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和而不群
第162章和而不群
三书六礼,这也是传统婚姻的习俗了。
马寻和刘姝宁的婚礼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但是这一次朱标和常婉的婚礼会有些简化。
告天地宗庙这些是肯定会做的事情,李贞和马寻也都是一身朝服上殿。
李善长一脸的艳羡,因为有些事情只能是皇帝的姐夫和皇帝的妻弟去做。
羡慕归羡慕,李善长还是宣旨,“兹选郑国公嫡长女为皇太子妃,命曹国公、徐国公持节行纳采问名礼。”
李贞和马寻立刻跪下,高举双手接过制案、节案,随即谢恩、转身离开奉天殿。
午门已经打开,李贞和马寻这也是得到了机会可以从皇宫的正门出去。
不少百姓已经在开始看热闹了,沿街有很多百姓在围观,但是也不会扰乱秩序。
五城兵马司的兵丁、应天府的差役都在维持秩序,更何况还有亲军都尉府、仪鸾司的亲军等抬着礼物跟着。
李贞小声说道,“小弟莫怪,本该是你来主礼。”
马寻明白李贞的意思,笑着说道,“姐夫说笑了,太子是储君,岂能全都是民间之礼。”
其实就主婚、使节这事情,朱元璋等人也商量过,民间基本上是在外甥结婚的时候以舅舅为大。
但是也不能全都是只看民间礼节,毕竟李贞还在呢,这可是皇帝的亲姐夫。
在郑国公府,大门紧闭,该有的流程还是要走。
李贞和马寻下马,常茂这小子立刻从侧门快步走了过来。
虽然已经此前被马寻安排去巡视贡院,也算是有些锻炼和长进。
可是这小子现在一脸紧张、声音发抖,“敢请事。”
李贞板着脸说道,“储宫纳配,属于令德。邦有常典,使某行纳采之礼。”
常茂立刻转身就从侧门回府,郑国公府的中门立刻打开。
这一次换成常蓝氏从中门出来,行礼后说道,“臣郑国公之妻,昧于壸仪,不足以备采择。恭承制命,臣妾不敢辞。”
李贞和马寻立刻入府,身后的亲军们也抬着聘礼进入。
常蓝氏早就等在了正厅,又是激动又是忐忑,这个平时泼辣无比的郑国公夫人此刻难免紧张。
马寻回头看了一眼,聘礼摆放完毕,轻轻点头。
李贞就朗声开口,中气十足,“某奉诏采择。”
简单的‘清点’聘礼,马寻开口了,“储宫之配,采择既谐。将加卜筮,奉制问名。”
常蓝氏立刻回答说道,“制以臣常遇春之女,可以奉侍储宫,臣妾不敢辞。”
常茂一溜烟的小碎步,刚刚进偏厅就出来了,举着写有常婉生辰八字的名册跪下。
常蓝氏也立刻开口,“郑国公嫡长女,常蓝氏出。”
李贞接过常婉的生辰八字,马寻就将制案、节案交由常蓝氏。
这一下算是将纳采、问名放在一起,现在也是交了聘书,这就算是皇太子的婚事正式定下来了。
“大妹子,恭喜你了。”李贞笑了起来,对常蓝氏说道,“婉儿也是我看着长大,这丫头配得上标儿,能为我朱家妇。”
常蓝氏喜笑颜开的说道,“都是姐夫抬爱了。”
马寻有些不太满意的说道,“嫂子,常茂这小子还是有些怯场。怎么说也是国公之子,平时看着人五人六,怎么今天声音发抖”
常茂都要哭了,“我也不知道,就是沉不住气。”
“婚期定的是四月。”马寻就笑着说道,“婉儿的嫁衣得加把紧了,还有常茂几个也得练练,别到时候撑不住场子。”
常蓝氏自然记住这些,常茂三兄弟也都是连连点头,确实不能到了关键时刻撑不住场面。
李贞和马寻再次回宫复旨,这才算是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
等到朱标大婚的时候,这两个还要再次成为正副使。
甚至选在这时候下聘书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过两天马寻就要带着朱樉等人回凤阳了。
到时候也是要向朱家的祖宗祭告这桩大喜事,选良辰吉日也是有讲究的。
大外甥的婚事是有条不紊的在推进,一切都没有什么意外和特殊,毕竟这对青梅竹马几乎就算得上是指腹为婚。
时间也算是非常快,这边刚刚忙完了朱标的定亲的事情,马寻立刻就开始准备着回凤阳的事情。
朱元璋和马秀英自然不会出宫,不过朱标率领不少官员出城送行了。
刚刚完成订婚的朱标看起来非常开心,“舅舅,老二几个就多劳您费心了。”
马寻笑着客气说道,“太子殿下言重了,这是我该做的事情。”
朱标则有些担心的说道,“老二几个虽然有些历练,只是从未出过远门,更没有临民理事。”
马寻知道朱标的担忧,说起来就是朱樉等人此前回过凤阳,只不过那都是回去祭祀一趟而已。
这一次则是不一样,朱樉等人回到了凤阳,那是要开始准备做事了。
练兵、检阅、观察民生等等,这些都是朱樉等人该做的事情。
这肯定比不上朱标的权力,朱樉等人也不会有太多的实际权力。
马寻小声问道,“真要是察觉了些许事端,我该怎么做”
“舅舅心里有答案,何必问我”朱标就笑着说道,“虽说舅舅肯定不会让我们为难,只是您也不会对一些事情视而不见,对吧”
这一下马寻也是笑了起来,这么说还真的没什么问题,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朱标也继续说道,“不过舅舅到时候可能就为难了,您本来就和淮西人不远不近,真要是得罪起来,以后也不好走动。”
马寻对此倒是不太在意的说道,“人生在世总有不诚意,再说了,有几个至交亲朋就行了,又不需要遍地都是朋友。”
其他人说这话朱标不一定信,但是马寻这么说,那就显得非常有说服力了。
毕竟马寻有点‘卓尔不群’,这不是才德超出其他人显得与众不同。
而是在很多的时候,马寻显得‘不合群’,即使是看着和常遇春关系近、和徐达、汤和等人也是朋友。
只不过这也就是几个走动的比较频繁的淮西勋贵了,他没有仗着马秀英的关系四处和人交朋结友。
毕竟在这位国舅爷身上,看似是更加喜欢做工匠、郎中,而不是吆五喝六、亲朋故旧一大堆。
即使是被一些人看作是天然的淮西勋贵,也会对一些人不太掩饰距离感,或者是认为大家不是一路人。
马寻语重心长的对朱标说道,“我最为担心的其实是吏治,地方官也好、勋贵也好,这些人一旦作恶,百姓就没有活路。”
朱标更加不觉得奇怪了,他的父亲对于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而他的舅舅看似也是如此。
或许是因为出身,更大的可能是经历了元末的乱世知道百姓的生计艰难,所以对于那些贪官污吏,自然就非常的痛恨了。
朱标就笑着开口说道,“舅舅放心好了,真要是查出来贪官污吏、不法勋贵,朝廷律法不会宽恕他们,爹娘也不会轻饶。”
“老二几个以后也是,我也不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马寻直接说道,“只是他们几个要是不修点品行,以后大家都为难。”
果然,舅舅最看重的还是老二几个的品行,所以一直都是在严格的要求他们。
这么一想,老二几个回到了凤阳,肯定是要进行一次思想再教育了,估计这几个小子回到了老家不会轻松。
但是朱标也没有反对或者觉得心疼,其实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标,都希望朱樉等人能够成为一个有能力、有品德的贤王,可以镇守一方、保境安民。
对于这几个皇子,大家的期待还是非常高的,毕竟乱世刚刚结束,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这也就意味着这几个皇子以后还有非常大的作用,他们也不应该成为酒囊饭袋,不应该只会吃喝玩乐。
朱元璋这几年喜欢让皇子们回凤阳,自然不只是因为祭祖,也存着让皇子们知道他的创业之艰,让这些皇子们知道民生不易。
老朱家是什么样的出身,以前到底是过的什么样的生活,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不过他还是希望朱樉等人有着真正的认知。
只可惜到目前来看,朱樉等人还真的不一定认识到了朱元璋以前的生活状态,不知道民间真正的样子。
还是因为这些皇子实在是太富贵了,虽然不是‘何不食肉糜’的程度,但是他们所能想到的最恶劣的情形,说不定就是很多百姓眼里最好的生活状态了。
看着有些乱糟糟的队伍,朱标忽然说道,“过江的事情要不然舅舅去安排吧,老二看起来没这本事。”
马寻就笑着说道,“我也没这个本事,就让老二发挥。无非就是多点时间,练练手总能有所长进。乱了一次,他才能长教训。”
朱标也不再多说什么,因为马寻的心思也容易猜。
说到底就是在锻炼朱樉,皇子锻炼的机会不会少,可是也不是每次都有机会。
而现在看似是在折腾一些普通士兵,可是再想想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现在只是在瞎折腾、浪费时间而已。
毕竟以后的朱樉,大概率是要带军的,不磨练出来的话,以后将士就是要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