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众将归心
“他算个什么贤才?”
刘宏哼了一声,“朕以宗室之女相许,他却为个反贼之女丢了官职,如此不智之人,岂能称之为贤?”
哎哟我的陛下,您可别装了。
嘴角都快翘到天上去了。
赵忠心中吐槽,嘴上却是说道:“正因如此,他才是个贤才啊。”
“张宝一介反贼,给他的恩惠能有多少?即便如此,当着陛下的面,他还是不负张宝,不负他自己所说的忠孝信义。”
“方才刀斧加身,他看完奏疏后第一句话却是‘百姓无事便好’,这份仁德,更是世间少有。”
“忠孝仁义信皆有之,还会打仗,治理地方也不错,如此之人不是贤才,那还有谁是贤才?”
刘宏闻言也不装了,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你说,朕这次罢了他的官,他心中是否会有怨恨?”
“陛下罢他的官,那是在保护他。”
赵忠笑道:“若是他想明白了,定当对陛下感激涕零,忠心耿耿。”
“若是连这点都想不明白,那他也当不得陛下的重用了。”
刘宏微微颔首。
这次召见,他做了两手准备。
如果张新同意退婚,他就告知刘华身份,让张新以帝婿的身份参与朝政。
如果不同意,他就把张举叛乱的事当做借口,把张新的官免了。
这样既能敲打张新一番,又能把这件事揭过去,省得以后有人拿这个借口来攻击。
更重要的是,张新今年才十九岁,就做到了二千石的高位,还封了县侯。
若是不压制一下,日后再立了功,该如何封赏?
封无可封,赏无可赏,那就只能杀了。
罢官,那是为他好。
......
张新尿了好大一泡,这才神色轻松的随着宦官出宫。
他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刘宏估计是在敲打他。
就像他当初在草原上敲打骞曼一样。
只不过刘宏的手段比他要高级许多。
先用言语恫吓,这是威逼。
随后许以宗室之女、卫将军,这是利诱。
接着再假装要斩他,还是威逼。
最后让他推荐人才,允许他保持对渔阳的部分掌控,还是利诱。
相比之下,张新对骞曼只有威逼,没有利诱,手段显得粗糙许多。
“学到了。”
张新心中暗骂:“妈的,谁说刘宏是个昏君来的?”
诚然,刘宏算不上明君,但也绝对不是昏君。
“以后谁再说刘宏是昏君,我就跟谁急!”张新骂骂咧咧。
当时甲士的刀离他的脖子只有零点零一公分,要不是他肾好,恐怕裤子早就湿了。
心中骂完,张新又开始思索以后的出路。
“还有一年多刘宏就快死了,得尽快找个借口离开雒阳......”
回到侯府,赵云等人见张新一脸愁容,纷纷上前询问。
张新将自己被罢官削户的事情说了一下。
“这......陛下怎能如此?”
张辽愤愤不平的说道:“君侯为国家出生入死,屡立战功,此次出征凉州,各部皆败,唯君侯有所斩获,更是攻下金城,俘虏了韩约家眷。”
“那时君侯又不在郡中,这两个反贼如何能算到君侯头上?”
“早听人言,当今天子昏......”
“文远慎言!”
张新连忙拦住,目视左右,大声道:“当今天子圣明仁德,如何安排,想必陛下自有深意。”
“我等身为臣子,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遵命而行便是,不可妄加揣度,更不可妄言!”
府中的这些奴婢都是刘宏的人,可不能乱说话。
张辽瞧见张新眼神,自知失言,忙闭口不语,只是一脸不服之色。
再看赵云、典韦等人,亦是如此。
这时,一群宦官走了进来,为首之人喊道:“圣旨到!”
张新忙令人摆好香案,下拜听旨。
诏曰:假司马赵云先登有功,拜为羽林左丞。
假司马张辽征战有功,进为军司马。
虎威都尉典韦征战有功,拜虎贲郎中。
军司马杨毅,进为屯骑司马。
羽林左丞秩比六百石,掌羽林左骑,是羽林中郎将的副将,是个亲近的职位。
虎贲郎中秩四百石,虎贲军和羽林军差不多,都是负责随侍皇帝的。
司马不必多言,秩千石,校尉的副官。
杨毅的屯骑司马,就代表着他归属于北军五校中的屯骑营。
“刘宏这是要把我这边这点人都挖光啊!”张新心中骂骂咧咧。
宦官念完,收好圣旨,“诸位,接旨吧。”
众人起身,赵云躬身道:“云本山野之人,得蒙君侯召唤,从征左右,方有微末之功。”
“君侯对云有知遇之恩,今君侯落难,云不能弃,愿辞官随侍左右,还请内官如此上达天听。”
“子龙......”张新动容。
“辽亦是如此。”张辽也躬身道:“愿辞官随侍君侯左右,还请内官上达
天听。”
“毅亦如此。”杨毅也道。
典韦挠挠头,“俺也一样。”
“奴婢知道了。”宦官点点头,带着人回宫去了。
封赏的圣旨不是命令,可以不接。
“诸位......”
张新看向众人,眼中有泪花闪动,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什么。
众人皆微笑以对,一切尽在不言中。
宦官回到宫中,刘宏听完汇报,心情大好。
“不愧是忠义之臣,身边跟着的也都是忠义之士。”
很快,张新被罢官的消息便传开了。
朝堂顿时一片哗然。
幸灾乐祸者有之,仗义执言者亦有之。
还有些老狐狸看穿了刘宏的意思,选择闭口不语。
蔡邕知道后,当场就要去找刘宏理论,被张新拦住。
他总算明白,为啥这位爷日后会被王允弄死了。
政治敏感度太低了。
这种人还是适合搞学问。
何进在知道后,派遣田楷过来慰问了一下,并让张新不要多想,两日后正常前来赴宴即可。
这让张新彻底放下心来。
何进的智商虽然堪忧,但身边有着许多名士辅佐,既然他们都觉得没问题,那就是真的没问题了。
两日后,张新带着典韦,携带拜帖来到了大将军府。
通禀过后,家仆引着张新来到正堂。
堂中高朋满座,一个留着络腮胡的中年大汉坐在主位,正与众人谈笑。
大汉见到张新,起身走了过来。
“张新拜见大将军。”张新躬身行礼。
“子清来了,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
何进拉着张新的手走进堂内,来到一名文士面前。
文士年约三旬左右,耳朵上有一道明显的伤疤,神情木讷,一副看起来似乎不太聪明的样子。
“这是颍川名士,黄门侍郎,荀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