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这么难扣么?”秦玅观两指覆上她的指尖,中指驱赶走唐笙笨拙的指节。
“二娘那也不知如何了。”唐笙瞧着秦玅观的指尖,思绪渐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她的触碰。
“那孩子活下来了,她同乡只剩三个了。”秦玅观应声,唐笙却许久未曾作答。
她刮了刮唐笙的下巴:“发什么呆?”
唐笙回神,啊了一声,脱口道:“陛下指甲真长。”
她本想夸陛下指甲好看来着,脱口却换了句话。
秦玅观张开五指正反瞧了瞧:“朕不留长甲,连护甲都无需戴着,怎么就长了?”
皇亲贵胄不事生产,加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观念的影响,无论女男,长甲在这个时代都是身份的象征。秦玅观自小习武,有着不留长甲的习惯,比起太后和二公主,她的指甲要短得太多。唐笙则保留着穿来前的职业习惯,指甲几乎都是贴着甲床在修理,秦玅观的指甲比起她来,确实要长一些。
蓦地,秦玅观忽然意识到什么,压低了声,附在她耳畔道:“痛了?”
唐笙老脸一红,头摇得像拨浪鼓。
今日不上朝,秦玅观这么早更衣是为了召翰林学士和内阁大臣,时辰还早,她干脆探出手来交给唐笙修理。
“陛下,这不合身份……”唐笙不知所措道。
“朕留了短甲就不是皇帝了?”秦玅观反诘。
唐笙语塞,小心翼翼修剪起她的指甲来。
书案上搁着卷经书,秦玅观空着的那只手在把玩念珠。
轩窗是布过景的,晨光斜斜入内,落在书案上,光影分明。秦玅观半个身体浸在晨光里,指节宛若玉石,肌理比墨绿色的珠串更为细腻。
不多久,朝臣到殿。
唐笙收好物件,转身绕进内室的屏风后。
“陛下,十二道诏旨现已拟好。”
“呈上来。”
秦玅观查阅完诏旨,睥睨跪伏的朝臣:
“即日颁布,晓谕天下,由辽东先施行。”
*
沈长卿比天下人早一日知晓秦玅观的动作。
彼时她正和执一道人探讨治疫之事,随从入内送来了邸报、信件以及发回的密折。
她并未回避执一,边读批复边转述:“陛下蠲免了辽东两年的赋税,要在辽东推行新制,整顿吏治了。”
这些话是故意说与执一道人听的。
沈长卿与她往来的这几日,敏锐地觉察出她有“黑衣卿相”之能。这样的人若是能为她所驱使,实为幸事。
窗沿边的执一道人氅衣曳地,一支木簪低挽着乌发,静望着院中落花,并不回眸。
沈长卿阖折,换了信来读。
良久她道:“道长,吾友有求于您。她药方中,有一味药拿不太准。”
执一缓步回到座椅边,取来信笺阅读。
她低垂着温润的眼眸,执笔改了几处。
“您不问是谁?”
“此药表象温和,实则刚猛。”执一翻到下一页,“通晓医术且能与沈大人为友,想必是宫中御医。”
“是。”沈长卿啜了口茶,“我本以为道长不愿为显贵医病,故而谎称友人。”
“陛下还是要医一医的。”执一道。
沈长卿拂沫的手微僵:“道长可谓是料事如神。”
她搁下茶盏,微微倾身:“若是——”
执一浅笑着打断她:“太傅想要笥我于相府,可贫道只愿曳尾于涂中。”
“可惜。”沈长卿应声,不再提及此事。
沈长卿许多时候说话都是点到为止,如今这番直言是她最后一次尝试了——修行之人的眼界和她这种囿于权力争斗的人大不相同。
卷帘微动,细碎的声响引得沈长卿和执一一齐抬眸。
“大人,道长——”小吏行礼后才道。
因涉及官府事宜,小吏露出个欲言又止的眼神。
“就在这说。”沈长卿道。
“回大人话,赵将军拦了往逐人村运药的差役,那几车药都送往营寨了。”小吏用词谨慎,生怕惹出什么事端。
“这个赵尚恪。”沈长卿磕上茶盏盖,起身,“传他过来。”
小吏得了令,飞快地跑了出去。
“这逐人村听着怪异。”执一问,“可是城西败落的村落。”
沈长卿答:“是了。那里是京城流放来的罪人聚集起的村落。”
她这样说,执一便有了印象,执一赞道:“沈大人仁善。”
“左不过想起了从前,动了些恻隐之心罢了。”沈长卿微微一笑,向她解释起了自己的过往。
她父亲沈崇年是长治二十七年的状元,大齐开国百年,唯他一人连中六元。他才优干济且敢于直谏,不久便获得文宗皇帝赏识,官拜左都御史。他出生寒门且不附权贵,在这个位置待了没多久便拖家带口流放辽东的苦寒之地了。
沈长卿从小生长的地方与逐人村别无二致。沈崇年除了读书不会别的,每日题些诗作幅画换钱,其余一概不过问。一家人靠她本是大家闺秀的母亲织布种地换来的银钱苟活。
久而久之,沈长卿的兄弟姊妹们病的病死,饿的饿死,只剩下她一个了。
她长到十六岁,庆熙帝登基,大赦天下,他们一家才迎来转机。父亲在前朝节节高升,自己也因有才学,被点入公主府侍讲。
沈长卿那日寻访执一道人便注意到了这村落,瞧见穿得破烂,沿街乞讨的孩童就想起了过去的日子,回来后批了几车药给这些人。
“先帝放逐,嗣君拔擢,以彰天恩。”执一道人说,“这是为君之道。”
沈长卿朝天作揖:“长卿时常感念先帝和陛下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