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流矢擦着她的左脸飞过,只差几寸便能命中她的眼睛了。

秦玅观颔首, 又问起了她对于辽东和蕃西局势的看法,最终决定将凉州总兵一职授予她。

“虽有八万人,可多为败兵残将。”秦玅观问她,“这不是个好差事,你愿接么。”

方箬垂眸,藏下眼底的泪光,这才膝行上前,接过了秦玅观手中的信印。

秦玅观笑意温和,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头。

这情形,方箬从前鲜少见到——时隔一年,陛下的气色好了许多,笑容比从前多了好些。她似乎变了,又似乎没变,方箬说不出感受,但也始终记着一条,秦玅观依旧是她的君主。

“赴任前,替朕带些物件去。”

秦玅观叫来方汀,丢了薄毯子,亲自去取那些预备好的物件。

造办处新制的腹甲、黑岩色衬底毛边点缀的裘衣、书函包着的边角泛黄的《武经总要》,一件一件地落入行囊中,最后是一方毛绒绒的暖耳。

方箬的余光里,陛下拇指指腹轻轻地挂着兔儿那般地暖耳,目光柔和。

*

唐笙抱着兔儿似的暖耳,嘴角快要咧到耳后根了。

旁人或许不认得,但唐笙肯定认得——这是霜降日秦玅观戴的兔儿帽,唐笙当时没忍住摸了两把,没想到秦玅观还记着。

“暖和。”唐笙戴上暖耳帽,倾身,继续翻起行囊。

“武经总要?”她抽出一卷,信手翻了翻,瞧见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十八抱着汤婆子凑了上来:“这字怎么像陛下的,又不太像陛下的?”

“是陛下十四岁修习兵法用的。”

方箬平缓清冷的语调飘进屏风内。

唐笙和十八齐齐回眸,隔着屏风,瞧见了火盆边坐姿笔挺的身影。

“这个是腹甲吧。”十八最先回过神,拂过裘衣,瞧见了最下边罗缎包裹的甲胄,戳了戳还在怔愣的唐笙,“我记得你的腹甲挨过一锤,还瘪着呢。”

裘衣被物主取出,同《武经总要》一道抱在怀里。

“甲胄下还压着东西。”方箬的声音又飘了进来,“小殿下同二殿下找匠人雕了两方平安佩,叫我一同带来了。”

“行囊边角还塞了东西,陛下说你应当知晓是什么。”

唐笙遵照方箬的提点往下探,果然摸到了东西。

那是一袋包裹严密的豆蔻,并非大齐土产,而是是南邦的小国进贡的,相较于土产豆蔻,味道更馥郁些,烹饪肉食与糕点时,添上几粒便能改味。

军中少有鲜食,若是有肉食也是随地取材,要么是腥臊的野猪,要么是死伤的战马,数量最多的便是风干的肉段了。

风干之肉粗盐并不多,味也难以用美来形容。不愿开小灶的唐笙吃了几回,便不想再碰了。

这些事,秦玅观从前都经历过,因而都替唐笙考虑到了,几乎衣食住行都替她准备了一遭。

唐笙蹭着绒毛,指尖抚过冰冷的甲胄,很想躲起来大哭一场。

皇帝姥儿事事为她着想,事事挂念着她,这种失而复得的关心与爱护,她已经许久没体会到了。

她好想念她,好想抱抱她,贴着她的面颊诉说不舍。

唐笙正难过着呢,圆乎的脑袋凑了过来,好奇地打量着她的眼睛。

“是要哭了罢,看样子是要哭了。”

她头垂得低,方十八躬腰,扭出了一个很考验腰腹力量的姿态,故意逗她。

“陛下这般细致,十九要淌猫儿泪咯。”

唐笙梗了梗脖子,挺直肩背,硬生生刹住了思念。

“你胡说。”唐笙推人,“谁要哭了?”

十八撇撇嘴,不说话。

一番不同寻常的安慰过后,方才还抱着东西默默难受的人倏地站起来,转身就往外边去。

唐笙脚下生风,步子快得方十八都要跟不上了。

沸腾的锅中落下几粒豆蔻,淡淡的香味弥散开来。

“方总兵一路辛劳。”唐笙逆灯火立着,拿出了参赞大臣的气度,“照例,今日该举宴相迎。但适逢战事,一切从简,只能以这腌肉为将军接风洗尘了。”

方箬浅笑了下举起装酒的皮囊,唐笙摘了别在腰间的水囊同她相碰:“我不饮酒,便以水相待了。”

“好。”方十八也寻了盖碗,从方箬那斟满了杯,一饮而尽。

水囊、酒囊、盖碗相碰,发出“咣当”的声响。

恩恩怨怨随风消散,大敌当前,决策者凝聚一心,方成大业。

*

沈长卿第六回反磕沙漏,倾听流沙飞逝的声响。

酉正已过,执一道人仍旧未归。

冬日里天黑的早,山高路远,战乱时城郊又多匪患,即便执一身手再好,沈长卿也压不住心中的担忧。

她摘了草药浸过的细纱,一路摸索至玄关处。

紧闭的门扉为风拂动,沈长卿心下一紧,

所有的注意都集中到了纸窗上。

地板吱吱呀呀,两抹人影映在了窗弦上,紧接着,她听到了刻意压低的议论声。

“这鬼地方,冻得脚趾头都要掉了了,还要多久才能回京呐。”

“再走几日就要到了,这几日官道难行,等等罢。”

“哎,就属她精贵。走走停停,一点苦也吃不着,她不是连官职都被削了么,怎么还得迁就她。”

“这不是没有诏旨,陛下也下了令,要好生看顾她。你收着些罢,把总知晓了该说你了。”

“明眼人都瞧得出来嘛,辽东牵扯着多少人,贸然处置了不妥,就是要先召人回京,再做处置。哪有谋反了还能被重用的?你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