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南北朝碧海思云

第180章 战云密布

经元天穆开解和劝说,尔朱荣也认真的思考起了继承人之事,不过他毕竟他还很年轻,此事还不用着急。尔朱荣正想告辞离开,又有一句侍卫把卫铉书信送给元天穆。

“事情还真不少。”元天穆嘟囔了一句,拆开书信快速阅览了一遍,有些苦恼的交给尔朱荣观看,尔朱荣看完,抬头问道:“兄长,可知骁果军的家眷都到了何处?”

“骁果军将士主要是恒州籍,此外还有汾州籍、并州太原籍。后者比较简单省事,不仅已经收拢好了,还被杜皎接去上党了。而前两者分散于两州各个郡县,想要一一收拢既麻烦又耗时,再加上人士兵的家眷少说也有几万人,故而进展比较慢。”元天穆叹息一声,又说道:“不过据天光和叱列平等人前日来报,目前已经收拢妥当,昨天应该已经迁徙。”

“如此甚好。”尔朱荣摸了摸短短的胡须道,又若有所思的说道:“卫铉在信上说,他缺少处理政务的人才,让我们将拨些出身不高、背景干净的文士给他听用,甚至还让英娥写信去了洛阳,请那边的人帮忙招募。我看他的是意思,是想打造一个没有名门世家掺入的上党。只是想法虽好,做起来却很难。”

元天穆默然点头:冯太后和孝文帝为了对抗鲜卑各大豪族,以强硬的手段提拔一批汉家名门子弟,但这根本不足以撼动执宰军政的鲜卑各大豪族,汉家名门一开始既想出仕,获得权力,却又端着,故而只派极少子弟配合着入仕。直到孝文帝划分七等门第,那些名门世家为了巨大的名望,这才纷纷撕下伪装,大举入仕。仅仅只是花了十多年时间,大量汉家子弟已经占据中枢政要、把持了各级任免权,便是鲜卑贵族子弟要想出仕,也要针得他们的同意。

宣武帝元恪未免名门世家坐大成患,有意识的控制名门子弟的数量,大力提拔各族寒士,以此来稀释名门世家影响力,使人才来源多样化、复杂化。

寒门出身的的官员一开始确实比较敌视名门世家,可是仇视主要是因为羡慕、妒忌,可是等到他也成为官员以后,一旦名门世家放低姿态,这些寒门官员不管是为了抱团取暖还是进一步升迁,立刻抢破了头的去当名门女婿、门生,藉以抬高自己身份、籍升迁,最终纷纷沦为名门中的外围势力。

当他们成了名门外围势力,他们在为名门做事的同时,继续像名门打压自己那般打压和拉拢露头的寒士……如此循环往复,哪怕朝廷引入再多寒士,最后也是为名门选士。

卫铉这个设想和用意,与宣武帝元恪毫无二致,若是成了,的确是天大的好事,但是有了前车之鉴,尔朱荣和元天穆都看不好。

沉吟半晌,元天穆向尔朱荣说道:“终归是要试一试,万一成了呢?况且他现在确实需要人。”

“也是。”尔朱荣频频颔首道:“卫铉的根基最浅,目前的任务却是最重一个,也确实不太容易。只要他交出一份满意答卷,能满足就尽量满足他好了。”

说到这里,尔朱荣忽然又想到一事,问道:“将上党、乡郡、襄垣设为上党小行台之请,朝廷可曾答应?”

他和元天穆让卫铉兼管三郡军政,然而没有朝廷的答应,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决定将三郡设为小行台,并且奏明朝廷。元天穆闻言冷笑道:“朝廷做梦都想把河东北道四州斩得支离破碎,好从内部瓦解我们的势力,对于我们的请求,自然是求之不得,岂有不答应之理?”

“只要答应就好,管他那么多做什么?”尔朱荣心下一宽,向元天穆说道:“河\/北南北两支叛军如今结为盟友,共同应对朝廷军,虽不至于再次入侵河东,然而也不可不防。兄长,我明天要去肆州、恒州巡视一番,看看各地防务是否有所疏漏,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再去一趟朔州,或者会一会朔方郡公、蠕蠕王阿那瓌。至于并州和汾州这里,还需兄长多多费心。若河\/北有变,兄长可便宜行事。”

“是。”元天穆躬身领命。

元天穆现在的职务是并州刺史,但尔朱集团上下、诸州名门都知道他是第二号人物,主管尔朱集团的政务;而朝廷那边也想分化、离间两人,希望他们有朝一日因为权力而反目相向,故而对于元天穆所执掌的大权,一向都是熟视无睹、故作不知,甚至对出自宗族的元天穆有求必应。然而所有人、各方势力都小看了两人的情谊。

两人分开之后,元天穆来到官署查阅预备官员名册,他和幕僚属官耗费了了两个多时辰时间,找出了四十多身世清白的预备官员。

元天穆也不多想,直接以并州刺史名义起草一份公文,令这些预备官员调入卫铉麾下听用。

这一回,元天穆也不跟选中的预备官员叽叽歪歪了,令他们必须去上党听用,而不存在自愿不自愿;若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推辞,今后休想在河东北道有所作为。

此后又给卫铉发去一封急信,令卫铉今注多多关注河\/北战事,若是相州刺史李神请他出兵援助,只需出兵便是,无须向自己请命。同时也将朝廷送来的上党小行台印信一并送去,

尔朱荣回到大都督府,也开始准备巡视事宜,这次巡视,他决定带上自己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在程途中增长见识。

。。。。。。。

翌日清晨,卫铉已在城外那座军营练兵。上党郡的各项事务如今已经慢慢步入正轨,政务也可以放一放了。而壶关城瓮城那座军营虽然能够容纳几万人,但是比起城外,城仙的地势实在太小、地面也太过平坦,在那里训练的话,将士们既施展不开,也不符合复杂的作战环境。

城外地势起伏、地面不平,却能让将士们适应作战环境。毕竟战场,不可能像校场那么平整,如果将士在外头多滚几回,日后也懂得如何规避危险。故而将骁果军移到城外。

一天的晨练结束,卫铉和一干将领进入中军大帐议事,守在帐中的骁果军长史王佑见到卫铉入座,立刻向卫铉行礼道:“李相州发来紧急军情来报,下官另外向信使问问了一些事情,从中得到一些军情上所没有写的事。”

“哦?”卫铉令众人入座,问道:“王长史且与大家详细说说。”

“下官遵命。”王佑应了一声,说道:“将军,贼军此时群龙无首,继承鲜于修礼大业的葛荣尚未掌控全军,从而导致叛军近日有三败:一败于元洪军、二败于广阳王元深军、三败于元洪和广阳王联军,累计起来,损兵三万余众。当然了,这里的损兵不是说尽数被诛杀在战场上,而是很多叛军士兵都当了逃兵。”

卫铉等人闻言,尽皆点头。

大家都是经达战争的人,都知道很多时候的所谓的“大破”和“全歼”,并不是把敌军士兵尽数杀光、俘虏干净,而是打败了敌军中军主力、击溃了敌军的军队,使敌军不再形成有规模的建制。而王佑所说的“损兵三万余众”,至少有一两万人成了逃兵和溃兵。如果叛军主将葛荣有能力、有威望,那么他在不久的将来又能把这些逃兵和溃兵募集到麾下,然后继续与朝廷军作战。

“元洪和广阳王联军连败敌军,士气高涨,抓紧时间扩充队伍、整顿待援。而葛荣暂时退回唐县,屯兵于朝阳城、望都城四周,另外拉丁征夫、扩充军队,把声势营造了出来。”王佑继续侃侃而谈。

“这种临时募集的乌合之众也就壮壮声势、吓唬吓唬对手罢了,一旦到了战场之上,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卫铉摇了摇头,接着叹息道:“只不过葛荣军为了求存,他们在二元联军和朝廷军压迫之下,接下来定能同仇敌忾、上下一心,再加上又有杜洛周助战、佐以新卒,二元联军要想继续获胜就难了,甚至,还有覆灭之险。”

众人深以为然,陷入困境的叛军人多势众,有决死之心,他们面对二元时,肯定是敢打敢战,而二元联军显然没有叛军那种背水一战的气魄。

这在气魄和气势上,二元联军便落了下风,更何况兵力也不如叛军多,若是打将起来,胜算极少。如今唯一的变数,就是朝廷军了,如果朝廷军来得及时,或许能够扭转乾坤,只是北讨大都督子雍拖拖沓沓,至今还没有抵达作战前线,所以大家都不太看好接下来的战争。

卫铉仔细想了一想,觉得朝廷的部署和任命挺神奇的。就算朝廷担心大将壮大成患,可羽林军毕竟是忠于朝廷的军队,打赢叛军后,想要收回主帅的军权其实相当容易。然而朝廷一错再错,手中明明有很多名将大将,最终居然以脱离军队多年的源子雍为主帅,难道吃的教训还不够么?

此战若是再败,朝廷几乎没有多少资本了。而葛荣似乎也明白这一点,于是收缩兵力和防线、养精蓄锐,坐等官兵前去攻打他们。

“将军,我军此时可兵出滏口陉,威慑定州南部。”若干惠面色有些潮红,颇为激动的建议道:“正如将军方才所言,叛军尽是一些乌合之众,葛荣所部此时看似同心同德,然而临危上任的葛荣威望不足,只要他败几仗,余者定然质疑他的能力,从而离心离德。而我军与之不然,我军上下一心,皆是将军一手带出来的猛士,与叛军对决时,基本上没有一丝压力,只要我们打赢几场,定可令叛军上下震动,同时也救了二元一把,令朝廷满意;至于之后的硬战,再看势而行。”

“将军,若干将军言之极是,出兵吧!”达奚武亦是起身响应。

尧雄也出声附和:“将军,战吧。”

其他人虽然没有多说什么,但是作为武将,他们都想立功,此刻的心思与若干惠、达奚武、尧雄无异。

卫铉令众人安静下来,沉声说道:“官兵现在的部署是标准的围三阙一,敌军西南方向是二元联军、东方是瀛州元融军、南方是源子雍的朝廷军。外加相州军、冀州军,总人数不比葛荣的叛军少多少。”

说到这儿,他皱眉道:“我说的也不知道对是不对,不过我从这种部署、以及此前战争看出朝廷似乎并不想立时歼灭叛军,而是打算借助叛军之手,将河北各州郡的地方势力一一歼灭,从而让河北不再存在名门世家、地方豪强,此后只要歼灭叛军,朝廷的势力就能轻而易举进入河北诸州,无论执行什么政策,也不会受到掣肘。”

卫铉也不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但是从目前来看,朝廷的决策者好像真有这种心思,其目的似乎是打算把拥有二十多万六镇军民、以及无数汉家名门的河北大地彻底打烂。

众人闻言思忖片刻,不禁倒吸一口冷气,照卫铉这么一说,还真有这个可能,若不然,朝廷为何把二十多万六镇军民全部安置到河北?所以朝廷是故意让六镇军民冲击汉家名门集中的河北大地,使之两败俱伤不成?

如果真是如此,那便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惊天豪赌了,若是败了,朝廷便会失去河北,而生活在河北大地的数百万名百姓,实则都都成为朝廷眼中的灰烬?

这么一想,若干惠和达奚武、尧雄等人也不敢喊打喊杀了。他们的确立功心切,但是他们绝对不愿卷入天大的阴谋之中,更不想沦为朝廷的“炮灰”,故而冷静了下来。

念贤见众人止口不言,起身道:“将军,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卫铉此前所言其实只是个人猜想,毫无依据可言;而他这么说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借势让众将冷静下来,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畏战、不是堵住大家立功之门,而是不能贸然参与大变当中,此时看到纷纷请战的武将偃旗息鼓,不再叫嚣,他的目的已经达成了。

听闻念贤此之一问,立刻答道:“等,等大都督和元刺史的决定,只要他们同意,我们便进军河\/北。”

在尔朱荣和元天穆那里,他们的确是让自己自行发挥,却不表示自己就能为所欲为,就算他们不计较自己的为所欲为,但最基本的尊重必须有。卫铉说到这儿,又向王佑吩咐道:“王长史,若李相州请我们出兵,那他事先要备好足够多的武器装备、钱粮、肉食。若是我军后勤无法得到保障,又如何作战?”

只要长者答应,他随时都可以带兵去河\/北打仗,但是他作为并州势力,哪怕去河北助战,那也是外人,当外人请求时,他有资格提条件,若是李神不识趣,那就另当别论了。

“喏。”王佑抱拳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