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家书荒仙人

第365章 伟大的民族,爸爸妈妈(23)

第365章 伟大的民族,爸爸妈妈(23)

沈三通看向刘晔:“我要给你的陆剑雄加戏。”

“让陆剑雄贯穿剧情的始终,只是没有感情戏。”

“姜淑云会死,但是陆剑雄会带着一颗子弹壳,在万人坑中幸存下来。”

“在电影正片里,他也会死去。”

“但电影结束后彩蛋部分,给出他活了下来。解放后,踏上建设边疆的旅途。”

“彩蛋会介绍,陆剑雄活下来后的经历。”

“在家国沉沦的绝望之下,去了延安,在一次次战斗中奋勇杀敌,为在南京死去的人,向鬼子索命。”

“这部戏是黑白色彩,我想要在最后有个彩色镜头,边疆红日初升的太阳。”

“对应我们脚下的土地走向光明,国家迎来了光明。”

沈三通强调道:“陆剑雄这个人物的安排,是和现实历史呼应。”

“大屠杀是发生了,但是中华没有灭,从低谷走了出来。”

“大屠杀五年后,42年,本子只能龟缩在碉堡,侵略野心完全破产。”

“而37年到07年,七十年的时间,我们中华民族更是从深渊中走出,前途、命运无限光明。”

“一个伟大的文明,一个伟大的民族,不是强大时上升期多么煊赫,多么风光,而是可以从每一次低谷中走出来!”

“毫无疑问我们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民族!”

刘晔道:“导演,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说的太好了!”

范伟也表态道:“说的好,我们是伟大的民族啊!”

陆钏执导的时候,剧组情绪非常消极,尤其是中方团队。

日方嘻嘻哈哈,不受影响。

沈三通将主创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南京》原版最大问题是本子视角一以贯之,有血有肉,突出人性,还有忏悔,中方视角细碎。

改动针对这两个,把角川视角打散,陆剑雄视角贯穿始终。

其他方面不做改动。

原版“小妹”的一段越剧小曲明显敌不过日军鼓点阵阵的跳丧舞,打着麻将的金陵女子更无法匹敌跳着“田乐能”的日本男人。

这种对比不对,女对男,心态上把本子摆在了强势地位,摆在了雄性地位。

沈三通很不喜欢这种心态。

本子是在上升期,遇到了中华民族的下坠期,还是西方联合撕咬的近代史低谷。

换个上升期,哪怕是封建王朝的中前期,也能把穷鬼帝国主义的本子凑出屎。

不能因为暂时的失败,把整个民族原罪化。

上升期的野蛮,也许能暂时战胜下坠期的文明,撕下一块肉来,但不可能永远胜利。

但是背景是大屠杀,哪怕本子是趁虚而入,发生了就是发生了。

沈三通没做改动,记住这种感觉。

撕裂般的痛苦。

现代人要做的是绝不让历史重演。

原版把忏悔删掉的话,放眼影视行业,水平、立场没太大问题。

甚至能说的上正剧。

就算不删掉,也是很好的反面老师。

不从正常人角度看,原版在文艺领域,已经很难得。

《南京》剧组拍摄进度越发顺利。

11月28日。

提前结束天津戏份,转战长春。

陆钏为这部戏付出很多。

斥资3000多万,耗时半年在长春农安县龙王乡太平池搭建起一座“南京城”,复原出800亩的废墟城池。

影片中的新华门、教堂、金陵女子学校等重要场景均包含其中。

设计图纸中曾经的南京城结构、大小比例、房屋位置等均被清晰标明。

选择在长春而非南京搭建,是因为70年前的南京冬季气候寒冷,还有雪景,景观和东北相似。

影片拍摄周期长,当南京气候转暖周围景色变绿后,会影响片中场景需要呈现的肃杀气息。

陆钏回来了,盯着沈三通:“我不能让你把我的戏毁了。”

挺尴尬。

剧组离开他之后,运作的更好。

他也不敢声张,《寻枪》时候他是新人,要是现在传出去剧组被沈三通夺权,丢死人。

沈三通道:“你不给日军找人性,我扭头就走。”

陆钏后续拍鬼吹灯,鸿门宴,能看出来,和贾章科、漏液不一样。

就说原版《南京》,电影开始时,镜头分别给了日军攻城和国军内讧,是纪录片风格的电影。

刘烨扮演的陆剑雄就义时,突然高喊“中国不会亡”,陆钏煽了一把情。

江依燕扮演的小江等人自告奋勇去给日军当慰安妇那场戏,煽情更是不遗余力。

说明陆钏自己代入了,没法克制。中方视角磕磕绊绊,本子视角一以贯之,也是因为作为导演的陆钏,代入了中方

视角。

所以产生很多痛苦挣扎,拍起来断断续续。

本子视角是脱离的,所以才那么淡然。

给角川最后忏悔自杀,大概率也是陆钏情绪到了,必须让他死。

陆钏其实是仿照《辛德勒名单》。

他很喜欢“借鉴”。

《寻枪》是姜闻的,另一部《可可西里》抄纪录片《我和藏羚羊》。

问题是辛德勒有原型,得国也跪了。

不仅是跪了,德银里面,犹影响力很大。

德国做生意也有意让着犹。

本子呢?

没原型,也没跪。

结果《南京》这部片子虚构了一个辛德勒出来。

整体视角过于“冷静”了,冷静的更像是个日裔的导演。

这也是当下文艺领域的问题。

没有立场,刻意回避立场,不愿意维护本国利益。

沈三通有一个荒诞,但是可能接近于事实的猜测。

正常人来看,陆钏是美化了日军。

但是本子右翼在阻止这部戏拍出来。

同时,对于一些人来说,陆钏是美化的不够。

《南京》这部戏,最初是米国投资方,看过《可可西里》,想要出资由陆钏拍摄一部亚洲版“辛德勒名单”。

要求是是剧本由米方提供,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拯救中国人的故事。

可想而知这剧本是什么成色。

陆钏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后,决定拍一部自己心目中关于南京的电影。

这个选择,陆钏拒绝了米国投资,也就是拒绝了走贾章科、漏液的路线。

然后中影主控,拉来了谭洪,才有了这部戏。

那么,对于一些人而言,陆钏做的就是政府的宣传片,是命题作文。

一些人根本不愿意有人来谈这件事,不符合外务省给他们的任务。

还有一些,觉得角川所代表的本子形象过于颓废,不符合武士道精神。

陆钏就成了夹心饼干。

正常人不满意他,无中生有,弄了本子版辛德勒出来。

反的,觉得陆钏不够反,迎合了政府需要。

在当下,沈三通不得不承认,陆钏是进步力量。

情况就是这个情况。

要等到更多新力量起来,陆钏才会被淘汰。

12月1日。

沈三通发布了《生快2》最终预告片,也发行了第二首推广单曲,抄的李荣昊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给我的不少不多

足够我在这年代奔波

足够我生活

剧组收工。

韩三瓶领着一老头:“三通,我给你介绍,陆老哥,著名作家,一级编剧,也是陆钏导演的父亲。”

陆天名揶揄道:“哪什么著名作家,沈导才是著名导演。”

沈三通意外的看了陆钏一眼。

打不过叫爸爸?

陆钏窘迫道:“爸,你怎么来了?”

陆天名没好气道:“我不来给你撑撑场子,你要被欺负成什么样?”

韩三瓶把沈三通拉到一边道:“把剧组交给陆钏吧,我告诉你,你这个剧组,有内鬼。陆天名就是人家叫过来的。”

“关键是退出的本子导演,还有演本子兵的留学生,向一些部门反应你的问题。”

“这部戏之前遭遇有关部门的否决,经过很长时间沟通才通过的。”

“我知道你不满意剧情,但是现在要解决有无问题,有总比没有强。”

查完资料发现,陆钏在当时确实是进步力量,虽然离谱,但事实就是这样。

群友建议不改《南京》,我分析之后觉得也没法改。

这部戏在那个年代,能立项,xx部否决后通过审核,还真就是陆钏和谭洪游说,不仅需要精力好处,还有一些保证。

能上映也是因为拍的一般,情绪特别激烈,很难上。那个时候还想着中日韩自贸区。

而且原版从电影来说很差,但是电影之外,客观上,让大家去讨论,反向激发了记忆了,让大家记住这段历史。也算有积极意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