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9章 培养
曾凡成为窑主后,并没有急着改良工艺,而是熟悉他们现有的全部流程,以他的学习效率,当然很快就对窑口的工艺了如指掌。
随后,挑选了一些十几岁的窑工,带着他们一起从选料开始做起,从头开始新工艺试验。
这个时候,景德镇的窑口还是以阶梯式的龙窑为主,通常都是依山坡而建,窑身呈倾斜状,火焰顺着窑内从下向上流动,空气流通顺畅,燃烧充分,窑内升温速度较快,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达到很高的烧制温度,可以同时烧制大批量瓷器,能极大提升烧制效率。
有优点就有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温度前高后低,需要不停投柴,对人力要求比较大,窑体大多都是砖土结构,维护不到位很容易烧塌。
在新工艺瓷器没有成功前,曾凡不打算改变现有的青白瓷烧制过程,毕竟涉及到上百人的工作,不能轻易砸人家饭碗,他随时可以拍屁股走人,这些人还要生存。
曾凡组织人在庄园内建造了一口结构简单的馒头窑,作为新工艺试验的窑口,这种窑几十年后会成为景德镇的主流,这个时期还是新生事物,但也不算新奇。
这种窑外形就像一个大馒头,加热和降温都比较慢,还原氛围不好控制,优点就是可以达到很高温度,这点正符合曾凡的要求,他要烧制精品瓷器,高温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窑口的大总管李德志,刚满四十岁,面相已经像个小老头了,他一家三代都在这个窑口工作,父亲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十五岁的小儿子李有信跟着曾凡做学徒,妻子是庄园厨房的总管,算是窑口的骨干员工了。
本来李德志是专管烧窑的工匠头,手下管着二十多号人,曾凡提拔他做窑口大总管,待遇薪资都有很大提升,李德志受宠若惊,工作起来当然格外认真。
他在庄园长大,在这里干了二十多年,伺候过三任东家,窑口各部分的人都认识,各项工作也都熟悉,很快就适应了新岗位,让窑口完成了顺利过渡,没有出乱子。
为了方便试验新工艺,曾凡就住在城外庄园,他住的当然是庄园内最好的房子,还有四个丫鬟专门伺候。
丫鬟也都是窑工家的孩子,她们嫁人前也要工作,不是厨房、就是浆洗,或者像男人一样到参与瓷器制造,那个工作更累。
比较而言,安排为他服务还是个轻松的活儿,都是窑口主管,或者老资格匠师的子女才有的待遇。
曾凡不习惯被伺候,也不能将人赶走,那容易打击几个主管的积极性,只让几个丫鬟负责他住的房间卫生,同时画了几幅图样,让她们每天练习临摹,也不能整天闲着。
他第一批实验的瓷器就是青花,这个时代已经有了青花瓷,不过质地比较粗糙,颜色也偏黑,远不及元青花的水准,就算这样的水平,在市场上也很抢手,轻易卖到青白瓷两倍的价格。
元青花除了胎质、釉料和工艺的进步外,最重要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颜料,这个时代还没有。
苏麻离青主要特点是含钴、低锰、高铁,还含硫和砷,国内的青花颜料主要是高锰高铝,后世虽然可以化学合成更均匀的颜料,但是耐久性不行,长时间光照很容易褪色。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还是配方和工艺精度的问题,这个时代没有后世各种精密仪器,曾凡自己一件件设计制造工具和量器,新型研磨工具,新型拉坯器具。
他带着李有信为首的几个少年,从选料开始,研磨、和泥、制取各种颜料、釉料,搭建新窑,从零开始做起,采用他的全新工艺制造新品种瓷器。
到了这个时代后,曾凡的生活变得更纯粹了,在庄园里他就是老大,每天可以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新的瓷器工艺,这里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
时间很快过去了三个多月,曾凡采用全新工艺的第一批青花瓷器终于烧了出来,尽管数量比龙窑少很多,成品率却比龙窑高了两成。
更主要的是新工艺实验成功,他也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制定了详细的工艺流程,以后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
这批青花瓷器质地洁白细腻,釉色清亮,比那些官窑的精品看上去都漂亮,拿到店铺里不到一天时间,就被客户抢购一空,单价比原先的青白瓷翻了五倍,管销售的主管刘大年笑的嘴都合不拢。
他们的窑口一下子在景德镇出名了,很多大客商主动登门,要求订购他们的青花瓷器,有的还愿意全款付定金,只要求可以优先提货。
曾凡在这里买窑做瓷器是为了找人,销售的范围越大,找到人的机会也大,现在获得认可,说明他的计划第一步成功了。
于是,逐步缩减青白瓷的产量,调集部分人手,新建馒头窑,增加青花瓷产量,器型也从开始的实用餐具为主,增加大件花瓶之类的产品,这个工艺难度高,但是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
生产进入正常流程,大家收入和生活条件也都提高了,曾凡获得窑口上上下下衷心拥戴,他又开始操起熟悉的工作,召集庄园内的那些年轻子弟,办起补习班,每天拿出一个上午的时间,教她们读书认字。
窑工大多是文盲,他们的子弟也大多都没机会学习,这个年代读书需要高昂的成本,还很难能读出名堂,不如早早的跟着学徒。
曾凡愿意免费教他们,他既是东家,又是先生,窑工们当然愿意,个别人就算心里反对也不敢说出来了。
他们窑口的规模在景德镇排不上号,固定人员只有九十多人,加上一起住在这里的家属,也不到二百人,一家都在这里的不过二十多户,十岁以下的男孩女孩不过十几个,曾凡把那些年龄大些,开始学徒的都算上,凑了三十多个人,当做一个班级教学。
有过在北魏培养火种的经验,又有了最近二十多年的知识积累,还专门编制过不同科目的自习教程,现在做起教育扫盲,曾凡也算驾轻就熟。
不过这次他没有在北魏那么激进的打算,只是按照自己的认知培养他们,养成独立的思维能力,传授他们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一些基础知识,至于以后怎么做,看具体情况再说。
有了他传授的知识和方法,即便他以后离开,这些人也不会过的太差,已经提升的工艺水平不会忽然消失。
有了人才做什么都有可能,光靠个人单打独斗,在这个乱世,那可就太难了。
教学和工作两不耽误,有了更多有经验的窑工加入,青花瓷的产量逐步提高,窑口的收入当然也连续增长。
馒头窑单个产量不如龙窑,可是占地少,能以量取胜,曾凡设计的窑型更加科学合理,能效比和成品率也更高,加上他们的青花瓷属于独一份的存在,知名度也迅速提高,很多北方的大客商慕名过来订货。
别看襄阳那边蒙古人还在围攻,可是南北的经贸交流始终没有断过,防线早就被渗透的筛子一样。
临安的朝廷上上下下醉生梦死,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没得选,有头脑的官员商人早就和北方暗通款曲,为自己家族安排后路了。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对比,蒙古人的水平远不如南宋这边,即便忽必烈重用了大量汉人和儒家学者也不行,为了防范汉人,又用了大量色目人牵制,头上还有蒙古贵族官员的压制,统治方式简单粗暴,北方普通百姓的生活远不如南方。
不过大宋朝廷从赵匡胤开始,就防范自己人更甚于防范外敌,把武将限制的死死的,稍微有冒头的就疯狂打压,丝毫没有进取心,相比注重军功、现在上层还没有烂透的蒙古人,大宋注定难逃灭亡。
曾凡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更没有维护南宋朝廷的打算,他同样对野蛮的蒙古人没有好感,他更愿意培养一批人,传授给他们思想和方法,让这个时空的人自己去努力,建立一个理想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