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历险记书生撰稿

第178章 暗火燎原

深秋的渭北,寒风掠过麦茬,卷起一片片枯黄的落叶。督粮官赵正立在田垄上,手中丈量尺在寒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声响。他居高临下地看着跪地的老农,目光中闪烁着轻蔑与傲慢。

"你说这是十亩良田的收成?"赵正冷笑,用丈量尺挑起一把麦穗,"看看这穗子,饱满至此,居然敢说收成不好?"

老农颤抖着磕头,额头已经渗出血来:"回大人,今年前头遭了蝗灾,后来又......"

"放屁!"赵正一脚踢翻粮筐,金黄的麦粒洒了一地,"隔壁李家地势比你还差,都能按时交足粮,你这是存心对抗新法!"

"大人饶命啊!"老农声泪俱下,"家中老母重病在床,小孙儿吃药要钱,这些粮食是留着......"

赵正突然笑了,那笑容比深秋的风还要冷:"留着?商君新法,粮食按亩收缴,岂容你私自留存!来人,把他拖下去,杖责二十!也好让这些刁民长长记性!"

两个衙役上前,拖着老农就走。这时,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忽然从人群中冲出,抱住老农的腿:"爷爷!爷爷!"

赵正目光一寒:"连孙子也教得如此无法无天,加杖十!"

远处山坡上,太子幕僚杜回骑在马上,冷眼旁观这一切。他的坐骑烈马不安地刨着地,仿佛预感到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杜回轻轻拍了拍马颈,唇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

东宫,夜深。

"殿下。"杜回双手呈上一叠密信,"渭北各县,民怨已到沸点。商君新法规定按亩收粮,但督粮官故意高估亩数,一亩算作一亩五,甚至两亩。百姓喊冤无门,已有三十余人投井自尽。"

赢驷展开竹简,烛光映照下,他的面容显得格外年轻,却又带着不符年龄的沉重:"可有实证?"

"这是渭北五县百姓的血书。"杜回取出一卷红褐色帛书,"他们用自己的血写下遭遇。更有甚者,督粮官勾结商人,以五斗的价格强收粮食,转手就以一石的价格卖出。百姓辛苦种出的粮食,竟成了这些人发财的工具!"

赢驷的手指微微颤抖。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秋夜的风吹动窗棂,发出咯吱的响声。

"商君可知此事?"太子低声问。

杜回冷笑:"商君只知结果,不问过程。他定下'军功爵位,耕战救国'的新法,却不知基层官吏如何落实。属下以为,若能揭露这些......"

"备马!"赢驷突然转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本宫要亲赴渭北!"

渭北县衙外,平静的秋日被一声惨叫撕裂。

"杀人了!天理何在!"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响彻云霄。衙役在逼迫一户人家交粮时,失手打死了一个八岁的孩童。

孩子的父亲抱着儿子冰冷的尸体,浑身颤抖。他的妻子瘫软在地,失声痛哭。周围的村民们面色铁青,握紧了手中的农具。

"大人!"衙役慌忙跑进内堂,"不,不好了!外面聚集了几百个刁民,说,说要血债血偿!"

督粮官赵正正在清点今日收缴的粮食,闻言面色阴沉:"这些刁民,屡教不改!传我令,放箭,射死这些反贼!"

"大人三思!"同僚上前劝阻,"若开弓射箭,只怕......"

"住口!"赵正拔出腰间佩剑,剑锋在烛光下泛着冷光,"商君新法,抗命者,死!"

弓弦震响,利箭破空。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惨叫,鲜血染红了衙门前的石板。暴怒的农民们如同决堤的洪水,冲进衙门。赵正想要逃走,却被乱棍打死在大堂之上。

消息如同野火,在渭北大地上迅速蔓延。各县农民纷纷响应,举起自制农具,喊出"废除苛法"的口号。三日之内,参与暴乱者超过十万,横跨五个郡县。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战战兢兢。商鞅却面色如常,只是眉头微皱:"陛下,必须立刻镇压!新法不容动摇,否则秦国强兵之策将付诸东流!"

嬴渠梁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动用大军镇压百姓?"

"陛下!"赢驷突然出列,跪地叩首,"臣亲赴渭北查访,祸起督粮官敲诈勒索,百姓实在活不下去。这些人不是反贼,是活不下去的黎民百姓啊!"

"放肆!"商鞅厉声打断,眼中寒光闪烁,"太子此言,是要动摇国本!来人,传令虎贲军,立刻出城剿匪!抗命者,杀无赦!"

渭水河畔,战鼓擂动。

虎贲军三万精锐,披甲持刃,将农民围困在河谷之中。这些秦国精锐身经百战,刀锋上还带着灭敌的杀气。

领军大将张贲高声喝道:"放下武器者,免死!抗命者,诛九族!"

农民们面面相觑。有人扔下锄头,跪地求饶。但更多的人握紧了手中粗糙的农具:"死便死了!总好过看着妻儿老小活活饿死!"

一场屠杀,就此展开。

农民们虽众,却缺乏组织。虎贲军列阵而进,如同锋利的刀锋切入腐朽的木头。惨叫声、求饶声、厮杀声交织在一起,渭水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三日后,尸横遍野。据报,死伤农民近万,株连者数万。陈尸百里,哀鸿遍野。秋风吹过,带着腥臭的气息。

……

深夜,一座破败的祠堂内。太子幕僚杜回秘密召集了生还的农民代表。油灯昏暗,照出一张张疲惫而绝望的面容。

"诸位。"杜回压低声音,"今日之惨剧,皆因商君倚仗权势,肆意妄为。但太子殿下深明大义,必为诸位讨回公道。"

一位白发老农抹去眼泪:"只盼能活着见到那一天......"

"商君骄横跋扈,早晚必遭反噬。"杜回露出神秘的笑容,"诸位且忍耐,时机一到......"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在场的人都懂了他的意思。复仇的火种,已经种下。

……

朝堂之上,赢驷看着春风得意的商鞅,眼中寒芒一闪。他知道,渭北之乱虽已平息,但民心所向,不可违逆。

这一场血腥的镇压,看似巩固了新法的权威,实则加深了百姓对新法的仇恨。那些逃过屠杀的农民,那些死者的家属,都将成为未来的隐患。

"时候未到。"他在心中默念,"来日方长......"

远处传来隐约的哭声,那是渭北遗孀在为死去的丈夫寄托哀思,是失怙的孩童在为死去的父亲垂泪。血债终要血偿,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天理。

夜幕降临,渭北大地上,无数双眼睛望着咸阳方向。他们在等待,等待一个时机,等待那个能为他们主持公道的人。

赢驷立在东宫高处,遥望渭北方向。他知道,自己终将背负起这份期待,这份沉重的责任。而商鞅,这个在朝堂上呼风唤雨的权臣,终有一日会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

(七律结)

渭北秋风起暮烟,鬼哭神嚎血染天。

农夫举臂号苍穹,将士横刀斩杀前。

法网森严催命急,民怨沸腾祸根连。

不知多少冤魂恨,化作星火待时燃。

……

这场渭北民变,看似平息,实则只是将怒火暂时压制。商鞅的新法,在镇压之后更加严厉,却也埋下了更大的祸根。

太子赢驷站在这场风暴的中心,看到了普通百姓的苦难,也看到了新法背后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