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朱熹
这可是华夏文化的经典传承啊,而且每一个不同的注疏版本,都是注疏者思想的一种传承。
就拿论语一书来说,影响力最大的是南宋时期朱熹版本的《论语集注》。
这本书注疏完成后,迅速在南宋文人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朱熹注疏版本的《论语集注》影响力很快就超出了文人圈子。
甚至在南宋后来的科举考试中,那些考生都必须熟读朱熹版本的《论语集注》,并以这个版本的注解为标准。
这也使得朱熹的思想大行其道,程朱理学中的朱就是指的朱熹。
程朱理学影响了后世近千年时间。”
“天呐,当一个人的思想传播出去甚至影响到一大群人的时候,那不就是成圣了吗?
这个朱熹也太厉害了吧。”克里斯蒂亚娜惊叹着,显然她也明白朱熹的厉害之处。
王修缘摇了摇头:“你说的确实是这样,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朱熹还真就被捧成了圣人一般的地位。
他主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受到了封建君主、当权者统治阶层的欢迎、男人的欢迎。
主张的就是臣子和百姓对皇帝统治的绝对服从、绝对忠诚,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孝顺,女人对男人的绝对服从、绝对忠诚。
他提出的思想大多都是符合皇权和统治阶层利益的,所以南宋、元朝、明朝、清朝的皇帝都大力推行这种思想的传播,因为这种思想非常有利于他们的统治。
所以一度被冠以圣人之名,不过这也给后来华夏百年屈辱埋下了一些祸患。
与此不同的是,孔子的《论语》中有一句【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难,罪在朕躬】。
意思就是皇帝德行不够的话是不配统御天下万民的,如果全天下的老百姓过得不好造反了,那就是皇帝做的不好,皇帝有罪。
其核心思想就是皇帝有让全天下老百姓过得上好日子的责任,不然的话,造你的反也是你活该。
而孟子在《孟子》一书中明确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要传达的思想和意思非常明确,你能让老百姓过得好过得开心,老百姓就让统治者过得开心舒服。
但是谁要是让老百姓过得不好,老百姓一样有能力让统治者过得不好。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思想出处也正是这里。
孟子也在《孟子》一书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概念。
这句话其实绝大多数皇帝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也是有利于国家长久发展的思想。
但是却没有任何皇帝能做到过,在近现代社会也只有一个人真正践行过这个思想。
而孟子的主张是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国家,最后才是当权者,这是和统治阶层利益相悖的地方。
他们只会拿这句话挂在嘴边说说而已。”
“一度被冠以圣人之名,也就是说这个圣人之名名不符实最后被剥夺了吗?
这里面肯定有很多很炸裂的事情发生吧。”
克里斯蒂亚娜的头脑很清醒,她并没有像普通女人一样只是一味的听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在不断思考,所以总能敏锐的抓住问题点。
王修缘笑着点头继续道:“这个肯定是啊,被冠以圣人之名是他一生的巅峰时刻,但是他被人指控做了很多与他主张的思想完全相悖的事情。
朱熹主张的思想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另外要求女人三从四德做贞洁烈妇。
根据叶绍翁编撰的《四朝闻见录》中《庆元党》原文记载了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的事情。
南宋庆历朝堂发生了严重的党争,这是个历史大事件,政治的斗争是残酷的。
庆历二年沈继祖向朝廷递交了谏官胡纮写的《劾朱熹省札》,弹劾的奏折中一共记载了朱熹的十大罪状。
其中两条当时直接将朱熹彻底钉死,那就是【又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冢妇不夫而自孕】
传言朱熹把两个俏尼姑纳为妾室,每次调动都会带在身边。
此外自己的大儿子已经死了多年,但是大儿媳却怀孕了。
他自己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结果自己玩的比谁都花,连自己守寡的大儿媳都被他弄怀孕了。
这就足够朱熹身败名裂了。
而朱熹最后给皇帝的奏折上是这样回应的【谅皆考覆以非诬,政使窜投而奚憾】
这个非诬二字在当时被一些人主观的认为是朱熹变相承认了罪名。
其实我们看这句话的意思,里面也有调侃别人诬陷他的意思。
这件事也导致朱熹的无数门徒被贬官流放。
此外还有朱熹不孝顺父母、拷打歌伎、要求弟媳守寡侵吞家产等等黑料一大堆。”
见王修缘说出如此多的惊天大瓜,克里斯蒂亚娜顿时来了兴趣,事实证明只要是女人就很八卦。
她好奇的向王修缘追问道:“那这些事情是不是真的呢?有证据实锤吗?”
“当然没有,这都是诬陷罢了。”王修缘不屑地说道:“首先是朱熹纳尼姑为妾的事情。
既然说朱熹调动之时都有带上尼姑,这种事找人一问不就清楚了吗?
实际上朱熹在福建漳州做知府的时候整顿佛教寺庙的不良风气,勒令尼姑还俗。
这都是既得利益者遭受损失之后给朱熹造的黄谣。
至于大儿媳怀孕就更扯了,朱熹出生在福建,但是祖籍是江西,回乡祭祖之后,他大儿子一家就被留在江西婺源祖地定居延祀香火。
就算被罢官时期,朱熹也是在福建生活的,都不在一起生活怎么搞大肚子的?
其余的罪证就没一个是真实的,都是被人精心设计过的罪名,目的就是为了毁掉朱熹一代儒学宗师的形象。
所以朱熹在宋理宗皇帝继位后被平反了,只不过当时这件事情闹得太大,所以一直有野史胡乱传。
刚才提到的《四朝闻见录》就是一部野史,野史不保真,但是它上面的记载一定够野。
此外就是朱熹主张的思想被历代皇帝截取有利于他们统治的思想了,传着传着就有些变味了。
但是他的思想在那个时代一定是没有问题的,不然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只是有些人断章取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