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为民请命

知州府衙内,知州大人陈睿正为通海县到平遥县的官道发愁。

花溪县的路是孙员外一己之力,贯通了两个县的主要道路。

通海到平遥的道路还是古人踩出来的,年久失修的情况下,路况崎岖不平,有些地方别说马车过了,就是行人都困难。

如果要修缮的话,这费用可不是个小数。

若是不修,通海到平遥的道路不通,慢慢的通海的发展可就要滞后太多。

偌大的徐州府,存银不过千两,说来有些好笑,这钱还是之前各商户的捐赠。

一旦动工,这开销可就大了去了。

钱从哪儿来?

他能不能向户部上书,请求朝廷拨款修路?

他这才履职不久,就向朝廷要钱,想想都不可行,头大。

“大人,这事可以问问曾县令,他有什么办法?”同知李有权看着陈大人抓头挠腮的样子,忍不住点了一下。

其实陈大人完全没必要焦躁,这修路是大事,就算他任上修不了,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再说,陈大人估计也不过三五年光景,只要政绩过得去,他又何必自寻烦恼。

“他要是有办法,又何至于求到我这里。”其实他某些程度上还是挺理解曾吉安的,一个完完全全靠科举步入官场,不懂人情世故,也不善钻营算计,只是闷着头干事。

问题干事也不得其法,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半生,就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典型。

这次也是有村民在路上出了事,才不得不梗着脑袋求到自己跟前。

话说这通海县还真是资源贫瘠,若不是孙员外在那里搞了棉麻作坊,那通海与其说是县,还不如一个花溪镇。

当然,这里又不得不提及花溪镇,就因为出了个孙员外,这花溪县县令的日子就要好过太多。

修路,孙员外上。

修沟,孙员外出钱。

修坝,孙员外。

资助孤儿,孙员外包了。

赡养孤寡老人,孙员外。

一个孙员外几乎解决了花溪县所有难题。

若是这通海县也有个孙员外该多好。

那样的话,曾县令不会那么的苦大仇深,他自己也不至于挠心挠肝。

想来想去,他总不能再让孙员外出钱吧。

其实想来若是他开口,孙员外估计十之八九不会拒绝。

问题在于他好意思开这口吗?

治世经纶他是满腹,真正到了地方,他才发现以往学的好像都是些纸上谈兵的花把式。

其实也不至于,只是他还不能灵活运用,感觉很打击自信心。

他原本还想着在这里建功立业,有所建树,然后堂堂正正的走到蒋心怡的面前。

至于为什么有这想法,他没有深究,也不敢深究。

思来想去,他决定找靠山。

当初太傅大人不是说让他有事找师叔吗?

陈睿一封厚厚的信件连带奏折送到了沈逸尘桌案上。

要不是看到称呼,沈逸尘都要以为又是怀庆设法送来的。

这陈睿去了徐州,这不就是怀庆所在的地方吗?

修路?

得争取朝廷拨款。

朝廷的钱也不是下不到地方,只不过能够划拨下去的机会很小。

转念一想,让胡大海把这信送给了户部尚书耿大人,这是地方官员的心声,该怎么做?耿大人心中自有定数。

这信要是从小往上递上来的或许不会受到重视,因为朝户部要钱的地方以及官员太多了。

由大理寺少卿送过去的,并且是大理寺卿让人递过去的,耿大人又怎么会让其直接被其他类似的奏章给压下去呢。

仔细一看,原来还是这次殿试出去的进士,本该留在翰林院,选择了去地方的陈睿。

修路不还需要专业指导吗?

工部不就是管这个的吗?

一纸文书,请工部对陈知州所提请的修路事宜进行规划和预算,后提交户部,根据工部所提批复。

这一圈转下来,耿大人可不止卖了一个人的人情。

这陈睿是工部郎中的儿子,又是兵部侍郎的外侄,再加上沈家的人情,何乐而不为。

陈德富看着儿子的信以及凑请,抽调人,直接去往徐州进行实地校验。

本该几个月的事情,打算两个月之内完成,时间是有些紧迫。

并且为了避嫌,陈德富并没有参与。

工部尚书关岐嘉直接点名工部侍郎庄姜亲自带人前去,不止把徐州需要修缮的道路测绘以及预算出来,还顺带看看有没有相关的。

也就是说,如果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一次性到位的就尽可能的一次性到位。

他们工部的把前期铺垫工作做好,至于后续朝廷能放多少款项,徐州究竟能做些什么,这就不是工部能管的事情了。

反正,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他们尽可能的做好。

他们不会想到的是,这次的认真,换来了他们后半生的安稳。

再说帝王在徐州境内,平遥城内,漫无目的的逛了几天,还真就没发现乞丐,流民。

他还去慈佑堂看了看,虽然穿的都是廉价的衣服,不过结实耐造,还保暖透气。

吃的也不好,但是顿顿都有,不会让人饿到。

慈佑堂的孩子多些,老人相对少。

除非是动不了的那种,一般能动弹的,都会力所能及的帮慈佑堂的人做一些事情。

让帝王更没有想到的是,慈佑堂的孩子,到了适学年龄,就会送到私塾去读书。

学费都是慈佑堂承担。

当然,私塾先生也会给予一定的照顾。

看到这儿,皇帝不由想到几年前,怀玉兴致勃勃的在京都建了几处慈佑堂,本以为是小孩子家家一时心血来潮弄的。

谁知道,这些年,还真真正正的帮助了很多人。

连逮谁都要喷上几句的御史官员时不时的都会在大殿之上,朝会之时夸上两句。

以前太子还在的时候,乾王时不时的也会受到褒奖。

随着太子崩了,本该一展抱负的乾王反而有了越来越多的批判。

他本以为他偏宠乾王,那是因为乾王自己争气,是乾王确实有那个能力。

他是帝王,是一国之主,他的继承人,需要肩负的是江山社稷,黎民苍生。

所以,他权衡再三之后选择了乾王。

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