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郑和出海
朱元璋皱眉道:“徒耗心力财力,最后还可能劳民伤财,何必呢?落个吃力不讨好的名声罢了!”朱政心中清楚,朱元璋所言正是当今天下共识。据他了解,安南即南越,在永乐年间被朱棣攻占,纳入明朝版图,设交趾布政使司。虽改土归流,派驻官吏,实则管理艰难,土司叛乱不断,耗费巨大,却毫无收益。直至明宣宗时,干脆放弃交趾。然而,朱政深知安南实为宝地,不仅盛产稻米,且资源丰富,矿藏种类繁多,仅已知矿藏就超百种,无烟煤储量尤为惊人。可惜古代无人知晓其价值。
朱政明白,要打动朱元璋,需展现无法抗拒的利益。他笑着摇头说道:“爷爷此言,孙儿不敢苟同。海外诸国多有我大明缺乏之珍稀物产,非贫穷,乃愚昧未识其利。”又指向地图上的倭国某地,“倭国虽偏远,然此处石见银山蕴藏巨量白银,据郑和探查,足供大明数百载所需。”
朱元璋听罢,半信半疑:“竟有此事?”
朱政话出如雷!
朱元璋身躯一震,双目圆睁,满脸难以置信。
“此言属实?”
心潮澎湃!奇宝也!
“千真万确!”
朱政斩钉截铁答道:
“起初我也半信半疑。
然这次郑和出海,特地详查倭国。
亲赴石见银山考察,
果然发现矿藏惊人,且数量更甚以往!”
朱元璋听罢不禁倒抽冷气。
心中满是难以想象的震撼!
未曾想,在他眼中贫困至极的倭国,
竟藏匿如此富饶的银矿,堪称遍地金银。
比起大明境内的银矿,远远胜过!
足供大明百年之需?
若能占得此矿,
岂不是意味着再无缺银之虞?
想到此处,
老朱心中跃跃欲动!
然而随即恢复冷静,
却又无奈摇头。
他对朱政并无半分疑虑,
更何况郑和已亲身验证。
此事必是真实无疑!
只是这倭国实在难对付!
孤悬海外,地理优势明显。
要想渡海进攻,谈何容易。
当年元朝时,忽必烈曾率大军远征。
浩浩汤汤近千艘舰船,气势汹汹。
然天命不眷,遭遇飓风,全军覆没。
但忽必烈并未轻言放弃。
重整兵马再度出击。
遗憾的是,第二次仍遇飓风,损兵过半。
统率险些丧命。
纵是如此,忽必烈对倭国深恶痛绝。
连续两次未见敌面便惨败,
却依旧坚持第三次进攻。
可惜终因群臣反对及其他变故,
未能付诸实践。
对此,老朱岂会不知!
否则,怎会容忍倭国如此猖獗。
竟敢杀害大明使节,屡次侵扰边疆。
凭老朱一生征战,所向无敌的意志,
又怎会坐视不理?
还将其列为不征之国之一!
当然,倭国难攻并非唯一阻碍。
关键在于即便攻下也无太大意义!
虽然如今知晓倭国拥有震惊世人的石山银山,
朱元璋也垂涎不已,恨不得立刻夺取。
但终究,银子不过是死物罢了。
为它兴师动众,冒险远征,
是否值得呢?
而且,这不仅仅是派兵的问题。
拿下之后如何治理?
总不能长期驻军,这又是一堆麻烦事!
他是个务实的人,并非狂妄自大的帝王。不像隋炀帝那样一心追逐个人功业,全然不顾其他,轻率行动。于是,朱元璋闭着眼权衡利弊后,认定不值当。随即压住心中冲动,缓缓摇头说道:“嘉儿,倭国确实惹人厌烦,我们恨不得派兵攻打,捉拿首领问罪!还有那石见银山,的确难得的好东西,我也动心得很!但为了这点财宝,就大动干戈,消耗国家实力,实在不划算。”朱元璋目光闪烁,语重心长地对朱允炆说:“嘉儿,你要记住,做事情必须三思而后行,权衡利弊,仔细考虑是否值得再去行动。切勿冲动!尤其是作为皇帝,你不仅代表朱家,更代表大明万千百姓与华夏的未来命运!这不是儿戏,一旦失误,会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必须稳扎稳打,不能意气用事!我曾教你读史时,特别叮嘱以隋炀帝为鉴!隋炀帝是谁?他并非昏庸之辈,反而很有才华、远见和胆识!但他就是那种急功近利、刚愎自用的人,想到就干,步子迈得太快,最终落得个亡国的下场!”
朱允炆点头表示理解。他知道,作为皇帝,朱元璋有这样的考量和担忧是正常的,这才是优秀统治者的谨慎态度!毕竟朱元璋没有他的全知全能视角,不知道日后倭寇会给汉民族带来多么严重的灾难,不然绝不会如此宽容。
不过,朱允炆并无失落之情。其实,在朱元璋看来,攻打倭国的风险与回报不成比例,石见银山的利益还不足以打动他们!既然如此,那就加大筹码好了!对此,朱允炆早已胸有成竹。
此刻,他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颗土豆,递给朱元璋,说道:“爷爷请看!倭国可不止有石见银山,还有这样的好东西呢!”
朱元璋愣了一下,看着朱允炆手中的椭圆形土豆,疑惑地问:“这是什么东西?”
朱允炆笑着回答:“粮食!”
“粮食??”
朱元璋听后更加好奇,接过土豆端详起来。
随后忍不住笑了,摇摇头说:“嘉儿,你在骗我!我年轻时就在田间劳作,什么样的粮食没见过,这是什么怪异的粮食?”
“新庄稼,祖父自然是没见过的。”
“这是孩儿从海外番邦得来的,说是倭国特有的东西。”
“此次郑和下西洋,也是在倭国见到的!”
朱政随口解释道。其实他根本不用怕朱元璋去问郑和,因为他已经安排妥当。
“新庄稼?从倭国弄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