相的加强皇权了。
高洋的指甲在桌台上轻抚,刮出的细响像是抗拒高殷的进言,又像是心中纠结不定。
他望见太子的面容,严肃认真的脸颊上,一些渗出来的淡汗暴露了底色,倒像当年兄长骤崩、强打精神支撑高氏统治的自己。
“还真敢说。汉末十常侍乱政,这可是你亲笔写的,自己都不记得了吗?”
这个话题,恰好是高殷的论证重点:“世人皆言十常侍乱政,这便是文人士族为自身所做的粉饰了。若圣天子真垂拱,将天下交给士大夫们即可安享太平,那王莽何以为篡?两汉何以为亡?桓灵二帝又为何要接连发动党锢,查诛党人?”
高洋不知如何回答,他也不必回答,知道高殷会源源不断说一些难以辩驳的道理,但他也不抗拒多听听,多了解这个人。
“若我齐朝一统,晋阳的军镇便逐渐无用——一如六镇——中央朝廷的命令将会日渐权威。”
“届时杨相、高相等人,身为国家重臣,同样沾染朝廷的荣光,他们会抗拒将这份名望带回弘农杨氏、渤海高氏吗?不会,所以汉末会有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我大齐同样会有这类钟鸣鼎食之
家,翰墨诗书之族。”
“于是其族在朝中握有威权,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于家乡又是当地显族郡望,子弟多受荫庇,百年五代,代代为其子孙,当地的佃户不依附他们就不能存活,土地就不断被他们收扩,朝廷因此收不上税,在地方的力量弱于这些世家。”
“因此不对他们进行压制,则王莽摄政,终将再演,党锢一息,黄巾便起,此后借由黄巾之乱,各地豪族自募乡勇守备,实则为割据诸侯,汉朝的统治便悄然瓦解,不复正朝威德也!”
高殷说这话,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世家,相反,是点出世家的危害,更好的利用世家。有时候适当的压制,就是为了让其更好的发展,也是变相的引导和保护。
任何一个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统治者们只能在两权相害中取其轻,两权相利时取其重,若是因为前朝或后世的经验,对宦官或者士大夫严防死守、畏之如虎,那不过是政治上的“猜笨谜”,只能掉入另一个历史陷阱。
就齐国而言,武勋集团、宗室的力量已经够强了,因此高洋才扶植起一个以高殷为核心的汉人门阀组成新的力量进行制衡,然而没有高洋的支持,两方的力量根本不成对立,汉人没有兵权,非常容易被攻灭。
所以在此时导入第三方特务势力,也能够提高帝王对朝廷的掌控,将局势搅得更加混沌,政治势力越散越多,君王便越有利。
齐国的军心和军力一定会因此下降,但高洋不是高纬,有功绩和威望在身,不会下降太多,而高殷趁机发展军政,也能够吸收和招揽一部分追随者。
所以这第三方特务势力,越干净、越纯粹就越好,若是与高氏宗王、鲜卑勋贵关系密切而暧昧的苍头们入主,难保不会被娄太后一派所拉拢;而交给汉人士族,也还是没有兵权,等高洋一死,这些特务的政治能量将骤然失效。
鲜卑勋贵们怕的是在背后撑腰的高洋,现在的高殷如果敢学先帝,那他们就真的会抱团和高殷讲道理。
同样的,让宦官们现在就为了讨好高洋而死死得罪苍头、汉臣、勋贵们,那只要接班的高殷不是一无是处、还有押注的价值,天然亲近皇权的宦官们就更容易为高殷效死——至少比苍头们要忠诚。
当然,宦官也有背叛、投靠高演等人的可能,不否认有个别人想要借助动荡的机会上位,什么时代都会有这种事情,然而如果宦官们的整体视角,都认为高演的胜率更大的话,那高殷也就不配统治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