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浪费才华
小
大
陆野嘴角上扬得更高。
他怕的就是苏耀好不容易平反,有了现在的生活,放不下这些瓶瓶罐罐,不敢奋力一搏。
“高调做事就比较简单,那就是造势!”
“你要出席各种公开的场合,电台、电视台,甚至是报纸也不要放过,总之要把能利用上的宣传途径,全部都利用上。”
“向滨江的老百姓宣扬,你作为主管领导,已经下定决心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把自己的形象立住。”
“届时,滨江的百姓都会知道有你这位领导,还在关心大家的居住问题,到时候有心人要想给你使绊子,那也会三思又三思。”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高调开会,开大会!”
“要把从省级到市县级,跟住房有关的所有单位领导,以及各厂的厂领导全部都叫到一起,额外再下令各厂职工推选职工代表,作为与会人员。”
“有这些职工代表的眼睛和嘴巴做监督,就算是这些相关单位的领导不买账,他们也不敢当众反对,滨江几十万的工人,唱反调就是冒天下大不为。”
“而叔叔你,则要在会上高调地将工作落实分配好,最好是能够责任制,这样一来,工人们都知道哪个部门该管什么,出了问题,百姓也只会骂对应的部门。”
“第三步,就是着手解决问题。”
“解决住房问题,无外乎只有两个土地和钱。”
“咱们先说土地,解决的办法有两个,第一就是拆除棚户区改建楼房,现在的房屋大都是各厂的公房,只要能够解决职工们暂居的问题,承诺他们楼房建好后他们享有优先安置权,回收土地应该不会太困难。”
“第二个办法是置换。”
“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已经非常不适合在城内生产了,可以先挑选几个典型的企业,在城外给他们一块土地,置换城里的土地,然后用空出来的土地建楼房。”
“当然,这个办法时效太长,而且阻力更大,优点就是利在千秋,造福子孙。”
“我建议可以两个办法同时使用,急的急处理,缓的缓处理。”
陆野的办法,让苏耀茅塞顿开。
解决住房问题的最大阻力,便是土地资源,老城区里的土地早就已经用完了。
棚户区是一片连着一片。
用楼房替代现在的平房,的确是能节省出不少土地资源,而且楼房也更加的干净卫生,适合未来生活的发展。
只是说到底,想完成这一切,还是要有钱才行。
“钱呢?要盖楼,钢筋水泥红砖头,没钱还是办不了事。”苏耀问道。
“简单,钱从土地上出。”陆野笑道。
“从土地上出?”
苏耀有些懵,没能明白陆野这句到底是什么意思。
陆野看着疑惑的苏耀,当即开始说道:“叔叔,前些日子我们去羊城,作为改革的最前线,人家那里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已经在领跑全国了。”
“咱们这里住房困难,他们那里也是一样的。”
“在羊城,有一个商品房小区叫东湖新村。”
“在没钱的情况下,那边率先试点,引进外资兴建新型住宅区。”
“羊城出地,港商出钱,建好的房子,一部分用来安置原来住户,另一部分则是允许港商公开销售,同时也允许香江人在内地购房,这也就是所谓的商品房。”
“所得的利润,双方分账。”
苏耀听着陆野的话,也是有些感慨:“还有这样的事。”
陆野重重地点点头。
“咱们其实完全可以效仿他们。”
“怎么效仿?咱们这里离香江那么远,我上哪找港商去,再说,就算是楼房盖好了,也不会有港商跑这么远来买,这恐怕行不通吧。”苏耀略微摇头道。
“这个也不难办,眼下这里就有一个现成的港商。”
陆野笑道:“舒氏集团是香江有名的大粮商,有钱得很。”
“眼下,他们要在滨江建立一个稳固的粮食基地,以应对总部那边在国际粮食期货市场兑付的风险。”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机会,你分管国土,可以挑一块在规划中待开垦的耕地,跟他们交换,给他们几十年的承包权。”
“换取他们在兴建住宅这事上出钱,当然,这钱还是借的,否则可就是经济问题了。”
“用这钱做启动资金。”
“建好的楼房分公房和商品房两种权属,鼓励职工们自己出钱,以成本价买断产权,商品房的部分,则是以建设成本的二到三倍的价格公开出售,任何人都可以购买。”
“所得的资金,除了偿还港商的本金外,余下的部分则用作专项资金,继续盖楼。”
“另外,为了解决职工们买房钱不够的问题,还可以找信用社谈,让信用社给职工们发放购房贷款,职工们先买房,然后按月还给信用社贷款的钱即可。”
“以前职工们住的都是厂里的房,只有使用权,买断后,房子就是自己的,将来也可以卖,职工们肯定乐于买断。”
“卖房的钱,还可以拿出一定的比例来补偿给企业失去的土地。”
“政府这里也能获得一部分资金。”
“这样一来,滨江的住房市场,基本上就可以盘活了。”
苏耀仔仔细细地倾听着陆野的这个计划。
每一步,每一个点,苏耀都反复在心中揣摩着。
“好大的一盘棋!”苏耀暗自心惊着。
在这个计划里,涉及了耕地、港商、本土企业、土地权属、职工、信用社,甚至还有没有提及的规划和建设单位。
一环扣着一环。
却又能完美地解决当下的问题。
苏耀望着陆野。
他实在是有些不敢相信,如此规模庞大的一个计划,竟然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所想出来的。
要知道,能做到如此地步,其所需要的心力、阅历,甚至是对政府各单位的了解,都必须要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如此灵活运用。
“你真是让我感到惊讶,这么庞大的计划,你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得如此完善,你这样的人从商,简直就是浪费。”
“我当初把你放在物管股,真是我最大的错误。”
见苏耀如此说,陆野急忙笑道:“人各有志,我的志向从来都不是仕途,我只对经商感兴趣。”
苏耀很是惋惜地摇摇头。
在他看来,陆野此举,与浪费才华无异。
他怕的就是苏耀好不容易平反,有了现在的生活,放不下这些瓶瓶罐罐,不敢奋力一搏。
“高调做事就比较简单,那就是造势!”
“你要出席各种公开的场合,电台、电视台,甚至是报纸也不要放过,总之要把能利用上的宣传途径,全部都利用上。”
“向滨江的老百姓宣扬,你作为主管领导,已经下定决心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把自己的形象立住。”
“届时,滨江的百姓都会知道有你这位领导,还在关心大家的居住问题,到时候有心人要想给你使绊子,那也会三思又三思。”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高调开会,开大会!”
“要把从省级到市县级,跟住房有关的所有单位领导,以及各厂的厂领导全部都叫到一起,额外再下令各厂职工推选职工代表,作为与会人员。”
“有这些职工代表的眼睛和嘴巴做监督,就算是这些相关单位的领导不买账,他们也不敢当众反对,滨江几十万的工人,唱反调就是冒天下大不为。”
“而叔叔你,则要在会上高调地将工作落实分配好,最好是能够责任制,这样一来,工人们都知道哪个部门该管什么,出了问题,百姓也只会骂对应的部门。”
“第三步,就是着手解决问题。”
“解决住房问题,无外乎只有两个土地和钱。”
“咱们先说土地,解决的办法有两个,第一就是拆除棚户区改建楼房,现在的房屋大都是各厂的公房,只要能够解决职工们暂居的问题,承诺他们楼房建好后他们享有优先安置权,回收土地应该不会太困难。”
“第二个办法是置换。”
“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已经非常不适合在城内生产了,可以先挑选几个典型的企业,在城外给他们一块土地,置换城里的土地,然后用空出来的土地建楼房。”
“当然,这个办法时效太长,而且阻力更大,优点就是利在千秋,造福子孙。”
“我建议可以两个办法同时使用,急的急处理,缓的缓处理。”
陆野的办法,让苏耀茅塞顿开。
解决住房问题的最大阻力,便是土地资源,老城区里的土地早就已经用完了。
棚户区是一片连着一片。
用楼房替代现在的平房,的确是能节省出不少土地资源,而且楼房也更加的干净卫生,适合未来生活的发展。
只是说到底,想完成这一切,还是要有钱才行。
“钱呢?要盖楼,钢筋水泥红砖头,没钱还是办不了事。”苏耀问道。
“简单,钱从土地上出。”陆野笑道。
“从土地上出?”
苏耀有些懵,没能明白陆野这句到底是什么意思。
陆野看着疑惑的苏耀,当即开始说道:“叔叔,前些日子我们去羊城,作为改革的最前线,人家那里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已经在领跑全国了。”
“咱们这里住房困难,他们那里也是一样的。”
“在羊城,有一个商品房小区叫东湖新村。”
“在没钱的情况下,那边率先试点,引进外资兴建新型住宅区。”
“羊城出地,港商出钱,建好的房子,一部分用来安置原来住户,另一部分则是允许港商公开销售,同时也允许香江人在内地购房,这也就是所谓的商品房。”
“所得的利润,双方分账。”
苏耀听着陆野的话,也是有些感慨:“还有这样的事。”
陆野重重地点点头。
“咱们其实完全可以效仿他们。”
“怎么效仿?咱们这里离香江那么远,我上哪找港商去,再说,就算是楼房盖好了,也不会有港商跑这么远来买,这恐怕行不通吧。”苏耀略微摇头道。
“这个也不难办,眼下这里就有一个现成的港商。”
陆野笑道:“舒氏集团是香江有名的大粮商,有钱得很。”
“眼下,他们要在滨江建立一个稳固的粮食基地,以应对总部那边在国际粮食期货市场兑付的风险。”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机会,你分管国土,可以挑一块在规划中待开垦的耕地,跟他们交换,给他们几十年的承包权。”
“换取他们在兴建住宅这事上出钱,当然,这钱还是借的,否则可就是经济问题了。”
“用这钱做启动资金。”
“建好的楼房分公房和商品房两种权属,鼓励职工们自己出钱,以成本价买断产权,商品房的部分,则是以建设成本的二到三倍的价格公开出售,任何人都可以购买。”
“所得的资金,除了偿还港商的本金外,余下的部分则用作专项资金,继续盖楼。”
“另外,为了解决职工们买房钱不够的问题,还可以找信用社谈,让信用社给职工们发放购房贷款,职工们先买房,然后按月还给信用社贷款的钱即可。”
“以前职工们住的都是厂里的房,只有使用权,买断后,房子就是自己的,将来也可以卖,职工们肯定乐于买断。”
“卖房的钱,还可以拿出一定的比例来补偿给企业失去的土地。”
“政府这里也能获得一部分资金。”
“这样一来,滨江的住房市场,基本上就可以盘活了。”
苏耀仔仔细细地倾听着陆野的这个计划。
每一步,每一个点,苏耀都反复在心中揣摩着。
“好大的一盘棋!”苏耀暗自心惊着。
在这个计划里,涉及了耕地、港商、本土企业、土地权属、职工、信用社,甚至还有没有提及的规划和建设单位。
一环扣着一环。
却又能完美地解决当下的问题。
苏耀望着陆野。
他实在是有些不敢相信,如此规模庞大的一个计划,竟然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所想出来的。
要知道,能做到如此地步,其所需要的心力、阅历,甚至是对政府各单位的了解,都必须要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如此灵活运用。
“你真是让我感到惊讶,这么庞大的计划,你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得如此完善,你这样的人从商,简直就是浪费。”
“我当初把你放在物管股,真是我最大的错误。”
见苏耀如此说,陆野急忙笑道:“人各有志,我的志向从来都不是仕途,我只对经商感兴趣。”
苏耀很是惋惜地摇摇头。
在他看来,陆野此举,与浪费才华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