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历险记书生撰稿

第211章 未来谋划

第 211章 未来谋划

咸阳宫,嬴渠梁正在与朝中重臣商议国事。自北境大捷以来,已过半月有余,秦国威名远播,国力日益强盛。

"陛下,西戎十六部落已派使者抵达边境,愿意归附秦国,请求我国庇护并开放商道。"商部尚书张元恭敬地禀报道,"这是自北境大捷后,第三支前来寻求合作的异族部落。"

嬴渠梁满意地点头:"西戎素来桀骜,今日能主动归附,可见我秦国威名已盛。"他环视殿内众臣,"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丞相王恒上前一步:"陛下,西戎地处要道,若能归附,不仅可巩固我国西北防线,还能打通西域商路。臣建议接纳,但须派驻军队监督,防其反复。"

年迈的太尉李广摇头道:"西戎诡诈多变,今日归附,明日可能反叛。若贸然接纳,恐为后患。臣认为应当谨慎行事。"

嬴驷站出来,目光如炬:"父王,西戎此举,未必全是诚心归附,很可能是畏惧我军实力,暂时屈服。不过,这也是一个机会。我们可以接纳他们,同时在关键地区设立军镇,既收其心,又握其命。"

公子华沉思片刻,补充道:"西戎部落虽多,但内部并不团结。我们可采取分而治之之策,对友善部落给予优厚条件,借此离间他们的联盟,使其互相牵制。"

嬴渠梁颔首,转向一直未发言的樗里疾:"樗里疾,你在北境与戎狄交战,对异族最为了解,说说你的看法。"

樗里疾整理思绪,缓缓道来:"父王明鉴,西戎虽属异族,但与我中原文化已有交融。他们归附,既有畏惧我军威的因素,也有寻求发展的考量。我认为可接纳,但须立下盟约,明确权责。"

他顿了顿,继续道:"同时,我们可派遣使者与商队,带去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手工艺,改善他们的生活。恩威并施,才能真正收服人心。"

嬴渠梁眼中闪过赞许之色:"樗里疾所言甚合朕意。传旨,接纳西戎归附,给予适当的贸易优惠,同时在战略要地设立军镇,派驻秦军。另外,挑选一批农耕能手和工匠,随使者一同前往西戎,教授技艺,改善当地民生。"

萧远记下圣旨,又道:"陛下,还有一事需要禀报。巴国南部三城求援,说是遭到楚国军队侵扰,希望我国出兵相助。"

殿内一片哗然。巴国位于秦国西南,与楚国接壤,一直在秦楚两国之间摇摆不定。如今巴国南部三城求援,无疑是一个极佳的扩张机会,但也可能引发与楚国的正面冲突。

嬴渠梁问道:"巴国国王对此有何态度?"

萧远答道:"据探子回报,巴王本人态度暧昧,既不愿与楚国正面交恶,又不想失去南部三城。此次求援,可能是当地城主的个人决定。"

嬴驷目光一闪:"这是个机会!楚国远在东南,鞭长莫及。若我军出兵相助,既可收服巴国民心,又能打击楚国威信。"

公子华谨慎道:"出兵有理,但须考虑后果。楚国虽远,但兵强马壮,若因此引发大战,恐非我国之福。"

樗里疾沉声道:"巴国南部三城地势险要,扼守川蜀要道。若能控制,对我国西南战略大有裨益。我建议出兵,但宜以'保护'名义,避免与楚国直接冲突。"

嬴渠梁沉思许久,终于拍案道:"传朕旨意,派兵五千,由将军黄忠率领,驰援巴国南部三城。名义上是应巴国求援,实则暗中与当地城主结盟,逐步将其纳入我国势力范围。同时,派使者赴楚,声明我军行动纯属保护商旅和应巴国请求,无意与楚国争锋。"

"陛下英明!"众臣齐声称赞。

处理完国事,嬴渠梁让大臣退下,只留三位王子。

"自北境大捷以来,周边各国态度明显转变。"嬴渠梁语气中带着自豪,"西戎求和,巴国求援,就连一向高傲的燕国也派使者前来祝贺。"

嬴驷恭敬道:"这都是父王英明领导的结果。如今天下局势变化,正是我秦国崛起之机。"

嬴渠梁点头:"确是如此。不过,强国之路,不仅在于武力征伐,更在于内政治理和外交谋略。"他目光如炬地看着三位王子,"你们三人,各有所长。嬴驷长于谋略,公子华精通内政,樗里疾善用兵法。若能齐心协力,我秦国必将更加强盛。"

三位王子互相对视,神色复杂。储位之争已如火如荼,要他们真正齐心,谈何容易?

嬴渠梁似乎看透了他们的心思,叹息道:"朕知道你们各有抱负,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停顿片刻,"今日朕要对你们坦明:储位之事,朕已有腹案,但尚未最终决定。今后三月,朕会密切观察你们的表现,尤其是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手段。"

三位王子眼中都闪过一丝激动和紧张。

"嬴驷,"嬴渠梁转向长子,"你善于谋略,朕命你负责与西戎的谈判,制定归附条约。"

嬴驷拱手领命:"儿臣必不负父王重托。"

"公子华,"嬴渠梁又道,"你精通民生之道,朕命你统筹西戎和巴国的经济往来,确保双方互利共赢。"

公子华恭敬应下:"儿臣领命。"

"樗里疾,"嬴渠梁最后看向次子,"你刚立下战功,朕本想让你休整,但巴国之事事关重大。朕命你统领另一支军队,配合黄忠将军,确保巴国南部行动顺利。"

樗里疾神色一凛:"儿臣遵命。"

嬴渠梁满意地点头:"好!各司其职,齐心协力。记住,你们的行动关系到国家利益,也关系到储位归属。朕希望看到的是,你们能够以国家大局为重,而非个人私利。"

三位王子齐声应是,但心中各怀心事。

---

南方山道上,护送陈旭的队伍终于抵达了一座小城。御林军统领立即找来当地最好的医师,为陈旭疗伤。

"情况如何?"统领焦急地问道。

医师摇头叹息:"伤势过重,恐怕...难以支撑到咸阳。"

统领面色阴沉:"无论如何,都要尽力救治!同时,准备纸笔,若陈旭清醒,立即记录他的口供。"

陈旭躺在床上,气息微弱。突然,他睁开眼睛,喃喃道:"我...我要说...实情..."

统领立即拿来纸笔:"陈旭,你所言,我们会如实记录,呈报陛下。"

陈旭艰难地开口:"赵德...是被冤枉的...魏舒威胁我...作伪证...她与...边关将领勾结...故意...泄露军情..."

统领震惊不已:"你是说,军情泄露与魏舒有关?"

陈旭微微点头,继续道:"不仅如此...嬿筠娘娘...也被她...陷害...有人...冒用嬿筠名义...给戎狄...送信..."

他越说越急促,突然咳出一口鲜血,眼神渐渐涣散。

"快,救人!"统领大喊。医师立即上前施救,但为时已晚。陈旭留下最后一句话:"信...在我袖中..."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统领翻找陈旭的衣袖,果然发现一封密信。他小心取出,发现这是一封写给铁木尔的信,署名"嬿筠",内容是秦军部署的详细信息。然而,仔细辨认,笔迹却与嬿筠的字迹大相径庭。

"立即封存证物,火速返回咸阳!"统领命令道,"陈旭虽死,但真相必须传达给陛下!"

---

咸阳城内,储位之争的暗流涌动,而国际局势的变化也牵动着各方神经。

魏国使馆内,使臣段玉正在与秘密联络人会面。

"秦国最近动作频繁,先是北境大捷,又接纳西戎归附,还要插手巴国事务。"段玉忧心忡忡地说道,"若再不采取行动,恐怕秦国将一统天下!"

联络人低声道:"秦国内部也不平静。三位王子争储激烈,尤其是军情泄露和赵德案,都牵扯到王室内斗。我们可借机挑拨离间。"

段玉点头:"这正是我们的机会。派人散布消息,就说樗里疾勾结外国势力,嬴驷与魏舒合谋陷害忠良,公子华则野心勃勃,图谋不轨。"

联络人犹豫道:"这样做,恐怕会引火烧身。秦王嬴渠梁精明果断,若发现我们从中作梗..."

段玉冷笑:"正因如此,我们要更加隐蔽。不要直接行动,而是借刀杀人。找些流言蜚语,让秦国内部自相残杀。"

联络人思索片刻,点头道:"我明白了。我会安排人手,借助秦国朝中的不同派系,散布对立情绪。"

---

北方边境,樗里疾率领军队整装待发。此次南下支援巴国,既是父王的命令,也是储位之争的重要一环。他必须确保行动圆满成功。

赵辰在一旁问道:"殿下,此去巴国,是否需要通知嬿筠娘娘?"

樗里疾面色复杂:"军情泄露一事尚未查明,暂时不宜声张。你亲自前往咸阳,告知母亲我奉父王之命南下巴国,请她安心等待我归来。"

赵辰领命而去,心中却有疑虑。自从得知军情泄露可能与嬿筠有关,樗里疾虽未明言,但态度确实有所改变。作为亲信,赵辰只能暗自揣测,希望此事尽快真相大白。

樗里疾整顿军队,准备南下。就在此时,一名信使匆匆而来:"殿下,陛下急召,请您立即返回咸阳!"

樗里疾心中一紧:"发生了什么事?"

信使低声道:"陈旭已死,但留下口供和重要证据。陛下召集三位王子和朝中重臣,欲当众宣布调查结果!"

樗里疾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南下巴国之事必须推迟,他立即下令:"传令下去,军队原地驻扎,等待进一步指示。备我快马,我即刻启程返回咸阳!"

---

咸阳宫内,气氛凝重。嬴渠梁手持陈旧的密信,面色阴沉如铁。御林军统领已将陈旭的遗言和发现的证据详细汇报,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嬴渠梁沉声道:"传朕旨意,立即拘押魏舒,严加审问!同时,下令搜查其府邸,寻找更多证据!"

嬿筠跪在地上,泪流满面:"陛下,臣妾冤枉啊!军情泄露之事,绝非臣妾所为!"

嬴渠梁叹息一声:"朕相信你。陈旧证实,有人冒用你的名义给戎狄送信,意在挑拨离间。传令下去,立即为嬿筠平反,恢复其名誉!"

嬿筠感激涕零:"多谢陛下明察秋毫!"

嬴驷跪在一旁,神色复杂:"父王,魏舒此事,儿臣实不知情。若她真有谋害忠良之举,儿臣愿与她划清界限,绝不包庇!"

嬴渠梁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不置可否:"朕自有公断。魏舒若真有罪,必不轻饶,无论她与何人关系亲近!"

公子华拱手道:"父王,赵德案终于水落石出,望陛下为赵将军平反昭雪,以慰忠魂。"

嬴渠梁点头:"自当如此。立即释放赵德,恢复其官职爵位,并重新安排边关要职。"

正说话间,一名侍卫匆匆进来:"禀陛下,樗里疾殿下已赶回咸阳,正在殿外候命。"

嬴渠梁道:"宣樗里疾入殿!"

片刻后,风尘仆仆的樗里疾进入大殿,拜见父王和兄弟。

嬴渠梁将事情经过告知樗里疾,又道:"军情泄露一事已经查明,与你母亲无关,而是魏舒一手策划,意在陷害嬿筠,并挑拨我父子之间的关系。"

樗里疾如释重负:"多谢父王明察。儿臣一直相信母亲清白,只是苦于无法证明。"

嬴渠梁环视三位王子:"此次事件,也让朕看清了某些人的真面目。储位之事,朕已有决断,择日宣布。"他郑重地说道,"不过,在此之前,朕需提醒你们:国际局势正处于变革之中,我秦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无论储位归谁,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三位王子齐声应是,眼中却各自闪烁着不同的光芒。真相大白,内部危机暂时解除,但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才刚刚开始。秦国的崛起之路,充满荆棘与辉煌,而决定这一切的,将是嬴渠梁最终的选择——谁将成为这个雄心勃勃的帝国的继承人?

---

西境要塞,秦国使团已与西戎部落代表展开谈判。嬴驷作为首席谈判代表,展现出非凡的外交才能。

"秦国愿与西戎共享繁荣,开放商道,互通有无。"嬴驷慷慨陈词,"但西戎必须承诺,不得与秦国敌对势力勾结,不得袭扰边境百姓,不得阻挠我秦国商队通行。"

西戎首领铁山眉头紧锁:"这些条件可以接受。但秦国必须保证,不在我部落驻扎重兵,不干涉我部落内政,不强制我部落改变生活方式。"

嬴驷沉吟片刻,提出折中方案:"秦国可以尊重西戎内政和生活方式,但需在关键要道设立军事哨所,保护商队安全。至于兵力,可控制在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规模。"

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西戎十六部落正式归附秦国,成为藩属国,享受贸易优惠和军事保护;秦国则获得了西北战略要地的控制权和通往西域的商道。

嬴驷派使者火速返回咸阳,向嬴渠梁汇报谈判成果。在私人信函中,他骄傲地写道:"父王,儿臣已完成重托,使西戎归附我大秦版图。此举不仅扩大了我国势力范围,更为日后征服西域奠定了基础。儿臣恳请父王考虑,何人能够最好地延续秦国的霸业?"

与此同时,公子华也在忙于经济往来的统筹工作。他组织了一支由商人、农技专家和工匠组成的团队,前往西戎和巴国,开展贸易和技术交流。

"秦国不仅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有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精湛的手工艺。"公子华对团队成员说道,"我们的目标是让西戎和巴国百姓感受到归附秦国的实际好处,从心底认同我大秦的统治。"

他特别强调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不仅因为武力强盛,更因为包容开放。我们不是去征服,而是去交流;不是去改变,而是去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持久的统治。"

樗里疾则率领精锐部队,与将军黄忠会合,一同前往巴国南部。与黄忠的武力进攻不同,樗里疾更注重战略布局和心理战术。

"巴国虽小,但地势险要,是我们进军南方的跳板。"樗里疾对将领们说道,"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保护这三座城池,更是要通过此举向楚国传达明确信号:秦国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川蜀之地,楚国的西进之路被彻底截断。"

他巧妙地运用外交和武力相结合的策略,一面与巴国南部城主结盟,承诺提供保护和支援;一面在战略要地部署军队,构筑防御工事,向楚国展示秦国的决心和实力。

短短一个月内,秦国在三个方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西北方向,西戎归附;西南方向,巴国南部三城纳入保护;东方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秦国商队的足迹遍布诸国。

秦国的崛起,已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而嬴渠梁也即将在这国力鼎盛之际,做出他最重要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