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计划外物资

5000只鸡,最后一家分了1000只,数量虽然不多,但在资源匮乏的当下,总归是聊胜于无,也算对厂里的工人有个交代了。

再说了,这四家单位的规模,加在一起也没法和钢铁厂相比,能分到1000只活鸡,已经是很不错了。

酒足饭饱,四位主管后勤物资采购的科长圆满完成了任务,各自离开。

电机厂的牛广志却被留了下来。

还有好处?

炼钢厂的招待所,房间里只有李天明和牛广志两个人。

“牛科长,抽一支!”

李天明递过去一支烟,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牢记现在是卖方市场的基本原则。

“李老弟,有什么话就直说吧,只要老哥哥能办的,一定不推辞!”

牛广志还惦记着从李天明的手里拿到更多的物资呢。

炼钢厂那几十车生猪,可把他羡慕得够呛。

“有个事,想跟您打听一下。”

李天明先给自己点着烟,然后才把火凑到牛广志面前。

“电机厂主要生产的是工业电机,还是民用电机?”

牛广志一愣,不明白李天明为什么要打听这个,但毕竟不涉及保密范围,介绍一下也无所谓。

“都有,我们厂的产品,主要还是看国家的需要,上面下达什么任务,我们就生产什么型号的电机!”

海城电机厂是当初刚建国的时候,由大苏援建的单位,后来经过68年的扩建,又与京城的第一电机厂合并,现如今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放眼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

不过现在这种国企都是定点供应,李天明想要把事情办成,并不容易。

“台式电风扇的电机,能生产吗?”

李天明这两天一直在琢磨着,再带着乡亲们做点啥。

等过两天任务猪交上去,再把养殖场的鸡给卖了,到时候,人人腰包都宽裕了,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钱,要花出去才是钱,存在家里,就是几张纸。

而且,还容易遭人惦记。

都知道李家台子靠着养殖场赚钱了,眼红的肯定少不了。

不光容易招小偷惦记,还有上面更厉害的人。

春暖花开之前,千万不能大意了。

只有把钱花出去,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牛广志所在的电机厂,给李天明提了个醒。

他之前就一直想着在村里办个有技术含量的企业,要是一切顺利的话,机会这就来了。

“电风扇用的电机?这个我们厂倒是没生产过,我不懂技术,这方面也不是很了解,李老弟,你打听这个……”

李天明起身去倒了一杯茶,放在牛广志面前。

“不瞒您说,村里的养殖场赚了些钱,我就想着用这笔钱再做点儿什么,大事咱们老农民肯定做不成,倒是改善民生这方面有些想法。”

嗬!

这话如果是别人说的,牛广志肯定要嘲讽回去,可那1000只活鸡还没到手,也只能忍着了。

不过,听李天明的意思,他这是想做台式电风扇。

还真是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他就算是不懂技术,可电风扇这种家用电器,能是一般人玩得转的?

里面涉及到很多技术难题,上海那边的华生电器制造厂也是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攻关成功。

“李老弟,你这……想法是好的,可家用电器是工业科技,和种地不一样,不是下力气就能有收成。”

牛广志尽量说得委婉,没明说李天明是异想天开,已经算是很客气了。

李天明当然明白,只不过他可不是异想天开。

之所以得知牛广志是电机厂的人,就想到了台式电风扇,还是因为,他上辈子真干过这个。

在别人眼里,李天明是个踏实的,可骨子里,他却并不安分。

上辈子包工程赚了一些钱以后,李天明便突发奇想,打算干点儿别的。

当时国内的民生制造业生产力严重不足,于是他就和几个朋友合伙承包了一家大集体性质的农机机械厂。

做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台式电风扇。

电风扇其实没啥技术含量,而且,当时相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国内的上海华生,京城牡丹,江淮红星都十分畅销,买几台拆开了就能仿制。

只不过,李天明还是把事情给想得太简单了。

东西是做出来了,可市场根本挤不进去。

市场虽然没有饱和,但那个时候,人们买东西已经有了品牌意识。

再加上各地都有本土保护的相关政策,哪怕东西做得再好也没用。

第一次创业失败,让李天明好些年都没再敢动办实业的念头。

可现在不一样,很多知名品牌的电风扇还没出现,整个华北地区除了京城牡丹,没有第二家专门生产电风扇的企业

这么大的市场,哪个重生者能不眼馋。

只要东西做出来,产品质量过硬,根本不愁没有销路。

“牛哥,您说得没错,可这建设国家的积极性,总归是好的吧!”

呃……

这小子拿话噎我。

牛广志讪讪地笑了,没敢再说泄气的话。

这年头,谁也不知道哪句话说错了,就会给自己招灾。

别说电风扇了,去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山东有几个农民也曾嚷嚷着要制造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卫星。

虽然都知道是瞎扯淡,但精神可嘉,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背景之下,谁敢说什么科学不科学的。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虽然已经被定性成了唯心,遭受了批判,但一直到现在,依然很有政治市场。

那几个农民喊出要造卫星之后,报纸上还曾报道过,对他们的精神大加赞赏。

电风扇总要比人造卫星简单吧!

“说的是,说的是,建设国家就是要人人都出把力,精神可嘉。”

牛广志也没打算劝李天明打消这个念头,又不关他的事。

可是……

“李老弟,我们厂的产品都是轻工业局下派的任务,属于计划内的生产指标,你要是想……只怕不行啊!”

牛广志故作为难道。

眼下全国一盘棋,电机厂生产出的每一件产品,早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去处。

李天明想要电机厂的产品,而且还是民生类型的,根本不可能。

专门组建一个生产车间,安排一帮工人,生产不在计划之内的产品,这不是开玩笑嘛!

简单一句话,工厂是国家的。

可李天明却早就有了对策。

“牛哥,您刚才也说了,电机厂的生产任务都是计划内的,但不是还有计划外的嘛!”

“什么意思?”

李天明又递过去一支烟,这次先给牛广志点着了。

“就拿我们村的养殖场来说,您觉得那些生猪、活鸡,包括鸡下的蛋,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呢?”

这话还真把牛广志给问住了。

别说国家了,就连海城物资局也不可能把一个农村集体养殖场的产出列入计划内。

可问题是这些生猪、活鸡又是真实存在的。

到底属于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牛广志也说不清楚。

“这些就是计划外的,虽然不能完全自由支配,但相对来说,还是可以灵活一些。”

接着李天明就把李家台子和钢铁厂结成互助单位,资源内部调剂的方案给牛广志介绍了一遍。

这个时候,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思维还是十分僵化,但只要有一个新的思路,谁都不笨,立刻就感觉到像是被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既然李家台子养殖场的生猪、活鸡是计划外的物资,那么电机厂在完成了上级下派的生产任务之余的产品……

“不行,不行,生产所需要的物资都是上面统一调配的,没有物资……什么都做不了啊!”

李天明笑道:“牛哥,这插秧还要补苗呢,电机厂的物资,难道就真的是可丁可卯的,生产过程当中一点儿损耗都没有。”

这小子还真是把什么都给算计到了。

“我不是主管生产的,这方面的事,我也不是很了解。”

这事太大,根本不是牛广志一个后勤处小科长能做主的。

“那我等您消息,明年我们村的养殖场要扩大规模,到时候这生猪、活鸡……”

香饵已经抛出去了,就不信牛广志这条大鱼不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