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尔朱荣的期许
坦率的说,卫铉这种霸道作风没有多少值得讴歌的地方,而冯敬之的妥协主要还是乱世一连串的反应所致。如果是在和平时期,上党冯氏不但不会答应卫铉三大条件,还会联合长乐冯氏在朝堂上势力一起弄死卫铉。但是鲜于修礼屡次在河\/北打败长孙稚和元琛军之后,也让生活在定州、瀛州、相州、冀州六镇军民群相而起,纷纷响应鲜于修礼,导致河\/北大地乱成了一锅粥。
生活在太行山以东的长乐冯氏未免家小被战火波及,正将家小和家眷转移向上党,期望上党冯氏庇护一二,所以此时的长乐冯氏自顾且不暇,一切以自保为上,根本没有实力、心思与卫铉及其背后的尔朱荣为敌。
上党冯氏如今经不起查,还怕卫铉借机把事情闹大,而长乐冯氏此时又靠不住,当代家主冯敬之迫于无奈,只好做出了壮士断腕、舍车保帅的举动,遵照卫铉开出的三大条件,老老实实的配合官府行事。
他未免夜长梦多,与卫铉作别之后,立刻以家主身份让军营里的四千余名冯氏家兵出营投降。而郡司马冯彻、郡民曹冯瀚、郡功曹冯保、郡仓曹冯延、屯留县令冯实等冯系文武在上党看似是位高权重,可是他们在家主面前,实际上没有什么权力。
当麾下将士一一出营,他们立时知道自己被家族给放弃了,要么是服毒自尽、要么是自刎谢罪,扛下了一切罪责,至于他们是不是甘心自刎,那就不得而知了。
作为这起事件的直接受益人,卫铉反而没有想到这么多。自从冯敬之低三下四应下三大条件之后,他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让人接管军队、梳理政务。然而他手中人力不足、又不想把自己“打下来的疆土”拱手送人,于是写了一封急信送回晋阳,希望尔朱荣和元天穆尽快派人过来接管上党五县的政务。
。。。。。。。
卫铉忙,远在晋阳的尔朱荣更忙,他一直认为卫铉总结出来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为主、九寺五监为辅、十六卫府遥领府兵的军政体制远比当世奉命的政体高明;尤其是军事、政务、执法、监督分离的建议,更是跨越时代的伟大创举,同时也是一个王朝、一个势力长治久安的王道。
此官制、政体问世之初,尔朱荣正在打斛律洛阳,接着又打费也头牧子,当他读将起来,也只是囫囵吞枣,并没有深入思考。如今安定下来细细解读,愈发觉得卫铉有王佐之才、愈发觉得卫铉“所创”的官制政体妙不可言。继而按照卫铉建议,由外到内的将四权分离以及府兵制推广于肆州和恒州、朔州、汾州北部。而并州原本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他也打算等到有效果之后再对并州下手,可是卫铉搞起来的佛门事件却给他一个天赐良机,于是他趁太原王氏分身无术、无暇他顾之时,借机把这些官制推行于并州太原郡、乐平郡。
他如今军权在手、大势在手,王氏和羊氏、祁氏、温氏等大姓因为佛门一案,将众多把柄落到尔朱荣手上,而且他们此刻忙于收拾太原和乐平二郡佛门的烂摊子,倒也不敢与尔朱荣唱反调,从而使新的官制、军政体系推广得十分顺利。
尽管如此,可尔朱荣毕竟是从零开始,面对的又是几个州,所以每天遇到大小问题仍旧是多不胜数。
这天巳时末,尔朱荣处理完重要的军政要务,令人把元天穆、贺拔岳、尔朱天光、叱列延庆、孙腾、奚毅、姚和叫来都督府书房。
近段时间以来,尔朱荣也在关注河\/北战事,听闻长孙稚和元琛因为用兵理念不合、相互抬杠,以至于朝廷军屡战屡败,而鲜于修礼却因此如日中天、步步壮大。于是他主动请命,希望朝廷允许他兵出太行山,袭取鲜于修礼西翼,与长孙稚和元琛军联手歼灭叛军。
但是朝廷早在几个月以前就考虑了此事,胡太后和中枢要员知道跨境剿匪的确有助于歼灭各地乱匪,只不过也会留下地方官员权力过大的隐患,故而他们不准地方官府擅自跨境剿匪,而是直接从洛阳调集羽林军前去河\/北平叛。
朝廷军现在虽然多次战败,被叛军逼得步步后退,可是长孙稚和元琛实力犹存,而鲜于修礼却因为占据太多地方,使其精锐之军过度分散,再加上朝廷安插在叛军里的死间成了鲜于修礼信任大将,随时都能配合朝廷军行事,所以中枢不同意尔朱荣越境平叛,以免他进一步壮大。
尔朱荣正在抓紧时间消化战后成果,积极推广利于集权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府兵等等制度,且军队又要休整和整顿,故而越境平叛的请命其实只是一种态度,并不是真要率领子弟兵征战河\/北。既然朝廷不答应,他自然是求之不得了。
众人正在分析河\/北各方势力,敌我双方的实力和潜力,门外忽然传来尔朱弼的声音:“大都督,有公文送达。”
尔朱荣目光看向大步入内的尔朱弼以,有些不满的说道:“我都说今天不处理政务了,怎么又将公文送来?”
尔朱弼上前几步,将手中书信呈上:“大都督,这份公文乃是卫太守从上党传来的加急急报,末将不敢怠慢。”
原本不以为意元天穆等人也止住了交谈,抬眸看向尔朱弼手中的红色信封。
尔朱荣接过信件,将公文拆开来看,取出厚厚的信笺一一阅览,眼中闪过一抹惊喜之色,兴奋的拍案道:“好,实在是太好了。”
元天穆做人做事很有分寸,每当和尔朱荣同时出现在外人面前、或者是公众场合,他始终以下属自居,好奇的问道:“大都督,不知上党发生了何事?”
卫铉写的书信十分详细、简洁直白,尔朱荣闻言,连忙抑扬顿挫的把信上内容念了出来。
元天穆等人听罢,顿时又惊又喜。以他们之智,不难看出卫铉打算逼反冯氏的用意,然而当他们把自己带入其中、把卫铉换成是自己之时,却发现自己没有卫铉这种魄力,无论如何都不敢冒着三郡皆反的风险,咄咄逼人。
尔朱荣看向鸦雀无声的众人,颇为得意的向元天穆问道:“兄长,此子如何?”
“卫太守这次把阳谋运用得登峰造极,使冯氏在大势面前,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当真是后生可畏。我不及也。”元天穆点评完毕,忽然发现奚毅脸上妒恨之色难掩,不禁怔了怔;他未免捧杀卫铉这位冉冉上升的杰出俊才,复又违心道:“不过反过来说,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而无畏,非名臣名将应有之风;成熟稳重者,不会这般不计后果。是故,我认为卫太守这次的成功是侥幸,此法可一而不可再;下一回,绝对不能这么做了。”
尔朱荣兀自沉浸在喜悦之中,既没有察觉到奚毅的异色,也没有感受到元天穆的良苦用心。他不以为然的摆了摆手:“卫师仁看似是胡作非为,实则胆大心细、步步为营,完全没有侥幸之说。”
说着,他又兴奋向众人说道:“冯氏退出上党、乡郡、襄垣三郡军政,不日便有辞呈送来,诸位看看麾下若是有才德兼备的人才,皆可向我举荐。”
听了这个要求,众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尔朱集团一样是由各个势力组成,大家为了空缺出来的官位,也是争来争去的。可是职位毕竟有限,想争的势力却有很多,这便出现了狼多肉少、互不相让的纷争,如今冯氏势力退出三郡,空出来的肥差就多了。
元天穆冷眼旁观,将众人的喜色看在眼中,心中愈发觉得集权实乃迫在眉睫,若是现在没有重视、没有加以限制,日后想要收回权力,那就太难了。
一念及此,他也顾不是什么捧杀不捧杀的了,起身向尔朱荣行礼道:“大都督,上党、乡郡、襄垣三郡自古以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防御东方和南方来敌,同样缺一不可。卫太守不但奉命驻扎上党,还是创建新制之人,依我之见,不如让他兼掌三郡军政,试行新政,待到成功之后,再向其他州郡推行。”
“大都督,末将附议。”尔朱天光因战功被举荐为恒州刺史、恒州都督,不日就会率军北上。他不仅知道尔朱荣准备把自己和卫铉培养成左膀右臂,而且明白尔朱荣有意无意的集中权力,一听元天穆说到此处,立刻起身附和,接着又说道:“我朝和南梁有很多利国利民的政令,之所以办不成,主要还是因为反对者远远超过支持者,若想新政顺利推行,当派德才兼备、顾全大局的人协助卫太守,万万不能让自私自利之辈出任三郡高官。”
“大都督,下官附议。”贺拔岳接过话头道:“尤其是冯氏所在的上党郡,更是重中之重,容不得半点马虎,依下官之见,此郡文武将官最好由卫太守举荐、或者挑选。唯有如此,才能上下一心、同心协力办成大事。”
元、尔朱、贺拔所说之言,尔朱荣不是没有想过,关键是卫铉底子太薄了,手上几乎没有几个可用、可信之人。他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从家族和嫡系中选人出任乡郡和襄垣郡高官,无关紧张的职务则是交给麾下势力竞争,要是全部占得一干二净,肯定会寒了大家之心。
至于上党,便让卫铉自行募集和举荐好了,如果他相中自己麾下什么人,给了也是无妨。
想到这里,他向元天穆说道:“河\/北不宁,叛军势大,出于防御计,令卫铉以原来官职兼掌三郡军政,抓紧时间训练强军、推行新政。”
元天穆抱拳应道:“喏。”
尔朱荣点了点头,向众人说道:“今天就到这儿吧。你们下去以后,尽快将德才兼备、顾全大局的人才举荐上来。”
“末将遵命。”
“下官遵命。”
众人不知尔朱荣心中打了个弯,大放宽心的告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