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黄原来人,叙旧
“文轩....文轩哥”
此起彼伏的喊声不绝如缕。随着陈文轩的回来,宅子这边也愈发的更加热闹。
客厅里,田福堂抱着自己的外孙外孙女,在那里开心的笑着,逗弄着。
知衍知熙两个小家伙已经三个月了,因为营养充足,看起来到时比同月分的大上一圈,继承了陈文轩和田润叶的优良基因,也不认生,咯咯的笑着,好奇的打量着大人的世界。
旁边润叶妈,在那里不时的叮嘱着仔细点、慢一点。
小家伙眼珠子直溜的转着,见到走进来的陈文轩也是有着感应似的,咯咯的伸着手,这么小也知道哄着谁了。
笑着走了过去坐在田福堂旁边,陈文轩伸手接过抱在怀里逗弄着。
“爸,家里一切都好,兰香你这次和金秀考的好,孙家可是又出了一个大学生了,你们俩想要什么,和文轩哥说,我送你们。”
旁边的孙兰香和金秀听到陈文轩的话笑着想着,坐在陈文轩右边的孙少安听到陈文轩的话,和孙玉厚、孙少平他们同样笑的很开心。
曾几何时家里光景都揭不开锅,如今一下子培养出两个大学生出来,孙家的第三代是彻底起来了。
“文轩哥,我和金秀啥也不缺,来的时候家里公社里还有县里白主任都奖励过了。”
“我俩就是想好好读书,以后像文轩哥这样做个展扬,受人尊敬的人。”
一路走来,对孙兰香影响最大的人便是陈文轩。
是陈文轩改变了孙家的光景,鼓励读书改变命运,在孙兰香心中,也种下了这颗种子,等到大学毕业再回黄原,走着文轩哥的脚步,发展黄原。
“好志气,你们俩这是巾帼不让须眉,文轩哥听了很高兴。”
“不过家里和县里的奖励是他们的,我的是我的,等到有时间文轩哥领你们出国见识见识。”
“读万里书行万里路,如今整个世界都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仅要埋头好好读书,更要抬头向世界看齐,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实现你们心中的梦想。”
对于孙兰香和金秀陈文轩很看好,也想着未来好好培养一下。
随着世界进入了80年,对于东大来说,思想的解放,就像冰雪开始消融,势必会带来各方面的变革,多思多想多学才能驾驭。
听着陈文轩语重心长笑着的话,孙兰香和金秀嗯嗯的点着头,文轩哥说的那肯定没有错。
“文轩哥,我和金秀听你的。”
屋里人多,刚过来大家都还没有吃饭,厨房里,母亲和润叶、还有贺秀莲、孙兰花、郝红梅正在忙碌着午饭,离吃饭还有好大一会。
两个娃娃在陈文轩怀里忙了一会有点饿了,润叶妈和晓霞一人抱着一个去里面找润叶。
客厅里也就剩下了陈文轩他们男人。
小孩在没人抽烟,此时走了陈文轩也挨个散着。
陈文轩抽烟不多,不过孙少安、孙玉厚、王满银他们却是抽烟的。
点起一支烟陪着,众人也说着这些年的变化,陈文轩的消息大家在报纸上都知道,还是先聊着孙少安的事。
孙少安来的时候升任了安塞区的副主任,提拔了。
当年自感不足,一直在陈文轩和白明川的照顾之下,感觉自己很难有成长。
在和陈文轩他们商议过后,便和田福军申请去了黄原最艰苦的地方。
在安塞区最偏远最艰苦连家湖扎根。在连家湖担任公社主任两年,孙少安也是整天泡在个老鼠洞孙少安闭着眼都能知道。
连家湖虽然带个湖字,但却是整个黄原安塞区
自然条件恶劣,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山头、干裂的沟沟坎坎,耕地少,就连土里刨食都难。
面对这样的开局,孙少安心里也是心急如焚,这里的条件比未发展之前的石圪节差上太多太多,起码石圪节那边再差,还能勉强填饱肚子。
在将全公社跑遍过后,孙少安也回忆着陈文轩当年是怎么发展的。
这里有水,但却存不住,每年雨季的降水,反而带来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
想到陈文轩说的通过种树来固定水土涵养水源,考虑到连家湖的自然条件,耕地少,孙少安也定下了走经济发展,承接陕汽配套工程的想法。
有着白明川和田福军的照看,孙少安也得到了承接项目的承诺。
一穷二白,政策有了,孙少安先是从石圪节接了一笔款子,开始将连家湖的干部、各村的村支书通通召集起来开会,统一思想。
按照文轩的话来说,思想不统一,劲就无法往一处使,至于公社里面有没有唱反调的,基本也没有。
毕竟孙少安的背景在那里,能有个这样的人物过来带动连家湖发展,大家也是求之不得,毕竟公社账上孙少安借来了三百万。
大会开了三天,全公社也定下了今后的发展策略,一是通过兴修水利、种植经济林来梳理全公社的河道。
在来年雨季前,将水利兴修一遍,这样后面水资源也就能蓄住了,至于经济林也是种着适合制作乐器的泡桐、以及果树。
公社管饭,记公分,就这两条,对于常年没有吃过包饭,米糠都是稀罕物的人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吸引。
整个公社也被孙少安彻底调动了起来,男人和女人被编制成数百个生产小组,按照水利专家的要求开干。
剩下的老弱,则是帮忙种树。
与其同时,孙少安也在连家湖靠近黄原交接的地方画了一出工业区,用作工业陕汽配套的工业园。
对连家湖的人员进行梳理,选出了一批有文化基础、头脑灵活的人,送到原西和石圪节学习技术。
另外孙少安也去了一趟黄原,从陈文轩捐赠的医疗资金中要来了两百万,在公社新建小学、中学,敬老院等福利设施。
一切忙定,孙少安也是身先士卒,公社哪里的工作最苦,孙少安的身影便出现在哪里,两年多,孙少安回家次数手指可数。
凭着这股拼劲狠劲干劲,短短时间,孙少安也赢得了全公社人的信赖,不用催促都是自发的跟着孙少安一起建设自己的家乡。
两年时间,无数个日夜,整个连家湖也开始慢慢的变样了。
当初新建的经济林虽然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还没有挂果,但却是郁郁葱葱的,将连家湖光秃秃的山头慢慢的覆盖了。
河道疏通,水土慢慢固定,水流也开始慢慢的蓄住了,从前干涸的连家湖也开始慢慢成型。
第二年,小学、中学、敬老院新建好,连家湖工业区三通一平建好了,送出去学习技术的人员差不多了,当初清除的淤泥、平整出来的农业大寨,也是沃土千里。
三百多个日夜,连家湖在孙少安他们的当地百姓的手中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万事俱备,孙少安也开始发展经济。
先是从县和公社的农商行贷款建设小水电,为工业区配套电力,贷款不够,孙少安再次去了趟石圪节,和自己的同学,如今的公社代主任刘根民商议。
剩下的由石圪节投资,享受收益。
这一招是孙少安从陈文轩当初的融资中学来的,效果很好,解决完了资金,小水电建设的很顺利,半年多,便建设成了三座,完全满足了工业园区的发展用电。
基础一切忙完,时间也跨入了80年,过完春节,整个连家湖公社都动员起来,锣鼓喧天之中,孙少安邀请了田福军陕汽的人,前来连家湖参加工业区开展仪式。
如今经过半年的生产,连家湖工业区也开始为陕汽配套轮胎、内饰、小零件等。
半年的时间,工业区的产值从无到有,达到了700万,这对祖祖辈辈穷了数代的连家湖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高兴的了。
前几天就在兰香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孙少安也被正式任命为安塞区的副主任,连家湖公社的主任,继续负责连家湖的发展。
这次来燕京,除了和陈文轩叙旧之外,孙少安也想继续从陈文轩这边取取经,另外也想看看能不能招商引资。
这个词,是孙少安从南方的报纸上看到了,很时髦,孙少安觉得自己可以。
听着孙少安的话,屋里安安静静的,看着曾今虽然有些黑,但期满干干净净的孙少安,如今两年的时间,两鬓白了一片,黑黑瘦瘦的,如同田间老农一样。
没有人嘲笑,就连陈文轩内心也是非常尊敬。
孙少安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份踏踏实实干事创业,带领当地百姓解决温饱,发家致富的热情,值得任何人去尊重。
“少安哥,你是这个。”
对着孙少安竖起了大拇指,陈文轩真诚说着。
“少安哥,招商引资的事交给我,走的时候肯定让你满意。”
对于孙少安的请求,陈文轩根本不会拒绝,不过连家湖那边适合发展什么,陈文轩要好好想想。
听到陈文轩的话,孙少安露出开心的笑,在连家湖待了两年多,这个黄原的汉子也彻底将那里当成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第二故乡。
和孙少安说了会话,陈文轩看向旁边的王满银笑道:“满银哥怎么样?”
以前被罐子村称之为二流子的王满银,如今则是成了罐子村红星陶瓷厂的厂长。
浪子回头金不换,凭着够人的胆识和脚踏实地,王满银将陶瓷厂的产品买到了大西北的各个角落,每年的效益在石圪节也是数一数二的。
听到陈文轩问道自己,穿着洋气的王满银笑道:“文轩,还好,之前也多亏你给了我一个机会,如今我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好好发展陶瓷厂,争取将厂的规模再扩大点,好好守着兰花过日子。”
“要是可以的话,我想再学学英语,将来将咱们的产品买到国外去。”
望着屋里众人,王满银也说出了自己的野心。
点了点头,陈文轩笑着鼓励道:“满银哥,你这个想法很好,将产品买到国外,挣外汇。”
“不过这样的话,就目前陶瓷厂的设备和规模肯定不行,产品也要有自己的特色。”
“城里人用的卫浴知道吧,家里用的就是这个,不过国内目前就津门那边一家生产,但技术不过关,这些都是从香江那边进口的。”
“随着市场的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这方面的市场会很大,满银哥不妨往这方面想一想,要是想去香江考察,我来安排。”
王满银虽然混账,但却有一颗并不安分的心,这对于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这或许是不务正业,但对于身处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王满银也是就是生错了时代,要是再晚上几年,说不定就能折腾出来。
“文轩,我刚也想找你咨询,家里用的这陶瓷的卫浴,雪白干净,让人一看就忍不住的喜欢,我也准备这几天在燕京好好转转。”
“既然你说津门那边有企业生产这个,我准备先过去看看,要是可以的话再去香江看看。”
极具斗志,王满银似乎也找到了陶瓷厂后面发展的思路。
“好,到时我来安排,产品也不用局限于卫浴,像烟灰缸、工艺品等也都可以。”
笑着点着头,王满银也应了下来。
“你们俩,毕业了吧,有没有什么打算?”
看着孙少平和田润生陈文轩开口问道。
当年几人一起参加高考,有着陈文轩的辅导,大家都上了大学,只不过孙少平、郝红梅、田润生上的是专科,如今三年之期已到,三人也顺利毕业。
听着陈文轩的话,孙少平挠了挠头,说道:“文轩哥,学校都安排工作了,我和红梅被分配到黄原地委的教育局,不过我和红梅还是决定了,回石圪节教书。”
“如今石圪节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教学的水平却并没有提高多少,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好,始终离不开人才。”
“我和红梅的要求不高,只要那里能多些识字的学生便好。”
说到这里,孙少平目光中带着温和的笑意,似乎看到黄原人才济济兴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