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院没有判决草甘膦致癌,更没有说转基因致癌(中)
在围绕草甘膦的诸多争议里,我们需要依据确凿事实和科学依据,深入剖析其安全性。草甘膦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关键保障方面,这能帮助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广泛应用的农业化学品。
一、严格的残留剂量标准保障
符合国际权威的农作物农药残留剂量标准(mrL)是草甘膦安全性的基石。海关检测数据显示,中国进口大豆的草甘膦含量约为3.5mg/kg,远低于美国法律规定的40mg/kg安全量。换算到人体摄入情况,若以每人每天食用1kg大豆,按照60kg平均体重计算,依据美国标准,每人每天每千克体重可能摄入的草甘膦最大值不超过0.67mg/kg;以中国进口检测标准对应小麦的数值,每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不超过0.083mg/kg。而科学试验表明不致癌的剂量是5mg/kg,现行标准与之相比,即便仅从致癌安全性考量,也预留了10 - 100倍的安全系数,充分彰显了标准制定的严谨性与安全性。
二、高效的降解特性保障
草甘膦具备特别容易挥发降解的优良特性。在植物体内,它的残留时间通常较短,大约10天。施用于植物后,短短几天就能基本完成降解。当草甘膦进入土壤,会迅速与土壤中的镁、铁、锌等矿物质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无毒性物质,同时失去除草活性。正因如此,草甘膦在土壤中几乎不存在残留问题,这种特性使其成为一种对环境保护十分友好的广谱除草剂,在有效除草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潜在危害。
三、规范的使用防护保障
接触草甘膦的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都会严格、谨慎地佩戴防护服和手套,这是保障自身安全的关键措施。毕竟草甘膦作为除草剂,虽毒性相对较低,但对人体仍存在潜在危害。正常情况下,人们都清楚除草剂不是用于人体的物品,不会做出诸如赤裸身体用除草剂洗澡这类荒唐且危险的行为。使用者会对其保持高度警惕,避免不必要的直接接触,规范的防护措施有效降低了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四、食用前的清洁保障
农作物上市前,大部分农药已降解。消费者购买回家的农作物,也不会直接食用,都会经过清水洗刷这一常规步骤。没有人会食用未清洗、带泥土的农作物,进一步降低了可能摄入草甘膦残留的风险,为食品安全增加了一道实用的防线。
在草甘膦安全性讨论中,常有人提及“美国地方法院判决草甘膦致癌”,这完全是无稽之谈。美国地方法院并非科学机构,不具备判定草甘膦是否致癌的专业能力。法院判决书原文针对的是孟山都“没有标注可能致癌”,与草甘膦本身是否致癌并无直接关联,且判决书中未涉及转基因相关内容,草甘膦和转基因也没有必然联系,草甘膦的广泛使用比抗虫转基因作物早了20多年。
对此,有诸多令人啼笑皆非之处:
其一,红肉和草甘膦同属2A类致癌物质,可是红肉并未标注致癌;其二,酒精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列为一级致癌物,市场上的酒精制品却未标识“致癌”;其三,所有除草剂都有毒性,草甘膦毒性最小,若因其“可能致癌”需标注,那其他几千种除草剂岂不是都要标注;其四,一些不具备专业科学知识的陪审团成员,仅凭一个民间的咨询机构而非科研机构的意见,就判定草甘膦可能致癌,这显然缺乏科学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范围内,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世界各地监管机构,以及超800项科学研究,均证明草甘膦不会致癌。
(未完待续。写于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