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244章 黄金的呼唤(1)

第244章 黄金的呼唤(1)

向太后的生辰过后没两天,赵煦就多了一个弟弟。

是的,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在驾崩半年后,又多了一个皇子。

当这个弟弟被人抱着,送到赵煦面前时。

赵煦看着在襁褓里,皱巴巴的小家伙,就笑了起来:“皇弟真可爱……”

然后就掉下了眼泪:“父皇若在,不知该有多高兴……”

左右都低下头去。

赵煦则已经再次笑起来,下令:“命太医局遣太医,日夜不休,顾看皇弟……”

“是……”冯景领命。

于是,赵煦就命人将刚刚出生的十四弟,小心的送回其生母林氏处照看。

而他这个哥哥的爱,也就到此为止了。

以后再见,就是赐名、授官的时候了。

赵煦回到福宁殿,继续开始他的看书之旅。

《礼记》难不住他,但李觏的文章,却得用心思。

人设这个东西,是需要维护的。

而且不能崩塌,崩塌了就会被人看出虚实。

而帝王大忌,就是被人知道自己的虚实。

所以,赵煦最近一直用心功课,只在闲暇之时,不时召见派去沈括身边的内臣,询问专一制造军器局内的进展。

而那些内臣中,一个叫童贯的家伙,因此进入赵煦视野。

赵煦召见了两次,听了童贯的报告后,就知道这个内臣贯会察言观色,而且心思细致,真不愧是后来的童太尉。

于是,就将他提拔成了权提举火器司使,让他协助沈括,主持火器司的试备诸事。

对有能力的人,赵煦从不在乎他们的私德。

时间,就这样飞速而逝,八月转瞬而过,九月眨眼就到了。

赵煦按班就部的,扮演着他的角色。

而朝堂上的群臣,则已经在开始给英文烈武圣孝皇帝的葬礼,做最后的安排了。

九月壬辰(初一),西京左藏库使、高州刺史窦仕宣,内侍押班赵世长为大升轝编栏仪仗,入内副都知石得一为都大巡检,秀州刺史向宗良、左藏库副使石璘为大升轝巡检。

九月癸巳(初二),正式颁布大行皇帝庙号谥号于天下军州。

礼部言;大行皇帝虞主回京,至琼林苑权奉安,依故事乞皇太后行奉迎之礼。

恭依之。

九月甲午(初三),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荣州观察使苗授为山陵都护,步军都虞候、雄州团练使、新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使刘昌祚为灵驾一行总管。

这些人事任命下达后,加上英文烈武圣孝皇帝驾崩之初,就已经任命的山陵使蔡确、礼仪使韩忠彦、仪仗使王存(原黄履,黄履罢,改王存)、卤薄使许将、桥道顿递使蔡京。

所有治丧、驾送大臣全部就位。

于是,两宫下诏:本月已亥(初八),群臣集于福宁殿,听孝子嗣皇帝煦恭宣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哀册。

礼部和翰林学士院,联合撰写的哀册,随之呈递到了赵煦手中。

……

赵煦看着御案上的哀册。

其以阶玉制成,每册条以六十,一共五十条书其文字。

玉册使金镀银,含棱遍地合罗花,用盘龙装;以红锦托里,穿联册用的是银绦,另以两头银丝结花二朵在玉册两头,衬册用条锦垫。

赵煦伸手抚摸片刻,然后闭上眼睛问着身边的石得一:“有司选定了灵驾发引之日了吗?”

石得一恭身拜道:“奏知大家:已定吉日:十月丁卯日(初六),灵驾自景灵宫发引……”

“诸妃嫔、大臣共送永裕陵……”

“山陵如何了?”赵煦问道。

“右相亲督,据说甚为壮观,风水秀丽……”石得一答道。

赵煦点点头,吁出一口气。

他知道的,属于他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他的父皇,在下葬之后,虞主回京,就彻底成为了神灵、先帝。

再过两个月,连元丰的年号也会被改成已经选好的元祐。

……

宋用臣策马,在数十骑随从的簇拥下,衣衫不整的从山林中出来。

虽然狼狈不已,虽然疲惫不堪,但他的脸上,满是兴奋之色!

按照旨意所说,他已经在这莱州、登州的山川之中,勘察了一遍。

果然如大家所说的那样,莱州、登州的金矿,不止玲珑山一地。

而是广泛存在于莱州、登州的山川、河流、溪谷之内。

不止如此,他还在过去一个月的勘探中,发现了石炭、铁矿、铅矿等富矿资源。

而这些矿脉,好多都是在大家点名的方向甚至直接就是在大家点名的地方找到的。

宋用臣只是想着过去十几天的勘探经历,整个人依旧处于恍惚之中。

大家安坐于深宫之中,竟能知登、莱的矿脉所在!

难道……

大家晚上做梦的时候,有神明指点?

在宋用臣的理解之中,只能有这么一个解释了。

神人天授,所以才能有这天授之才智、见识。

才有可能知晓,这登州、莱州之间的矿脉所在。

宋用臣知道,他必须将这些事情烂在心中,除非大家让他说。

……

元丰八年九月丙申(初五)。

赵煦从经筵下来,冯景就已经将一封腊封的密报,送到了他手中。

赵煦拿到手里一看就知道是宋用臣的手笔了。

他将信拆开,便露出了笑容。

“善!”他赞了一句:“总算是找到了饵料!”

登州、莱州,有宋以来就是人尽皆知的黄金之地。

真庙景德年间,大将潘美就主持开发了莱州的玲珑山金矿,此金矿迄今依然是大宋主要的官营金矿矿坑。

仁庙景佑年间‘登、莱金矿大发,四方游民十余万,废农桑而掘地采之,二十余两为块者,取之不尽,县官榷买,岁得数千两’——这波淘金热,开采的黄金至少十余万两,但落到朝廷手里的,就只有两万两,其他的,都流入了民间。

所以,在大宋,登州、莱州有黄金是人尽皆知的。

但,为何没有人去开采呢?

因为,真庙景德年间发现的玲珑山金矿,随着历代的开采,已经渐渐枯竭。

如今每年只能出黄金数百两了。

而仁庙景佑年间,发现的那个超级天然黄金富矿,则被圣旨下令封锁,禁止开采!

为什么?

因为仁庙觉得,这座金矿,应该作为京东路的储备。

只有发生天灾的时候,才允许百姓进去开采。

这叫以矿赈灾!

效果确实很好——因为能去淘金的肯定是青壮,能率人淘金的肯定是乡中有威望和号召力的‘有活力人士’。

这些人扎进了金矿,陈胜吴广也就消弭于无形。

大灾一过,就算是真的陈胜吴广,也只能乖乖当赵宋的顺民。

正是因此,莱州那座富金矿,才能保存至今。

赵煦当然不能破坏这个祖制。

好在,登莱的金矿不止一座!

而且,到现在为止,最大的那个金矿,还静静地躺在莱州的掖县(招远)的群山之中,无人知晓。

赵煦派宋用臣去,就是为了找到它。

除了金矿,当地的铁矿和铅矿也是重要资源。

这一次,全部找到了!

如今的金价,大抵和银价是一比十或者十二的样子。

若是大规模开采,哪怕是现在的技术,最初几年,也是至少一万两以上的黄金收入。

价值数十万贯!

但赵煦不想让官府主导而是想让民间去开采。

可他也不好明发诏书的方式通知天下人。

所以……

赵煦将手中的信收起来,对冯景吩咐:“将石得一叫来……我有事吩咐!”

……

元丰八年九月丁酉(初六)。

一个平平无奇的早上,王大枪和往常一样,踉踉跄跄的走出了武学旁的小巷,扶着墙壁,揉了揉不堪重负的老腰,嘴里骂骂咧咧:“半掩门里的娘们,果然招惹不起!”

“不仅仅要钱,还要俺的命,俺以后还是少来吧……”

他摸了摸已经没有几个铜钱的钱袋。

就算想来,也来不起了。

半掩门里的娘们,虽然比瓦子勾栏里的便宜大半。

但和其快活一晚,也要三五百文!

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属于高消费了。

王大枪将自己兜里的铜钱,都掏出来数了数。

就剩下几十文了,得找个活计才行。

他想了想,就看向汴河方向。

去汴河的堆垛场里抗包,是他这样的小人物在汴京城生存下去的根本。

<div class="contentadv"> 一天工钱一百文到一百五十文,但东家不管吃住,还得交一笔钱给介绍、担保的牙人。

算下来的话,每天工钱到手其实也就八十文。

干几个月,扣掉吃食开销,最多也就能攒下五六贯。

还不够在瓦子里快活半个月。

想到这里,王大枪就啐了一口唾沫,打算回家去找阿母或者大兄看看能不能搞点钱花花。

他可听说了,近来,他阿母和大兄的浑家,带着几个孩子一起给官家织麻袋,赚了许多钱。

大兄又跟着苗太尉,去了一趟河北救灾。

听人说,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险情,所以太尉直接赏给了五十贯的赏钱!

这样想着,王大枪就向着他家所在外城方向走去。

走到南熏门的时候,刚好遇到了南熏门下的肉贩们,驱赶着数千头猪入城。

几千头猪,同时从南熏门下的‘猪廊’里被人驱赶着入城。

猪群哼哧哼哧着,浑身脏兮兮,甚至带着很多粪便。

但汴京城里的大小屠夫们,却一点不嫌弃,反而一个个在南熏门两侧的栅栏里,拿着眼睛,像打量着美人一样,打量着被驱赶入城的猪。

他们在挑选着最大最肥出肉率最高的猪。

这是一门技术!

没有十几年历练,根本学不来。

王大枪被猪群拦住了出城的路,没办法只能骂骂咧咧一声,被迫留在栅栏内,等猪群被驱赶着进入南熏门内的猪圈中。

这个时候,几个孩子,捧着一大撂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小报,也到了栅栏里。

“卖报……卖报……今日份最新的汴京新报……”

王大枪看向那些穿的破破烂烂的孩子,也看到了那些孩子的腰上挂着的钱袋子。

里面的铜钱叮当叮当的响着。

他咽了咽口水,心中的邪念,开始蔓延,但很快他就打了机灵,低下头去,不敢再看那些孩子。

因为这些孩子,虽然大都是孤儿。

家里也没有什么大人了。

但他们又随身挂着钱袋子,铜钱叮叮当当让人心动。

所以,汴京城里的‘豪侠’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些最容易劫富济贫的对象。

然而……

所有敢对这些孩子下手的人,下场都极为凄惨!

就在几天前,汴京外城的通化坊里,曾经名头最响的好汉张大拳头,被开封府抓了。

听说,开封府的官人,几乎没有审讯,就直接将其以‘强盗、伤人’的罪名,刺配熙河路。

刺配的犯人,可是要做最苦最累的活。

任是好汉,假若没有靠山照顾,也撑不了三五年。

而张大拳头不是第一个被开封府重拳出击的人。

这些日子,汴京城起码有十几个类似的倒霉蛋,被刺配熙河或者岭南了,甚至还有一个好汉,直接刺配了沙门岛。

那可是号称人间地狱,地上阎罗殿的地方。

去了的人,几乎就没有回来的!

而这些好汉,都有一个相同的死因——抢过这些沿街卖报的孩子!

被刺配沙门岛的那个,据说是因为重伤了一个卖报的孩子。

而如今开封府的明府蔡学士,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最恨这种欺压孤儿,伤害良善幼童的人。

传说,这位明府亲自给开封府的推官、左右都巡检都下过死命令,要求只要有卖报的孩子报官,就要立刻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于是,汴京城内外的好汉,现在看到这些沿街叫卖小报的孩子,哪怕明知道他们的兜里有钱,也不敢动手。

在十几个人头的教训面前,汴京城内外,再无人敢动这些行走的钱包。

王大枪自然也不敢!

“登州掖县发现新的大金矿喽!”

一个报童的叫卖声,吸引了王大枪的注意力。

登州、金矿?

他咽了咽口水,想起了故老相传的登州采金。

那都不是采金,是捡金子!

据说现在汴京城的奢遮人家之一的张三果子行的起家人,就是庆历年间在登州捡了三十几两重的狗头金发的家。

王大枪想到这里,顿时上前,对那个孩子道:“给俺来一份,多少钱?”

“五钱!”那孩子裂开嘴,笑起来。

王大枪正要骂骂咧咧,他眼角余光,看到了不远处站在望火楼上的开封府的铺兵。

于是他立刻笑了一声从兜里数出五个元丰通宝,递了过去,豪迈无比的说道:“给洒家来一份!”

那孩子接过铜钱,仔细数了一下,然后就从手里,将一份还带着油墨味道的《汴京新报》递到了王大枪手中。

王大枪接过小报,放在眼前看了起来。

他自然是识字的——他爹是上四军的天武军的禁军。

上四军的禁军是大宋待遇最好的。

而且,他家也就两兄弟,自然舍得出钱送他们去读书。

毕竟,自真庙之后,国朝人尽皆知——读书人最高!

汴京的百姓,只要有可能,都会供养孩子读书。

奈何,他们兄弟不是读书的材料。

特别是王大枪,只读了几年私塾,就再也读不进去,私塾先生更是骂他榆木脑袋,说什么都不肯再教了。

话虽如此,王大枪却因此识字了。

至少看懂这汴京新报的内容没有问题——这也是这份汴京新报能够迅速席卷汴京的原因——只要有基本识字能力的人,都能够看懂!

这可就太受汴京人的欢迎了!

将手上的小报看完,王大枪咽了咽口水。

小报上的内容,叫他心潮澎湃。

特别是那个叫胡飞盘的所谓评论员的话,让他心神摇动:老胡听说,当年仁庙景佑、庆历时,登州金矿大发,十两、二十两的金子随便捡……现在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要发财喽!

将小报紧紧在纂在手中,王大枪深吸了一口气。

他知道的,他终于等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时机!

“俺就知道,俺这样的好汉,岂能没有用武之地!?”

现在,对王大枪来说,唯一的问题是盘缠去哪里搞?

……

王大枪的家,在南熏门外的一处河湾。

这里过去是禁军营地。

后来驻泊在这里的禁军,被调去了沿边,再也没有回来过,这里也就空了下来。

既然是无主之地,那么,旁边的天武军官兵,自然不会客气,立刻就将之变成了自己家。

官家们素来仁圣,自然不会和自己忠心耿耿的禁军将士计较。

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民居了。

王大枪的父亲生前很给力,所以除了房子,还给家人争取到了院子后的两块一亩大小的菜圃。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两块菜圃!

每块菜圃,每年种的菜,卖给菜贩子少说也是十来贯!

所以,这两块菜圃就是王家立命根生的本钱。

谁要动它们,王家就和谁拼命!

王大枪推开家门,老母亲看到他,嫌弃的别过脸去,大嫂则立刻回到了家里。

王大枪悻悻的摸了摸头,他知道,嫂子嫌弃他,母亲也对他失望了。

只有大兄依旧将他当弟弟看,时不时接济一点。

“娘!大兄可在家?”王大枪问道。

他母亲没好气的问道:“你回来作甚?又找你大哥要钱?”

“老婆子告诉你,想都不想!”

“伱大哥的钱,要留着给家里的三郎和四郎读书的……还要给大姐、二姐准备嫁妆!不是让你拿去汴京城里挥霍的……”

在大宋,女子出嫁到夫家后,地位高低常常是和嫁妆挂钩的。

所以,生了儿子就笑得合不拢嘴,生个女儿便垂头丧气。

王大枪道:“娘,瞧你说的……”

“俺怎么可能回来就是要钱的?”

“只是听说大兄立了功劳,所以来庆贺……”

听王大枪提起这个事情,他娘才终于有了些好脸色:“可不是!指挥官都说,俺儿将来能当官!”

这个时候,屋里面走出一个铁塔般的壮汉,他手中拿着一柄大斧,那是他的兵刃,每天都要保养,这壮汉自然就是王大枪的长兄王大斧。

王大枪一看,立刻上前,笑了起来:“大兄……”

“嗯!”这壮汉嗯了一声,将手中大斧放下来,对王大枪道:“阿弟回来了?”

“阿兄……”王大枪攥着手里的小报,神神秘秘的凑上前去,道:“有个事情,俺要和你商量商量?”

“什么事?”王大斧问道。

王大枪将自己手里的小报递过去:“大兄请看……登州的金矿又大发了……”

“这是俺发财的时候了!”

“所以,俺想和大兄借点盘缠……”

“只求二十贯……”

“待俺发了财,一定十倍、百倍的报答大兄!”

今天欠一章先,算上上个月的三章,一共四章。

等七号以后,还完上个月月票欠债,就还这些。</div class="contenta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