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黑胖的老鼠

第175章 师徒父子

第175章 师徒父子

亲戚或者晚辈的拜访不算什么,该做的正事肯定还都是要做好才行。

大明现在也算是慢慢的走上正轨,朱元璋现在定下的科举之制是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定于辰、戌、丑、未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场进行。

凡乡试录取的举人皆可应试,取录名额,就看朝廷有多少官员的缺口,以及春闱的士子学识了。

马寻一身朝服的站在贡院门口,看着提着篮子、食盒的士子们,心里也是不免有些感慨了。

这些士子都是各省的佼佼者,不过如今这些人一个个的都是紧张无比,因为即将进入贡院,到底是金榜题名成为进士,还是黯然落榜,就看这三场考试了。

守在贡院的兵丁非常尽职尽责,仔细查验士子们有没有夹带小抄等等。

这都是有经验的,什么衣服里夹着小纸片、食盒里有着小暗格,甚至是馒头里头卷着小抄,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又一个士子被请到了一边,这就是用草席立起来的简易‘更衣室’。

士子要进去脱的光溜溜,会有兵丁检查这些士子有没有将一些小抄等藏在私处。

“有辱斯文!“

“实在有辱斯文!”

一个白发苍苍的士子走出‘更衣室’,老脸臊的通红,一边走一边抱怨。看到食盒里被掰开的馒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可是也只能忍了。

不要说现在的会试了,院试、乡试等也都有类似的检查,这些读书人也都是抱怨着有辱斯文,可是也只能接受检查。

“国舅爷。”一个兵丁跑来说道,“查出一人笔管中藏有小抄。”

马寻点头,直接说道,“拖过来。”

下一刻脸色苍白的中年人被拖了过来,“大人,饶了我这一回吧!”

“记下姓名,革除功名。”马寻面无表情的开口说道,“直接张榜告示,但凡舞弊者直接革除功名。”

这一下中年人更是哭爹喊娘了,只是夹带小抄罢了,怎么罚的这么重

至于这是不是罚的太重了,马寻还真的不会在意那么多。

没查出来倒也罢了,查出来了几乎就是以最严厉的方式处罚。

别说什么只是一时糊涂之类的,一时糊涂就不会费尽心力的将小抄塞进笔管了。

大明第一次春闱就敢作弊,就想着一些歪门邪道了,要是不以儆效尤的话还得了!

哭嚎的士子被拖走了,而那些排队入场的士子们有人鄙夷、有些觉得悲凉,有人自然会觉得战战兢兢。

围观的一些百姓自然是多了一些话题了,京城果然是不会缺少一些有趣的事情发生,现在又有了新的谈资。

年轻的国舅爷就站在贡院门口,今科的主考官对于这一次的春闱非常重视。

这不只是现在才开始抓纪律,在前一段时间就在严厉的打击士子投稿等一系列事情了。

传闻那些出题官、阅卷官等全都被国舅爷给调查了一遍,出题官现在都还没有出宫呢,都说是关在宫里,要等到春闱结束后才准出来。

糊名、誊抄等,这都是宋朝时候就完善起来的一些防止舞弊的做法,既然有效现在就沿用。

看着这些学子们一个个的经过检查后入场,马寻也就放心不少了。

进入考场的学子们也不是抢座,而是要对号入座,考舍等都是提前分配好的。

运气好一点的可能是向阳,运气差一点的就背阴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座位这东西不可能全都是公平。

即将开考,马寻自然也不能忘了祭拜孔圣人,随即宣布,“开考。”

试题等都是朱元璋、朱标等人出的,马寻只是负责考场的秩序等,这个主考官也不是全权负责这次春闱。

不过好在也不用担心太多,大家也就是在按部就班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即可。

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本分的事情,那自然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事情会进展的比较顺利。

双手背在身后的马寻开始在贡院溜达起来,这不是他仗着身份在胡来。

在科举的时候也会有官员或者差役等巡视考场,这一切也都是合理合规,没有任何的问题。

取过来一份试卷,马寻立刻自惭形秽。不愧是举人,别的不说,这字写的是真好、卷面也确实是干净整洁。

怪不得老师都喜欢提醒学生要注意卷面,以前还强调卷面分呢。看着这么整洁的卷子、工整的字迹,阅卷官都会有耐心看下去。

“好生之德,怡于民心。”马寻微微点头,“这文章不错,我是做不出来了。”

八股取士不假,只是这绝非是死记硬背就行了,这是要通过《四书》、《五经》去解决一些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现实难题。

不仅要有深厚的四书五经功底,还要有远见卓识和非凡才华。

小老头有些紧张的看着马寻,刚入应天府的时候他就被那位卫国公的长子盘问,也算是见到了马寻。

算是惊鸿一瞥,感受到了大明顶级外戚的气场和强势。

这都五十岁的人了,去年才中的解元,今年信心满满的来参加会试,就是希望能够金榜题名。

“欧阳贞江西解元”

马寻看了一眼,随即转身继续去看其他的士子做出什么样的文章。

欧阳贞的文章到底怎么样,这是马寻难以评价的。只觉得文章高深、字写的好,内容等等就交给阅卷官等人去评价吧。

欧阳贞现在算是有些自信了,本来就是解元,而且还是江西的解元,自然对于中进士有些信心。

虽然现在步入仕途可能晚了点,但是也有可以厚积薄发啊。他在元朝的时候就当过官,只不过对于时局不满就辞官了。

“忠信所以进德也,天施地生,其益无方。“欧阳贞看了看试题,再看看马寻的背影,”《易经》本是我所长,只是我那学生黄子澄更是青出于蓝。”

欧阳贞在感慨完之后就想着要写一篇投其所好的文章,忠信、仁德等,陛下又是以孝顺、仁善闻名的国舅为主考官,用意很明显啊!

马寻这个主考官的任务还是比较简单,晒晒太阳、巡视一下考场,这也就足够了。

学子们还需要继续留在贡院,吃住等都是在这里解决,等到考试结束才能出去,但是马寻到点就可以回家。

刚回到家马寻就觉得有些惊喜,“小婿拜见泰山。”

不当官的刘伯温精气神都不一样了,笑着说道,“用不着如此多礼,都是自家人。”

“礼多人不怪。”马寻就笑着说道,“再说了,真要是不行礼,那就显得太没有礼数了。”

刘伯温有些欣慰的看着马寻说道,“我本是不愿子女和勋贵走的太近,更别说外戚了。现如今你和姝宁恩爱,又有了子嗣,我心里头反倒是放心了。”

马寻就客气说道,“倒是我和姝宁逢年过节的也不能去拜访您老人家,还请海涵。”

看着眼前的这个女婿,刘伯温确实觉得非常满意,也觉得挑不出来这么好的女婿了。

身为权贵全然没有倨傲、跋扈的作风,品行出色的在大明勋贵之中几乎是另类。

以前还觉得除了医术之外,可能也就是看了几本书、才学不够。

只不过在路上的时候就听到了那首《临江仙》,刘伯温那叫一个开心和得意,他本身的文学造诣就是非常出色。

到了正堂,刘伯温笑着问道,“这一次春闱,你觉得怎么样”

“难说。”马寻就实话实说,“此前去国子学那边摸了底,国子学的那些学子才学有些不够。要是外地的学子没有些惊才绝艳的,我大明第一次春闱就那样了。”

野有遗贤,这看似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想要找到一些栋梁之材绝非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刘伯温对此倒是不太意外,“国子学好多人都是求学求了一半就委以重任,才学不够也正常。”

还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大明缺官了首先就是从国子学选人,这已经不只是揠苗助长了,几乎就是提前透支了大明的一些官员。

各地州府也差不多,本来就是书读的好要被举荐入国子学,这里本身就是汇聚着全天下的英才。

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只是读书、求学也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不是一两年就行的。

刘伯温看着马寻,语重心长的说道,“我知道你不喜欢朝堂争斗,只是年纪轻轻的怎么就有着些隐世的心思呢”

这又是给《临江仙》治了,有些时候作品就是能够说明作者的内心和为人。

偏偏大家还觉得《临江仙》符合马寻的心境,毕竟他不喜欢朝堂争斗的事情很多人都清楚,也知道他早年四处流浪,以至于到了现在本性难移,还想着四处跑。

有苦难言的马寻岔开话题,“泰山现在书修的怎么样了”

这一下刘伯温来劲了,他告老后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整理书籍、文稿,这些也确实就是他的兴趣所在了。

虽然女婿的才学一般,不过绝非是那种不通文墨的人,这时候就可以好好的探讨一番了。

大家都是读书人,还都是有文学造诣的,肯定可以聊的更好。

只可惜马寻‘擅长’的是诗词,而刘伯温擅长的是诗文,不过好歹也是有些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