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高丽之战
三月初五,海东高丽。
山之间已经爬满青草,树木也都露出了新绿。
沈彬站在苍龙号的甲板上,用望远镜看着前面山坡。
一边的郑树锡说道:“我们探查到了,来的是开京的御林军。”
高丽的御林军称呼传自大周,高丽的几乎所有制度都继承了大周。
“一共来了多少人?”
“恕罪,具体多少人,短时间内无法探查到。”
沈彬也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继续往周围的地形看了看。
这里是清溪川与罗水的交汇处。
清溪川贯穿仁川,罗水则在北边,是进入开京的水道。
想要从仁川抵达开京,很简单,沿着清溪川一路北上,再进入罗水。
又因为罗水是浅水河,苍龙号和白虎号这种远海战舰无法进去,甚至一般的海船也很难进去。
于是在开春之后,沈彬和哥舒星便打算在两水交汇之处驻扎军营,修建渡口,造河船。
去年夏军拿下仁川之后,因为季节原因,夏军暂停用兵,借着战争空窗期私下联络了开京的反魏派。
这是政治层面的。
政治层面的目的是为了从内部分裂高丽,从而对高丽内部的军事势力造成影响。
但政治层面则需要军事进攻做辅助。
当夏军的战船抵达清溪川和罗水的交汇处,并且在这里修建渡口的时候,开京内部的主战派开始疯狂地叫嚣。
开京在二月份就派出了使者前来,威胁夏军,要求夏军立刻撤军,否则后果自负。
结果使者完整的人过来的,回去的时候只剩下脑袋。
开京暴怒,又派出使者。
使者在颤颤巍巍中到了夏军军营,跪在地上威胁夏军撤兵,被打了个半死抬回去。
开京暴怒加暴跳加大吼之后,又又派出使者。
第三个使者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放狠话要求夏军立刻撤离,结果杵着木棍回去。
那之后,开京就没有再派使者了。
高丽在罗水与清溪川交汇处的北面数里驻扎营地,并且也在那里修建渡口,以此来做防御。
开京是被群山包裹的,只有罗水通入开京的平原,是一条捷径。
罗水两边的河道也可以走,但很容易被埋伏。
沈彬的策略其实很简单,就是修建河船,沿着罗水一路北上,抵达开京的平原地带,依托战船在河道上的进攻优势,在附近驻扎后,步步为营地推过去。
那么现在,高丽人在前面铸造城寨和渡口,显然也是想到了夏军可能采用的策略。
他们在那里驻扎了最精锐的兵马。
“沈少府。”王元大步走过来,行了一个礼。
“王都督。”
沈彬抱拳道。
王元是皇帝钦点的海东都督府的都督,掌管高丽一切事宜。
至于沈彬和哥舒星等人,只是临时调派过来增援,不能算是海东官员。
“都已经准备好了。”王元说道,“火炮也都架好了。不过我们得到消息,这一路北上,高丽人可能在两岸有不少埋伏,前面可能还有更多水师等着我们。”
“我对打仗一知半解,哥舒总督呢?”
“已经登船。”
“那就按照他的意思来。”
“他的意思是现在就打。”
“那就打。”
王元有些动容,第一次感觉到开边如此的热血。
他之前一直跟随张文泽驻守睢阳,太康五年参与抗魏。
那时候宋州被魏军摁在地上摩擦,睢阳城的兵马为了掩护民众撤退,连城都不能守,只能出城血战,靠士兵硬扛。
“按照下官过往的作战经验来看,现在咱们有点孤军深入。”王元提醒道。
哥舒星是武将,武将打仗跟文官打仗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王元和沈彬都属于文官。
“摒弃过去的经验,拥抱现在的火器,你待会就知道了。”
大量夏军开始登上河船,最近增加过来的几门大将军炮也被调运上去。
这时,郑树锡突然赶来,有些紧张地说道:“哥舒总督,我们刚收到消息,敌人的统帅是金皖盛,他是一名悍将,曾经抵御过辽军,作战非常强势,是名将!”
哥舒星看了他一眼,只是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哥舒总督,要不要先避一避,想办法切断这支敌军的后勤,疲惫敌人?”郑树锡有些担忧地说道。
“不必。”哥舒星淡淡说道。
对于郑树锡这种降将,哥舒星并没有表现出鄙视,也没有表现出不重视,就像正常对待其他将领一样。
哥舒星是一个非常自我的将领,曾经因为关键时刻不听调令被罢免。
但他绝对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末将担心……”
“你不必担心,有你立功的机会!”哥舒星看着郑树锡,“我是一视同仁的。”
“末将不是这个意思……”
“启程!”哥舒星不再多说,而是大声道。
夏军河船纷纷启程,朝前面推进。
不多时,驻扎在山坡上的高丽军就得知了消息。
“御林军的儿郎们,敌人胆敢侵犯我们的领地!”金皖盛披上铁甲,举起刀,大声喊道,“我们今日让敌人流干血,让他们后悔来这里!”
他一声高呼,周围的将领纷纷热血高呼。
高丽军营开始准备,山坡上的高丽军驻守不动,河边渡口的高丽军开始布防。
在渡口处,摆设大量栅栏,栅栏后面有弓箭手。
一旦夏军靠岸,准备登陆,这些弓箭手就会趁着夏军登陆的空隙,对夏军发起猛烈的箭雨。
若是夏军在附近靠岸,还会有大约百骑兵急奔而去,打断夏军登陆,后续的援军也会过来,对夏军展开全面进攻。
按照金皖盛的计划,就算夏军拼死登陆,高丽军溃败,也不必担心,因为高丽军主力在山坡上驻守,夏军不可能绕过去。
夏军若是绕过去,直接北上,高丽军便可以在这里大胆修筑更多渡口、造更多船,切断夏军的后路。
这对原本就孤军深入的夏军是致命的。
金皖盛的计划可以说非常缜密,他的推测也是正确的。
就说前世的正史上,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高句丽最喜欢在山头筑城,唐军则必须去攻城。
唐军不可能绕过去不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