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诸葛恪
诸葛恪是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年少就以才华闻名,能言善辩,吴主孙权对他很是欣赏。
诸葛恪成年后,官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人随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并与他们为友。
不久,诸葛恪从中庶子升任左辅都尉。
孙权几次大会朝臣,故意当众刁难诸葛恪,都被他机智化解。
诸葛恪才思敏捷,孙权觉得他不寻常,打算让他担任节度官,掌管军队钱粮调度,试探其处理政事的才能。
但钱粮调度文书繁琐,非诸葛恪所长,改任其领兵。
“东吴嘉禾三年,诸葛恪请求领兵平定丹阳。”
“诸葛恪认为丹阳山路险阻,山越人彪悍勇猛,吴国虽多次发兵围剿,但只得到一些边缘地区的平民而已,其余山民藏匿深山远林,不能全部抓获。”
“诸葛恪请求到丹阳主政,诱降山越人,三年可得兵卒四万。”
“孙权于是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将军,兼任丹杨太守,还授予他骑兵仪仗队三百人。”
“授官仪式完毕,孙权还让诸葛恪布置好仪仗队,擂鼓吹号,列队开道回家。”
“诸葛恪就任后,便致书邻近四郡地方长官,要求他们守境安民,约束军队。”
“诸葛恪命令将领分兵防守险要地段,只修缮防御工事,不与山越人交战。”
“等到庄稼将熟之时,就纵兵抢先收割,连种子也不留下。”
“山越人吃完旧粮,新粮又不能收,饥饿困苦,逐渐出山投降。”
“诸葛恪告谕属下,对于投降的山民应多加教化,迁到外县定居,不得嫌弃怀疑、随意拘捕。”
“白阳县县长胡伉抓获山民周遗,周遗本是凶恶之徒,不得已出山投降,内心却图谋叛乱,胡伉将他绑送到郡府。”
“诸葛恪认为胡伉违背命令,将他斩首示众,并将此事上奏朝廷。”
“山民听说胡伉因抓人获罪被诛,知道官府只是想要他们出山而已,于是扶老携幼相继出山归降。”
“三年后,所得山越人口全如诸葛恪预料的那样,诸葛恪将其老弱迁居平原,收丁壮为兵,得四万人,他自领一万,其余三万分发诸将。”
“东吴嘉禾六年,孙权嘉奖其功劳,升任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屯兵庐江皖口。””
“东吴赤乌六年正月,诸葛恪轻兵袭击魏国舒县,俘虏当地百姓而回;”
“同年十一月,诸葛恪又派斥候查探道路,打算夺取魏国寿春,孙权没有同意。”
“魏国司马懿领兵攻打诸葛恪,孙权将诸葛恪调往柴桑驻守。”
“东吴丞相陆逊对诸葛恪素来评价不高,诸葛恪知道陆逊听了谗言,猜疑自己,于是写信向陆逊解释,讲述任用人才不可求全责备,应该以大局为重的道理。”
“不久陆逊去世,东吴赤乌九年九月,诸葛恪升任大将军、督左部,假节,代替陆逊镇守武昌,统领荆州军政。”
“东吴太元元年十一月,孙权久病不愈,太子孙亮年龄尚幼,征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辅政,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任少傅。”
“孙权诏谕各级官员,除生杀大权外,诸葛恪总揽内外军政大事。”
“此外,孙权还特意为诸葛恪建造府邸,安排侍卫保护。”
“东吴神凤元年二月,孙权病危,召集诸葛恪、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入朝,托付后事。”
“同年四月,孙权病逝。孙弘与诸葛恪素来不睦,担心遭到打压,于是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打算假传诏书诛杀诸葛恪。”
李白:孙俊把这件事告诉诸葛恪,诸葛恪请孙弘前来商议大事,将其诛杀。
孙亮继位为帝,诸葛恪升任太傅。诸葛恪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取消秘密监听之事,裁减军政冗员,降低赋税,每一项举措都惠及百姓,国人无不欢愉。
诸葛恪每次外出,百姓引颈相望,都想一睹其风采。
诸葛恪掌权后,有意打压孙吴宗室,不想让孙氏诸王居住在长江边上的军事要地,于是让齐王孙奋迁到豫章,琅琊王孙休迁到丹阳。
孙奋不愿迁居,又多次违反法度,诸葛恪写信以汉朝宗室图谋篡立的事情劝谏他,孙奋得信后心中恐惧,这才迁居到豫章。
东吴建兴元年十月,诸葛恪征集民夫修筑废弃的东兴大堤,左右两端连结山岭,各筑城一座。
大堤建成,诸葛恪派将领全端、留略各率千人守卫两城,他率军返回都城建业
魏国认为吴国军队进入其疆土,耻于受辱,同年十二月,魏国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率兵七万进攻东兴,打算围攻两城,毁坏阻遏湖水的大堤。
诸葛恪亲率大军四万,昼夜兼程赶来救援东兴。
魏将胡遵等人命令士兵建造浮桥渡湖,将军队安置于堤上,分兵进攻两城。
城筑在高险之处,仓促间难于攻拔。诸葛恪派将领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前军部队。
当时天寒下雪,魏军众将聚会饮酒,看到留赞等人兵少,于是解甲畅饮,只戴头盔拿着战刀与盾牌,在堤岸嬉闹,不布置军阵迎敌。
留赞等人率兵上岸,鼓噪呐喊,拼命砍杀。
魏军受惊四散逃走,争渡浮桥,桥坏绳断,魏军纷纷跌入水中,自相践踏,死者数万。
诸葛恪大破魏军,一战而胜,斩杀魏将韩综、桓嘉,缴获魏军粮草辎重无数,凯旋而归。
东吴建兴二年二月,诸葛恪因战功进封阳都侯,兼任荆州牧、扬州牧,督领朝廷内外诸项军事,获赏赐黄金一百斤,马二百匹,丝帛、麻布各一万匹。
东兴大捷后,诸葛恪声望日隆,于是有了轻敌之心,招致失败。
东吴建兴二年三月,诸葛恪欲兴兵伐魏。
大臣纷纷认为国力不支、军士疲惫,不宜兴兵。
诸葛恪不听劝谏,违背众意出兵,在各州郡大举征兵二十万人,百姓骚动不安,诸葛恪由此失去民心。
同年四月,诸葛恪率大军攻打淮南,劫掠当地百姓,部将中有人建议,大军深入,
百姓必然躲避战乱而逃走,不如只围困新城,魏兵必来救应,然后围城打援。
诸葛恪听从这一建议,回军退围新城。
魏将张特坚守城池,诸葛恪攻打新城数月,始终不能取胜。
吴国士卒疲惫,加上天气炎热,饮水不干净,以致士卒病倒超过半数。
诸葛恪自知围攻新城失策,然而耻于攻城不下,怒形于色。
将军朱异议论了几句,诸葛恪就大怒,剥夺其兵权;
都尉蔡林多次陈述用兵计谋,诸葛恪却不采纳,蔡林于是策马投奔魏国。
“魏国得知吴国士兵疲惫染病,于是出兵救援新城。”
“同年七月,诸葛恪不得已退兵,撤退途中士兵病死者无数,全军上下痛心哀叹,士气低落,诸葛恪却安然自若。”
“诸葛恪隐瞒兵败,故意拖延回程,打算在浔阳屯田驻守,直到征召他入朝的诏书接踵而至,他才慢慢班师回朝。”
“新城兵败,诸葛恪大失民心,从大臣到百姓都对他感到失望,怨念顿生。”
“同年八月,诸葛恪率军返回建业。”
“回到府邸,他就召见中书令孙嘿,责问其不该几次下诏书催他退兵,孙嘿恐惧离开,不久称病辞官。”
“诸葛恪回京后,独揽大权,随意任免官员,斥责大臣,又改换宫中守卫,任用亲近之人。”
“不久,他又下令军队整装待发,打算攻打魏国青州、徐州。”
“孙俊想与诸葛恪争权,因为百姓对诸葛恪多怀怨恨,朝臣也憎恶于他,孙峻于是向吴主孙亮进谗言,诬陷诸葛恪谋反。”
“东吴建兴二年十月,孙峻与孙亮合谋,置酒宴请诸葛恪。”
“次日诸葛恪入朝觐见,车驾走到宫门口停下来。”
“孙峻已埋伏好甲兵,散骑常侍张约、朱恩察觉不对,密告诸葛恪小心防备。”
“诸葛恪本想称病回家,还未走出宫殿路门,就遇到太常滕胤。”
“滕胤与诸葛恪私交甚好,他不知道孙峻的计谋,奉劝诸葛恪进宫。”
“诸葛恪犹豫一番后,还是带剑穿靴进入宫殿,拜见吴主孙亮,回身坐下。”
“孙亮命人倒酒,诸葛恪怀疑有毒不敢喝。”
““孙峻劝他可以喝自己带来的酒,诸葛恪这才安下心来。”
“酒过数巡,孙亮借故回了内殿。”
“孙峻突然起身,声称诏命诛杀诸葛恪,诸葛恪闻言大惊,还没拔出佩剑,就被孙峻一刀砍中,埋伏的甲兵一拥而上,将诸葛恪当场诛杀。”
“诸葛恪死后被苇席裹尸,抛尸在石子冈。临淮人臧均上表请求收葬诸葛恪,孙亮、孙峻许可,昔日下属找到诸葛恪遗体,将其安葬。”
“诸葛恪被诛,夷灭三族,长子诸葛绰早死,次子诸葛竦、三子诸葛建及外甥张震都被杀。”
“弟弟诸葛融担任公安都督,孙峻命将领孙壹、全熙等人率兵攻打诸葛融,”诸葛融被迫自杀。”
“诸葛恪是废太子孙和妃子张氏的舅舅,张妃曾派宦官张迁到京城,特意向诸葛恪问候。”
“诸葛恪有意迁都,在武昌修缮旧有的宫殿。”
“民间传言,诸葛恪欲行废立,迎接孙和到武昌当皇帝。”
“诸葛恪死后,孙和被赐死,张妃自杀。”
“永安元年十二月,吴主孙休为诸葛恪平反,称诸葛恪等人本来无罪,被孙峻、孙綝兄弟冤枉杀害,诏令尽快改葬,分别祭奠。”
“凡是因为受到诸葛恪一事牵连而被贬流放的人,一律召回。”
苏轼:诸葛恪刚刚执掌国政,而朝内又没有明君可以依附,
他又不知体恤上下臣民,穷兵黩武而不爱惜百姓,举倾国之力伐魏,
困顿于坚城之下,死者数万人,却载祸而归,这就是诸葛恪即将获罪的原因。
昔日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得到明君的信任和重用,君主死而事业败。
何况诸葛恪才能比不上这四位贤人,又不顾虑重大的忧患,他的败亡指日可待。
诸葛恪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没有建立尺寸之功,不能说他贤能;
受君王托孤的重任,却死于小人之手,不能说他智慧。
诸葛恪的才能谋略,为国人所称道,但他骄傲且吝啬,周公旦都不能做到这样,更何况诸葛恪。
妄自尊大以势欺人,必然失败。
假如他能按照写给陆逊和其弟诸葛融的信上说的那么做,就不会有悔恨,也不会招来灾祸。
诸葛恪先讨山越,后筑东兴,功效不可掩矣。
但凭借这两次功劳就想谋划天下,以致身死族灭,让国家受辱,怎能不失败。
天下之计,自有定形,不因事而就,诸葛恪智谋狭隘,不足以知道这样的道理,虑近谋远,大势如此。
时人的议论,只是诋毁他的失败,却不能从中汲取教训。
自以为其才能足以伐魏,不知道他自比其叔父诸葛亮如何。
诸葛亮屡次伐魏,终究失败,诸葛恪没有孔明之才,而以举国之力伐魏,不仅不能让东吴强盛,反而只会让自己和家族败亡。
对外不能预测张特的阴谋,对内不能洞悉孙峻的奸计,而又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滥行杀戮,
聪明虽超过其父诸葛瑾,但最后因为恃才傲物而招致灾祸,令人叹息。
诸葛恪主持国政,首先入侵魏国边疆以激怒敌人,东兴一战侥幸取胜,
不仅不能维持胜利,反而违背众意,大举伐魏,以致一败涂地。
诸葛恪事败身死,而孙氏之基业也因此衰败。
诸葛恪出身北方士族,恃才傲物,孙权去世后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但诸葛恪在政治和军事上都缺乏名望,因此江东人士和孙吴宗室对他并不认可。
诸葛恪掌权后,有意打压江东人士及孙吴宗室,如诛杀孙弘、打压朱异,逼迫东吴诸王迁居等,
诸葛恪为积累名望,曾打算迁都武昌,又执意以倾国之兵北伐曹魏,但其刚愎自用、谋略有限,
北伐失败后,专权擅势,遭到孙吴宗室与江东势力的联合反扑,最终被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