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送礼
第255章 送礼
“大公主,请上座。搜索: 拉小书网 本文免费阅读”
柳承砚行礼极为恭敬,却又不失分寸,毫无谄媚之态。他身姿挺拔如苍松,只是微微欠身,官袍上的云纹在烛火下流动生辉。
朱昭宁一袭红裙,裙摆拖地,行走间如翻涌的烈焰。她落座之时,柳承砚已不着痕迹地将太师椅挪正半寸,既尽显周到,又恰如其分。
“今日设宴,”柳承砚拱手而立,声音清朗,“一则为大公主接风洗尘,二则……”
他微微停顿,目光扫视堂下众人,“让这些平日里受大公主庇护的商贾百姓,有个表达心意的机会。”
堂下顿时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柳承砚却并不急着示意众人献礼,反而转身从案几上取来一本账册,说道:“这是去年军屯三一制的收支明细,还请大公主过目。”
他双手呈上,恰好挡住了几个急着献宝的世家。
朱昭宁接过账册,目光在堂下众人身上扫过。
柳承砚心领神会,立刻轻击掌三下。仆役们鱼贯而入,然而他们手中捧着的并非珍玩,而是一箱箱账簿。
“这些都是各世家自愿捐给边军的账目,”柳承砚微笑着解释,“大公主若有闲暇,不妨一观。”
他说话时,目光似有若无地掠过几个面色苍白的世家,嘴角笑意愈发明显。
朱昭宁翻开账册,指尖在密密麻麻的数字间轻轻划过,忽然轻声一笑,说道:“柳知府,这账目做得条理分明。”
她抬眼望向堂下那几箱账簿,又道:“看来这些年,景城百姓日子过得颇为不错。”
柳承砚微微欠身,回应道:“承蒙大公主庇佑,下官在景城任职已近十载,始终兢兢业业,只求问心无愧……”
“十年?” 朱昭宁挑起眉,指尖在案几上轻轻叩击,“这时间倒是比本宫在朔州的任职时长还久。”
她忽然倾身向前,火纹抹额在烛光下熠熠生辉,“柳知府这般才干,屈居一城,实在有些可惜。”
堂下众人顿时倒吸一口凉气。柳承砚却神色镇定,依旧拱手道:“能为大公主分忧,是下官的福分。”
就在这时,堂下众人正满心踌躇,只见一位身着靛青锦袍的中年男子率先离席。
他步履沉稳,从容地走到堂中,躬身行了个长揖礼,说道:“景城布商赵明德,叩见大公主。”
赵明德话音刚落,一名伙计迅速捧着锦缎走上前来。
赵明德双手接过锦缎,恭恭敬敬地躬身呈上。
柳承砚快步上前,极为恭敬地将锦缎转呈给大公主。朱昭宁身后的侍女随即展开锦缎,那火纹抹额的光芒映照在布料上,使其流光溢彩,煞是夺目。
“听闻大公主喜爱身着红衣,小人特地寻来西域火浣布一匹。这布不惧火烧,而且越烧越鲜艳。” 赵明德稍作停顿,又接着说道,“另外还备了棉布千匹,已经送到军营,略表小人的一点心意,还望大公主笑纳。”
柳承砚在一旁适时解释道:“赵氏世代经营布庄,去岁边军冬衣,多赖其力。”
朱昭宁伸出玉指,轻轻抚摸着锦缎,火纹抹额的光辉与锦缎相互辉映,更显绮丽:“赵掌柜有心了。”
此言一出,堂下瞬间热闹起来。盐商双手捧着和田玉雕成的战马,钱庄掌柜献上精美的鎏金算盘,布商们则抬来上百匹锦缎……
柳承砚站在朱昭宁身旁,目光却始终停留在那几箱账簿上,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此时,张肃岳从众人中走出,来到堂中,躬身行礼:“张肃岳叩见大公主。大公主此番在边关取得大捷,既彰显了我大玄国威,又护佑了景城百姓平安。在下深知大公主不喜欢奢靡之物,所以不敢准备厚重的礼物,仅献上一柄家传宝剑,希望大公主不要嫌弃。”
话刚说完,随从便捧来一个檀木长匣。
张肃岳双手接过匣子,躬身呈上。
柳承砚赶忙上前接过,转呈给大公主。
朱昭宁身后的侍女打开匣子,取出宝剑,双手递给大公主。
朱昭宁握住剑柄,只听“铮”的一声,剑身出鞘三寸。刹那间,寒光四射,整个大堂的气温仿佛都骤然下降!
“好剑!”
柳承砚面带微笑,称赞道,“此剑出鞘之声犹如清泉鸣响,剑刃寒光凛冽,剑气内敛,应当是用上等玄铁经过千锤百炼打造而成,想必铸剑师还添加了一些珍稀材料。就算是上等的精钢铠甲,也难以抵挡这把剑的锋芒。”
朱昭宁将剑还入鞘中,神色平静地说道:“确实是柄好剑,张大人有心了。”
张肃岳祖上世代为官,虽然如今只挂着虚职,但大公主多次来到景城,他们自是相识。
听到大公主亲口称赞,张肃岳顿时诚惶诚恐,连忙躬身行了个长揖礼,却不敢多说话,悄然退到一旁。
定国府许天相上前施礼:“下官许天相,叩见大公主。听闻大公主驾临景城,下官特意准备了一匹烈马,暂时养在马厩。待明日大公主得闲,下官马上让人牵来,请大公主试骑。拙荆还准备了一枚月光珠,大公主晚上读书的时候可以放在帐中,较之油灯,明亮数倍。”
话还没说完,定国府大夫人便捧着锦盒,步履轻盈地走了出来。她低眉顺眼,双膝跪地,双手将锦盒高高举过头顶,目光始终低垂着。
大公主身后的侍女快步上前接过锦盒,打开验看之后,才转呈给大公主。
朱昭宁指尖轻轻叩击着案几,目光如炬:“许大人,听说令郎许云策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十五岁高中状元,二十岁就担任了翰林司司使,如此才华,当真是我大玄国的栋梁之材。”
许天相连忙欠身说道:“大公主过奖了。犬子不过是侥幸考中,哪里担当得起大公主这般夸赞。”
“哦?”朱昭宁微微挑起眉梢,“本宫倒是听说,令郎放着京中大好的前程不要,偏偏要去汴州治水。如此心系百姓,倒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