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花非花月夜
第四十九章:朝贡
小
大
洛辰所制定的内外藩朝贡制度,是承袭了周王朝的一部分礼制,不过周王朝制度更加的严格,对诸藩的区别更加明显,汉王朝的则简便了许多。
如今四海之内的诸夏列国共有两个半,第一个就是诸夏的共主,天子所统御的中央王朝——大汉,另外一个就是极其偏远的岭南王国,尊奉天子的命令在岭南之地开拓。
最后半个就是昭公国,国家状态极其的奇怪,既是外藩,又很像是内藩,既是独立的,又是非独立的,很微妙。
五年一次的大朝贡,是整个大汉的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
尤其是汉廷彻底压服所有诸侯国之后,再也没有寻找理由不来参加朝贡的诸侯了。
天下之间的诸侯王国都派出了庞大的使团来到长安,来向血缘关系日渐疏远的皇室表达忠心。
一切的纷纷扰扰在昭公国的使团走进长安城后,全部消失了,然后一切的焦点就落到了昭公国身上。
昭公国的使团有极其明显的特殊色彩,无论是旌旗,还是马车的纹路,还是使团穿的衣物,处处都是凤凰腾飞的画面,这是传承自上古邦周的图腾。
使团的规模达到了上千人,其中五百名全副武装的骑士,胯下是洛氏花费重金购来的高头大马,冲击力极强,马身上挂着大弓弩,旁边则是利刃,每个人块头都比较庞大,屈臂之间甚至能够看到高高隆起的肌肉线条,一眼望去就知道这是真正的精锐。
如今这个世道,随着甲胄越来越强,久经训练的士卒和农兵的战力差距太大,当年那种全民为兵的时代渐渐过去了,大汉常备的最精锐的禁军加上宫廷卫戎部队也不超过三万人。
洛氏这五百精锐,若是穿上甲胄,到了战场之上,既能扩编成万人军团出征,又能作为一击定胜负的杀手锏,是洛氏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要不是那些敢战士都没穿甲胄,刘恒还真的得找理由不让他们进长安城了。
见到刘恒果然急不可耐的想要见识见识,洛班当即从长袖之中摸出一个圆筒,然后从中缓缓取出纸来。
刘恒和洛景睁大了双眼望着一个白色的圆筒状的东西被洛班取出,然后平摊开,光滑无比,甚至还反射着光。
刘恒没认出来这是什么,不禁有些疑惑,洛景望着雪白的纸,有些不确定又带着难以置信的问道:“大兄,这难道是…家族一直都在研究的纸吗?
数年前不是说还没有头绪吗?”
洛班捻须笑道:“正是纸,经过多年的研究,家族终于彻底的突破了往昔的掣肘。”
纸?
刘恒更疑惑了,纸这种东西他还是知道的,不过太废物了,用的人不多,面前这种雪白雪白的东西是纸?
刘恒忍不住伸手摸上去,虽然比不上丝绢,但是表面还是很光滑的,和他印象之中的纸完全不同,不禁问道:“这纸就是洛氏所献上的宝物?”
洛景低声道:“陛下,这纸可以用来写字,您可以用笔写来试试。”
刘恒闻言从桌案上拿起毛笔,径直往纸上写去,刚刚写下一个刘字,刘恒就彻底停下了手中笔,满脸都是狂喜,眼中则是无限的火热,目光灼灼的盯着面前的纸。
“真是宝物啊!
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大汉兴盛文华的利器吗?
这难道不是上天对朕这些年功绩的认可吗?”
刘恒感慨着,以他的才智当然明白这薄薄的一张纸代表了什么。
只要这种纸的价格不要太过昂贵而且产量能够跟得上,如今桌案上的这些竹简,恐怕不用多久就再也见不到了,所有人都会使用更加方便,更加轻盈的纸来书写。
刘恒望向洛班笑道:“真不愧是洛氏啊,这一定是朕此次大典所能够收到的最好的贡品了,仅仅送上这些,朕以为是不足以表明它的珍贵的。
阿景,若是你能够在这纸上写下一篇才华横溢的文赋,再在大典之上呈递上,白纸与文赋交相辉映,那定然是一副震撼众人的景象,朕很是期待啊。”
不得不说,刘恒是懂怎么最大化收益的。
洛班当然没意见,洛氏的目的是过来刷声望,刘恒的办法能更好的刷声望,那就按照刘恒的办法来。
洛景将洛班送出宫外,约定之后相见,洛景就返回了长乐宫,然后就见到刘恒还在翻来覆去的望着那一张写着刘字的白纸看,上前坐下笑道:“陛下若是喜欢,臣请大兄为宫中送一些来,这本就是贡品,缺了谁的也不会缺了您。”
刘恒摇摇头道:“朕自然是喜欢,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朕不能无故得到这些东西,尤其是阿景伱所在的洛氏。
朕是在想,等到纸在大典之上亮相,甚至于之后风行之时,朕应该首先用它来做些什么呢?”
原来是因为纸的作用太大,刘恒思维又转的太快,短时间之内就想到了很多的用处,从而陷入了迷茫之中。
洛景见状笑道:“臣不知道,但臣定然是要先将这些年写下的文赋全部抄录几份,然后散落在各个郡国之中,使天下人都能够读到大汉的盛况。”
刘恒笑道:“朕让宫中识字的宫人助你,这是彰显朝廷恩典的好事。”
随着大典之日的渐渐临近,长安城中的气氛也渐渐紧张起来,维持治安的各个衙门更加严格起来,宵禁政策也执行的更加严格。
接受刘恒召见的自然不仅仅是洛班一个人,其他比较重要的诸侯王同样向刘恒汇报封地的事务,尤其是靠近匈奴的燕王和代王等等北境诸王和郡守,更是要详细的汇报军事信息。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藩王就是岭南王,赵佗的年纪同样很大,自然不可能亲自来,和洛陵一样派出了自己的王太子赵楠。
刘恒在长乐宫接见赵楠,听取关于岭南的消息。
时大年,诸侯入京,公子班陛见长乐,以洛纸献于上,上疑,东阿曰:“持画之物,上且试之。”
上持笔试之,纤毫必见,且惊且喜,谓左右曰:“史载汉家以此盛也!”——《汉书·孝文本纪》
如今四海之内的诸夏列国共有两个半,第一个就是诸夏的共主,天子所统御的中央王朝——大汉,另外一个就是极其偏远的岭南王国,尊奉天子的命令在岭南之地开拓。
最后半个就是昭公国,国家状态极其的奇怪,既是外藩,又很像是内藩,既是独立的,又是非独立的,很微妙。
五年一次的大朝贡,是整个大汉的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
尤其是汉廷彻底压服所有诸侯国之后,再也没有寻找理由不来参加朝贡的诸侯了。
天下之间的诸侯王国都派出了庞大的使团来到长安,来向血缘关系日渐疏远的皇室表达忠心。
一切的纷纷扰扰在昭公国的使团走进长安城后,全部消失了,然后一切的焦点就落到了昭公国身上。
昭公国的使团有极其明显的特殊色彩,无论是旌旗,还是马车的纹路,还是使团穿的衣物,处处都是凤凰腾飞的画面,这是传承自上古邦周的图腾。
使团的规模达到了上千人,其中五百名全副武装的骑士,胯下是洛氏花费重金购来的高头大马,冲击力极强,马身上挂着大弓弩,旁边则是利刃,每个人块头都比较庞大,屈臂之间甚至能够看到高高隆起的肌肉线条,一眼望去就知道这是真正的精锐。
如今这个世道,随着甲胄越来越强,久经训练的士卒和农兵的战力差距太大,当年那种全民为兵的时代渐渐过去了,大汉常备的最精锐的禁军加上宫廷卫戎部队也不超过三万人。
洛氏这五百精锐,若是穿上甲胄,到了战场之上,既能扩编成万人军团出征,又能作为一击定胜负的杀手锏,是洛氏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要不是那些敢战士都没穿甲胄,刘恒还真的得找理由不让他们进长安城了。
见到刘恒果然急不可耐的想要见识见识,洛班当即从长袖之中摸出一个圆筒,然后从中缓缓取出纸来。
刘恒和洛景睁大了双眼望着一个白色的圆筒状的东西被洛班取出,然后平摊开,光滑无比,甚至还反射着光。
刘恒没认出来这是什么,不禁有些疑惑,洛景望着雪白的纸,有些不确定又带着难以置信的问道:“大兄,这难道是…家族一直都在研究的纸吗?
数年前不是说还没有头绪吗?”
洛班捻须笑道:“正是纸,经过多年的研究,家族终于彻底的突破了往昔的掣肘。”
纸?
刘恒更疑惑了,纸这种东西他还是知道的,不过太废物了,用的人不多,面前这种雪白雪白的东西是纸?
刘恒忍不住伸手摸上去,虽然比不上丝绢,但是表面还是很光滑的,和他印象之中的纸完全不同,不禁问道:“这纸就是洛氏所献上的宝物?”
洛景低声道:“陛下,这纸可以用来写字,您可以用笔写来试试。”
刘恒闻言从桌案上拿起毛笔,径直往纸上写去,刚刚写下一个刘字,刘恒就彻底停下了手中笔,满脸都是狂喜,眼中则是无限的火热,目光灼灼的盯着面前的纸。
“真是宝物啊!
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大汉兴盛文华的利器吗?
这难道不是上天对朕这些年功绩的认可吗?”
刘恒感慨着,以他的才智当然明白这薄薄的一张纸代表了什么。
只要这种纸的价格不要太过昂贵而且产量能够跟得上,如今桌案上的这些竹简,恐怕不用多久就再也见不到了,所有人都会使用更加方便,更加轻盈的纸来书写。
刘恒望向洛班笑道:“真不愧是洛氏啊,这一定是朕此次大典所能够收到的最好的贡品了,仅仅送上这些,朕以为是不足以表明它的珍贵的。
阿景,若是你能够在这纸上写下一篇才华横溢的文赋,再在大典之上呈递上,白纸与文赋交相辉映,那定然是一副震撼众人的景象,朕很是期待啊。”
不得不说,刘恒是懂怎么最大化收益的。
洛班当然没意见,洛氏的目的是过来刷声望,刘恒的办法能更好的刷声望,那就按照刘恒的办法来。
洛景将洛班送出宫外,约定之后相见,洛景就返回了长乐宫,然后就见到刘恒还在翻来覆去的望着那一张写着刘字的白纸看,上前坐下笑道:“陛下若是喜欢,臣请大兄为宫中送一些来,这本就是贡品,缺了谁的也不会缺了您。”
刘恒摇摇头道:“朕自然是喜欢,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朕不能无故得到这些东西,尤其是阿景伱所在的洛氏。
朕是在想,等到纸在大典之上亮相,甚至于之后风行之时,朕应该首先用它来做些什么呢?”
原来是因为纸的作用太大,刘恒思维又转的太快,短时间之内就想到了很多的用处,从而陷入了迷茫之中。
洛景见状笑道:“臣不知道,但臣定然是要先将这些年写下的文赋全部抄录几份,然后散落在各个郡国之中,使天下人都能够读到大汉的盛况。”
刘恒笑道:“朕让宫中识字的宫人助你,这是彰显朝廷恩典的好事。”
随着大典之日的渐渐临近,长安城中的气氛也渐渐紧张起来,维持治安的各个衙门更加严格起来,宵禁政策也执行的更加严格。
接受刘恒召见的自然不仅仅是洛班一个人,其他比较重要的诸侯王同样向刘恒汇报封地的事务,尤其是靠近匈奴的燕王和代王等等北境诸王和郡守,更是要详细的汇报军事信息。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藩王就是岭南王,赵佗的年纪同样很大,自然不可能亲自来,和洛陵一样派出了自己的王太子赵楠。
刘恒在长乐宫接见赵楠,听取关于岭南的消息。
时大年,诸侯入京,公子班陛见长乐,以洛纸献于上,上疑,东阿曰:“持画之物,上且试之。”
上持笔试之,纤毫必见,且惊且喜,谓左右曰:“史载汉家以此盛也!”——《汉书·孝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