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后宫中的女子囿于宫墙下,抬头瞧见的只有四四方方的天,为了家族荣耀,为了父兄的前程争着后位,用药养颜或是生育,已是轻的了”
秦玅观听得心中发闷,良久才道:“朕记得,太后的父兄,也是在她诞育妙姝后才步步高升的——”
“若真是如此,太后她这一路走来,也是不易。”
“哪有容易的呢?”方汀笑容无奈,眼角爬满细碎的皱纹。
“陛下,您是大齐开国来的第一位女帝,这放在前朝也是极为少见的。您是女子,自然懂得女子的苦楚。”方汀躬身,思忖了许久才道,“奴婢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您同他们是不一样的。在奴婢眼中,您就是千古第一圣君。”
未做成实事,绝不谈功绩。秦玅观一直秉持着这样的信念。
她不爱听方汀的后半句话,只道:“太后这病还会有好转吗。”
“萧女医说,经年累月,亏损了根基,也是妙手难回了。但此番也不至于危及性命,好生将养着便可。”方汀答。
秦玅观微颔首:“叫太医院仔细照看着。”
*
“仔细着点,不得踩着田地!”
马队疾行,穿过田野。唐笙收束了队伍,摆成一字长蛇阵,以免践踏到田里的麦穗。
再过半月便要收割小麦了,此处是灾疫下存留不多的良田,麦苗长势喜人,颇有丰收之望。
唐笙下马,徒步穿过窄小的田垄,来到不远处的村镇。
村口石磨旁的老叟一见到她,便颤颤巍巍地起身,想要回去叫人。
唐笙扶住人,笑意温和:“老人家,我能讨口水喝么?”
老头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告诉唐笙,他耳背。
片刻后,不远处的矮房,有一妇人推门出来。
老妇人眼前一亮:“您是唐大人?”
唐笙回望随从,有些发懵。
老妇人擦净沾着水渍的双手,欢喜道:“这十里八村谁不知道,辽东新来的唐大人是个女子,模样俊俏个头又高,总是牵马走在田垄边!”
“我是过路客商,特来讨口水喝。”唐笙耳畔发热,面上倒是一派冷静。
“您真不是唐大人?”妇人略感失望,又试探着问了一遍。
唐笙摇头:“不是。如今走商路的女子愈发来愈多了,您见着我到也不奇怪。”
妇人叹了口气,回屋内取了两碗水来,一碗递给她,一碗递给唐笙的属官。
“若是唐大人来了就好了——”
“这唐大人可是新上任的辽东总督?”唐笙是装傻充愣的好手,演得十分逼真,“听说她在辽东推行新政,不知成效如何了。”
“别的不知,只知道她去过的地方,都称颂她呢!我们可是日日盼她来呀!”
第103章
说到这, 老妇人再次确认了遍:“你真不是唐大人?”
唐笙面不改色:“不是。您见过哪个大官像我这般的?”
老妇人觉得她说得有理,她活了六十来年了,除了执掌祭祀乐舞的没见过任何女官, 更别说像唐笙这般年轻的官员了。
“说的也是,能到那位置的——”老太太竖起指头, 点了点天, “年岁都同我差不多了罢!”
“正是如此啊。”唐笙附和。
妇人端来矮凳请唐笙坐下,随从散开了,一行人沿着屋檐坐成一溜,庄稼人那样远眺拂动的麦浪。
唐笙是从临近乡镇过来的,靴沿沾好些泥巴, 吹了会风便干了。她穿着浆洗过的粗布袍,双手掩于衣袖下,因长久奔走,唇瓣干涩起皮,出了面容白净青涩了些, 别处真与隆重打扮后,出远门的庄稼人无异了。
村镇少见生人, 唐笙的到来吸引了好些人的注意, 不一会,檐下便聚集了好些人。
“都说这新政好,也不知真好还是假好。”唐笙喃喃道,“若是真好, 也不知何时能推行到我们那儿。”
“只要能余下粮,都是好的。”老妇人怅然, 瞧了眼拍烟杆的老伴,“若不是今年免交了税赋, 我们也活不到今日了。”
大灾之年,家中的“无能人”便成了累赘。唐笙这一路走来听了不少事,典儿卖女,遗弃家中亲属,都是不久前真实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
捧着饭碗的人高声道:“嘿呀!不分田说什么都是空的,借官府的钱不是借吗,怎么会白给!到期了恐怕连通融都没有,逼得你当过冬棉褥还债!”
话音刚落,周围人哄笑起来。
“胡老三,你那棉被生蛆了罢,送给当铺,掌柜的都不愿要!”
“新官上任三把火,说实在的,来了新官紧盯着下边的,这几日县衙里确实没人来拍门收税了,从前呐,可是过桥都得收钱的!”
他们聊得热闹,唐笙垂首同佝偻着的老妇人说话。
“田里麦苗长势喜人,不日便要丰收了,到时候就会好过很多了吧?”唐笙瞧着妇人一直凝望着的那片
土地,问道。
“那是租的张老太爷家的,交了租,还清了债,到手的也不知能吃几日。”老妇人叹气,“能过一日便是一日吧。”
唐笙凝神:“你们一点土地也没有么?”
听着摇头,唐笙喉头滑动,心头一阵酸涩。
说话间,耳畔传来敲锣打鼓声,最初唐笙还以为自己是幻听,后来众人的视线都汇聚到了一处,她定睛去瞧见,果然瞧见了接亲的队伍。
“这是张老爷的第九房了吧?”好事者竖起小指,在众人面前晃了晃,“那老匹夫一把年纪了,能成事吗?”
语毕,众人又是一阵哄笑。
“他可是大地主,我要是有他那么多田地,就是养十九房也不为过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