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马月猴年
第八九五章 反客为主(十)
小
大
杨彪虽然不太清楚蔡邕邀请,或者是斐潜邀请他在学宮给诸位求学的学子讲一讲“君子”之道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是他思来想去,这种事情对他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才是,因此自然的欣然应允。
有什么比在这些士族子弟面前讲课,阐述自己对于经学上面的理解,更加可以轻易的获取在学术界上的声望的?
杨彪甚至有些认为会不会是斐潜自己已经觉得不可能和自己对抗,因此在做出这样迎合自己的行为?
“君子”或者称之为“士”,是杨彪自己,甚至是绝大多数的世家子弟给与自己的一个标签和准则。
在春秋战国之后,特别是在前秦一统六国的过程当中,古老的血统贵族理论基本上已经没落,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嚎叫之下,新的一波登上宝座的人身上不再只是拼血脉,还加上了更多的东西……
所谓的世家大族,是集世代冠冕、乡里豪右、家传经学于一身,不仅在仕途上有广泛的门生故吏权力网络,而且在地方亦是上拥有大庄园坞堡等等,在乡野之间一呼百应,在朝堂之上亦是领袖,相互姻亲的家族亦多是同俦之属,编演起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络。
在顶级的世家大族之下,便是豪族,再次便是累世为官的家族,这些家族在汉代长达三四百年的时间之内慢慢的发展,已经完全把控住了整个华夏。
在历史当中,曹操汴水之败后,转眼就到了扬州又招募了近万部队,若不是一夜之间营啸,说不定还会重返酸枣;而那个走到算哪的刘备,几次从其他的大佬手中溜走的时候也就是几千兵力,转转眼忽然又增长到了上万,这些兵力的钱粮兵械兵饷从何而来?
绝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士族和豪右们的主动支持与被动支持。
大汉,甚至是三国,成也士族,败也士族。
若不是士族,也不会有三国,若不是士族,三国也不会被魏国统一,最终归于晋。
斐潜看着站在台上风度翩翩的正在长篇大论的杨彪,忽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此时的杨彪就像是当初在雒阳时期的袁绍,礼贤下士,谦卑恭顺……
是差不多吧?
甚至在某些程度来说,比袁绍还要更强一些。
然而几乎是单枪匹马闯冀州,并没有像袁术一样获得大部分袁家底蕴支持的袁绍,如今短短时间之内,已经几乎是拿下了整个河北,正在和公孙瓒争夺辽东,试想一下,这些兵力难道都是袁绍一个个亲自招募来的?
还是袁绍在冀州预先准备好的?
自然都不是。
那么袁绍能够凭借的是什么迅速崛起?
仅仅是四世三公的“袁”字和在反董联盟上汇聚的名望而已。
那么杨氏为何也有这么大的名望呢?
因为杨氏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当代的士族或多或少有一些恩情。党锢之祸让士族们收到了空前的压迫,虽然他们在乡里有庞大的庄园财产,享有崇高的声誉,在朝堂上也有相当的地位,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面对宦官和外戚,士人们表现得如同砧板上的鱼肉,任人欺侮,而作为保持在权利中心的袁氏和杨氏,在这个时期明里暗里做过不少挽救同僚的事情,自然如今就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所以说,士族有士族的利益代表的,而这个利益代表不仅仅是一个家族,而是一整个系列区域的士族体系。
如今河北士族毫无疑问支持的是袁绍,豫州的汝南颍川这一块似乎不太确定,但是在历史上最终倒在了曹操的怀抱当中,至于兖州士族和徐州士族基本上和荆襄士族一样,在战争当中分裂逃亡了,归属到别人的行列当中,并没有成功上位者。
扬州还有江南那一带的士族,与其说是支持孙家,还不如是支持自己……
而杨彪所代表的,按照斐潜的理解,应当就是在河东、弘农,包括和河南尹这一块的士族了。
当然在历史上,这一块的士族最终也是算在了曹操的头上,或许那个时候不是杨彪不想继续当这个代表,而是在那种情况下已经争不过了曹操……
斐潜看着正在滔滔不绝的杨彪,正好也和杨彪投来的眼神碰到了一起。
只听到杨彪声音朗朗,在大殿当中回响:
“……夫君子之道,不可不弘毅,不可不慎独,不可不羞恶,不可不谦俭,不可不恻隐,方可学以致用……非弘毅不得其正,非慎独不得其义,非羞恶不得其智,非谦俭不得其德,非恻隐不得其仁……故而非学不得广才,非志不得成学,淫慢不得励精,险躁不得冶性……诸位风华正好,亦当精学猛进,方不负岁月,有朝一日亦可荣登朝堂,一展胸中锦绣……”
嗯。
斐潜微微笑笑,反正这种大题目,基本上来说只要杨彪脑子不抽抽,也不会讲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语出来,而是会像是官场上的套话一样,讲一些忠君忠国,并且带有激励形式的、积极正面的话语……
差不多就是这样也就够了。
洋洋洒洒一番话下来,杨彪终于是停了嘴。这段时间一直以来都挺郁闷,如今这么多人在下面恭谨聆听,也算是让杨彪过了一把瘾。
蔡邕先是点头向杨彪表示感谢,然后又让在场下负责记录的注者将记录稿呈上来给杨彪过目,最后说道:“杨公此论,诚为君子之言,尽解五常之道也……当录于笔端,为学宮之求学之首章也……”
虽然蔡邕也不是很清楚斐潜为什么强调要这样做,但是既然斐潜要求了,也就同意了,关键是蔡邕觉得这样做并没有什么诡异的或是不对的地方,给学生讲讲君子之道,然后要求学子们用心揣摩学习,难道不是在大方向上最正确不过的事情么?
因此杨彪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一目十行扫了一下注者所记录的文字,没有什么出入,便谦逊的说道:“蔡公抬爱……杨某不过一家之论,何德何能立言成书也,当为大方之家所笑……”
当然这话谁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根本不需要蔡邕回应什么,在旁边的一波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可以插得上嘴的话题,自然是立刻上前,用各种言语便将杨彪之前的那段话,亲亲抱抱举高高……
蔡邕斜斜的瞄了一眼在场边的斐潜,意思是这样有用?
斐潜微笑着点点头。
正在淹没在各种阿谀奉承言辞当中的杨彪,扫了一眼斐潜,不知道为何,忽然觉得事情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不过没容得他细想,下一波喷涌而来的赞誉之词又是铺天盖地而来,将杨彪这一点点的小念头给淹没了……
有什么比在这些士族子弟面前讲课,阐述自己对于经学上面的理解,更加可以轻易的获取在学术界上的声望的?
杨彪甚至有些认为会不会是斐潜自己已经觉得不可能和自己对抗,因此在做出这样迎合自己的行为?
“君子”或者称之为“士”,是杨彪自己,甚至是绝大多数的世家子弟给与自己的一个标签和准则。
在春秋战国之后,特别是在前秦一统六国的过程当中,古老的血统贵族理论基本上已经没落,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嚎叫之下,新的一波登上宝座的人身上不再只是拼血脉,还加上了更多的东西……
所谓的世家大族,是集世代冠冕、乡里豪右、家传经学于一身,不仅在仕途上有广泛的门生故吏权力网络,而且在地方亦是上拥有大庄园坞堡等等,在乡野之间一呼百应,在朝堂之上亦是领袖,相互姻亲的家族亦多是同俦之属,编演起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络。
在顶级的世家大族之下,便是豪族,再次便是累世为官的家族,这些家族在汉代长达三四百年的时间之内慢慢的发展,已经完全把控住了整个华夏。
在历史当中,曹操汴水之败后,转眼就到了扬州又招募了近万部队,若不是一夜之间营啸,说不定还会重返酸枣;而那个走到算哪的刘备,几次从其他的大佬手中溜走的时候也就是几千兵力,转转眼忽然又增长到了上万,这些兵力的钱粮兵械兵饷从何而来?
绝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士族和豪右们的主动支持与被动支持。
大汉,甚至是三国,成也士族,败也士族。
若不是士族,也不会有三国,若不是士族,三国也不会被魏国统一,最终归于晋。
斐潜看着站在台上风度翩翩的正在长篇大论的杨彪,忽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此时的杨彪就像是当初在雒阳时期的袁绍,礼贤下士,谦卑恭顺……
是差不多吧?
甚至在某些程度来说,比袁绍还要更强一些。
然而几乎是单枪匹马闯冀州,并没有像袁术一样获得大部分袁家底蕴支持的袁绍,如今短短时间之内,已经几乎是拿下了整个河北,正在和公孙瓒争夺辽东,试想一下,这些兵力难道都是袁绍一个个亲自招募来的?
还是袁绍在冀州预先准备好的?
自然都不是。
那么袁绍能够凭借的是什么迅速崛起?
仅仅是四世三公的“袁”字和在反董联盟上汇聚的名望而已。
那么杨氏为何也有这么大的名望呢?
因为杨氏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当代的士族或多或少有一些恩情。党锢之祸让士族们收到了空前的压迫,虽然他们在乡里有庞大的庄园财产,享有崇高的声誉,在朝堂上也有相当的地位,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面对宦官和外戚,士人们表现得如同砧板上的鱼肉,任人欺侮,而作为保持在权利中心的袁氏和杨氏,在这个时期明里暗里做过不少挽救同僚的事情,自然如今就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所以说,士族有士族的利益代表的,而这个利益代表不仅仅是一个家族,而是一整个系列区域的士族体系。
如今河北士族毫无疑问支持的是袁绍,豫州的汝南颍川这一块似乎不太确定,但是在历史上最终倒在了曹操的怀抱当中,至于兖州士族和徐州士族基本上和荆襄士族一样,在战争当中分裂逃亡了,归属到别人的行列当中,并没有成功上位者。
扬州还有江南那一带的士族,与其说是支持孙家,还不如是支持自己……
而杨彪所代表的,按照斐潜的理解,应当就是在河东、弘农,包括和河南尹这一块的士族了。
当然在历史上,这一块的士族最终也是算在了曹操的头上,或许那个时候不是杨彪不想继续当这个代表,而是在那种情况下已经争不过了曹操……
斐潜看着正在滔滔不绝的杨彪,正好也和杨彪投来的眼神碰到了一起。
只听到杨彪声音朗朗,在大殿当中回响:
“……夫君子之道,不可不弘毅,不可不慎独,不可不羞恶,不可不谦俭,不可不恻隐,方可学以致用……非弘毅不得其正,非慎独不得其义,非羞恶不得其智,非谦俭不得其德,非恻隐不得其仁……故而非学不得广才,非志不得成学,淫慢不得励精,险躁不得冶性……诸位风华正好,亦当精学猛进,方不负岁月,有朝一日亦可荣登朝堂,一展胸中锦绣……”
嗯。
斐潜微微笑笑,反正这种大题目,基本上来说只要杨彪脑子不抽抽,也不会讲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语出来,而是会像是官场上的套话一样,讲一些忠君忠国,并且带有激励形式的、积极正面的话语……
差不多就是这样也就够了。
洋洋洒洒一番话下来,杨彪终于是停了嘴。这段时间一直以来都挺郁闷,如今这么多人在下面恭谨聆听,也算是让杨彪过了一把瘾。
蔡邕先是点头向杨彪表示感谢,然后又让在场下负责记录的注者将记录稿呈上来给杨彪过目,最后说道:“杨公此论,诚为君子之言,尽解五常之道也……当录于笔端,为学宮之求学之首章也……”
虽然蔡邕也不是很清楚斐潜为什么强调要这样做,但是既然斐潜要求了,也就同意了,关键是蔡邕觉得这样做并没有什么诡异的或是不对的地方,给学生讲讲君子之道,然后要求学子们用心揣摩学习,难道不是在大方向上最正确不过的事情么?
因此杨彪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一目十行扫了一下注者所记录的文字,没有什么出入,便谦逊的说道:“蔡公抬爱……杨某不过一家之论,何德何能立言成书也,当为大方之家所笑……”
当然这话谁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根本不需要蔡邕回应什么,在旁边的一波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可以插得上嘴的话题,自然是立刻上前,用各种言语便将杨彪之前的那段话,亲亲抱抱举高高……
蔡邕斜斜的瞄了一眼在场边的斐潜,意思是这样有用?
斐潜微笑着点点头。
正在淹没在各种阿谀奉承言辞当中的杨彪,扫了一眼斐潜,不知道为何,忽然觉得事情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不过没容得他细想,下一波喷涌而来的赞誉之词又是铺天盖地而来,将杨彪这一点点的小念头给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