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黑胖的老鼠

第163章 孝子贤孙

第163章孝子贤孙

朱樉忙的焦头烂额,好在还算是让大军顺利的过江了。

只是过江之后,朱樉哭丧着脸找到马寻,“舅舅,误了时辰,怕是赶不上宿点了。”

马寻就笑着问道,“那你是准备怎么安排”

“自然是安营扎寨。”朱樉直接回答说道,“就是按照先前规划,今天本该是进驿站。”

马寻反问起来,“既然你已经知道该怎么做,那来问我做什么”

朱樉无话可说,还是赶紧下令去安排安营扎寨了。

马寻就只负责喂驴,或者是懒洋洋的在晒太阳,可惜江边的风有点大,要不然晒个太阳肯定更加舒服。

既然说了不管事,马寻真就是几乎不管事,任由朱樉等人安排安营扎寨的事情。

“去盯着点。”马寻还是有些不放心,对何大说道,“他们几个岁数小,你们看了之后不许提点,只准回来报与我。”

何大等人立刻就开始行动起来了,这就是‘监考官’,看看朱樉等人怎么安排扎营的事情。

理论结合实际,朱樉等人的一些军事基础的培训是不错的,可是落到实处的时候,不能单纯的照本宣科。

好在他们的身份特殊,手底下的将士即使有些牢骚,也不敢阳奉阴违。

太阳落山后,马寻将三个皇子叫到营帐,“老二,说说今天有何得失”

朱樉直接总结说道,“手下将士做事拖沓。”

马寻立刻板着脸呵斥,“将士拖沓谁教你出了差错先想着推卸责任过江速度慢,将士们无措,难道不是你这个主将事先没有安排好”

朱樉脸色也不好看,他好歹也是秦王,是宗室诸王之首。而且现在是近乎成年了,可是就这么被训斥。

不过不高兴归不高兴,朱樉赶紧说道,“是我的错,不该朝令夕改,以至于将士们混乱。”

马寻这才满意点头,“既然军令下达,就该执行,你提前也该考虑到这些事情。无非就是你事先将事情想简单了,以至于出了点差错一下子乱了。”

朱樉仔细一想还真的是这样,其实他事先已经安排了,自认为也非常的合理,看似没有任何毛病。

只可惜当其中的一环没有按照他预期的来,一下子有些慌,接下来的很多安排也就有些脱离控制了。

马寻继续说道,“计划归计划,只是有些时候不能只是一味看计划,错过了宿点就错过了,大军安危最为重要。”

朱樉连连点头,“舅舅教训的是,是我将事情想简单了。”

马寻板着脸看向朱棡,“老三,你呢”

朱棡立刻认错说道,“回舅舅,是我事先没有准备好,未能在二哥安排船队的时候为他分忧。后军太急,一下子乱了阵型。”

马寻满意点头说道,“领兵的将领也该明白打仗并非单打独斗,各部如何联系、如何配合,也该有数。你是后军主将不假,只是也该遵从大将军令。”

朱樉不高兴的瞪了一眼朱棡,要不是老三率领的人马过去,船队过江的时候就不会那么乱。

朱棡也觉得冤枉,他是按照二哥规定的时间过去,哪知道二哥那边出了差错,以至于队伍一下子乱了。

马寻随即对朱棣说道,“老四,你也好不到哪去!你部是最先登船的,然后就在那干看着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够了有余力的话,不能想着帮衬你二哥、三哥”

本来对于自己表现很满意的朱棣一下子哭丧着脸,原来我的表现也不能让舅舅满意啊

而朱樉和朱棡立刻看向朱棣,老四果然最坏,不分忧也就罢了,难道还想看我们的笑话

及时的总结非常有必要,让朱樉等人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不足,方便持续的提升。

他们现在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还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之中,那就更加有必要帮助他们成长了。

很明显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去往凤阳的路上,马寻会一直这么要求朱樉等人。

想要进步,那就得好好的学习,这一点也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朱樉等人也算是痛并快乐着,虽说一路上没少被马寻批评,虽然这一路上基本上也都只是行军,但是这三个皇子也渐入佳境。

尤其是指挥着一万多人的队伍在持续行军,即使是处在天子脚下、是在大明的核心地带,那也能够满足一下他们的虚荣心。

这是此前没有过的经历,乍一看还是有些当了将军的感觉,也觉得自身所学有了发挥的空间。

对于马寻来说也是挑战,他就是半瓶水乱晃的水平,还要指点外甥们,这有些难度。

好在他也算是有率军转战数千里的经历,再加上还有一些将校的帮助,暂时还能稳住朱樉等人。

所以说这也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大家都是在进步和成长。

“看看这些村落。”行军的途中,马寻带着朱樉等人考察民生,“仔细瞧清楚,看看我大明百姓是如何过的!”

看着不远处的茅草屋、泥胚房,朱樉等人也有些小小意外。

这可以算得上是在天子脚下,只是看起来百姓的生活不怎么样啊,那居住条件比起应天府的一些平民都要差远了。

马寻继续教育说道,“看清楚了,这些地方还算是好的。还有更加荒僻的地方,百姓无片瓦藏身,无果腹之物。”

朱棣忽然问道,“舅舅,你当年也是如此”

“我”马寻笑着说道,“还比不上这些人,他们好歹有屋、有田,还能活下去。战乱时代朝不保夕,就算是想要种田谋生都难。”

马寻盯着朱樉等人,严肃说道,“天下太平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安稳求生。只是这还不够,没有战乱的话,官府若是扰民,百姓也活不下去。”

朱樉等人有些似懂非懂,不过这时候还是乖乖点头,要不然又要被说了。

其实马寻也不指望朱樉等人能够和普通百姓共情,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这些天潢贵胄出生后就是锦衣玉食,他们一辈子都是衣食无忧、高高在上,平民百姓的一些遭遇,也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

现在是这样,以后也会如此,总有些富贵人家的孩子难以理解穷人的生活。

不过只要朱樉等人少点暴行,能够体谅百姓的生活不易,那马寻就觉得值得了。

不是马寻要求低,而是现实就是如此。

官二代、富二代,很难共情底层的打工人,更别说什么感同身受了。

那些人不去刁难、欺凌底层的打工人,这就算是不错的事情了。

“舅舅,那些人是做什么”朱樉指着前方问道,“我看现在地里也没什么,还能找到吃食”

马寻解释说道,“春荒就是如此,家里没有余粮,找些野菜等充饥。”

随即马寻吐槽说道,“谁要是敢说去河里抓鱼,去山上打野兽,我这就让你们去抓鱼、打野兽,真以为没油没盐的鱼能吃,真以为野兽好打”

总有人以为如今的‘生态好’,觉得古时候河里全都是鱼虾,山上遍地都是野兽。

稍微正常一点的人也都能明白,真要是如此的话,就不存在易子相食、饿殍千里的事情了。

人饿急了连人肉都吃,还会想着不去河里抓鱼、不去山上打猎物

朱棣就更加奇怪了,“现在也没看到野菜,他们能找到些什么”

“草根。”马寻一下子来了灵感,说道,“回头让你们忆苦思甜,苦你们是没吃过,你们父皇吃过。草根、搀着糠的饼,桑榆叶、树皮、观音土,都让你们尝尝。”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樉等人脸色都变了。

其他人可能是开玩笑或者是吓唬他们,但是他们也可以保证,自家这位亲舅舅能做得出来这些事情。

有些东西听着就让人觉得害怕,也不会产生什么好奇心之类的。

只是照现在这样的情形来看,这也是根本就没办法拒绝的事情了。

没什么可说的了,只怪自己有一个舅舅,还是吃过苦的舅舅。

更要命的是这个舅舅富贵了还不忘本,总想着教育好外甥们。

马寻就语重心长的说道,“你们只吃一顿、两顿,就是图个新鲜、有趣,可是百姓是常年这么吃。”

朱樉小声说道,“我们不图那个新鲜。”

朱棡和朱棣也在点头,他们开始羡慕朱橚、朱桢几个了,说到底就是老五他们岁数小这一次没跟着一起回老家。

马寻随即看向朱守谦,说道,“铁柱,这么一直都不说话”

“舅爷爷,我听着呢。”朱守谦连忙开口说道,“我都听着,都记心里了。”

相由心生,这个朱守谦虽然只有十一岁,可是看着神情有些阴翳。

这孩子也缺敲打,虽然是被朱元璋、马秀英安排在皇宫,可是这孩子的母亲是一个满腹怨言的怨妇,给孩子灌输的也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好好的孩子都要给教坏了,两面三刀、阴沉刻薄,这可不行。

正经算起来这可是老朱家的长房嫡孙,可不能重蹈覆辙了。

不只是重蹈朱文正的覆辙,更不能重蹈历史上靖江王朱守谦的那一系列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