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7章
史可法每说一句话,朝堂上便安静几分。
说到最后,偌大的朝堂落针可闻。
在满朝文武眼里,史可法太勇了。
弹劾勋贵和掌握实权封疆大吏也就算了,竟然还一次性弹劾这么多人。
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无论弹劾是真是假,朝廷都需要调查。
如果他们每个人都在调查的时候打击报复史可法。
史可法的遭遇可想而知。
“史大人可有证据?”有御史问。
“当然有证据!”
“证据何在?”
“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不过昨日我已将证据上奏陛下!”
众官员听罢纷纷抬头看向崇祯。
崇祯的脸比外面的冰块还要冷。
他看向谢三宾,问:“谢尚书是内阁首辅,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置?”
谢三宾第一反应是彻查。
毕竟史可法弹劾的都是勋贵,武将。
这些人与文官都是死对头。
但是转念一想他又觉得不妥。
彻查意味着要把这件事的前前后后,来龙去脉,所有牵扯到的人都查清楚。
他是东林党人,南方是东林党的基本盘。
南京的勋贵在南边,郑芝龙也在南边,
一旦彻查,整个南方恐怕都会牵扯其中。
有些事不上称没有二两重,上了称几千斤也打不住。
谁也不敢保证没有东林党人牵扯其中。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东林魁首钱谦益。
他是郑成功的老师。
而郑成功又是郑芝龙儿子。
也就是说
一旦彻查,钱谦益会第一个被牵扯进去。
这不符合他们东林党的利益诉求。
在当上内阁首辅前,他需要牺牲东林党的一些利益来换取朝堂上的话语权。
在当上东林党后,他需要东林党帮他干活稳固权力。
尤其是强制推行的货币改制。
需要东林党大力配合才能在江南四省顺利推行。
出于这种考虑,谢三宾决定尽量大事化小。
可是在话即将说出口时,他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崇祯为什么突然上朝?
为了澄清自己没病?
显然不是!
如果真想澄清,只需和六部九卿的主要官员见上一面就行。
没必要上朝。
而且
昨日崇祯就单独召见了史可法,并商谈了此事。
现在又把这件事拿出来说,显然是要严查。
谢三宾犯了难。
严查此事不符合东林党的利益。
不严查又不符合崇祯的想法。
该怎么办呢?
谢三宾欲哭无泪。
他刚当上内阁首辅,屁股还没坐稳呢,江南就传来两个大消息。
一个是勋贵私铸大明圆宝,一个是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当海盗,走私资敌。
查还是不查?
不查说不过去!
查的话早晚会查到东林党和他自己的头上。
看着崇祯和在场官员投过来的目光,谢三宾在心中直呼倒霉。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昨天,扛事的就是范景文,而不是他!
等等!
谢三宾忽然觉得这是一个阴谋。
范景文离任前的阴谋。
范景文肯定提前就知道了这件事,为了给他挖坑才故意拖延到今天才曝出来。
肯定是这样的!
范景文是始作俑者,史可法是马前卒。
好像又有些不对。
因为只靠他们两个还不够。
毕竟这件事的主动权在大明皇帝崇祯手里。
勋贵私铸大明圆宝确实是第一次曝出来。
可郑芝龙走私资敌的传闻早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期间有不少官员发起弹劾。
可是都被崇祯无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