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攻敌之必救
第334章 攻敌之必救
脱脱的进兵速度,和鲁锦他们之前预测的差不多,反正大概就是十月底左右,之前的作战计划也是按照这个时间节点来制定的,所以即便他来了,也不会影响接下来的计划。
但是鲁锦还是通报了前线的朱亮祖,嘱咐他们打下淮安和清河县之后,先不要拆散主力用来扩军,至少要保留一个师的主力作为机动作战力量,以应对脱脱可能的袭击,至于扩军整编,可以等脱脱撤兵之后再做。
朱亮祖率领的主力于24日攻克宝应,26日抵达淮安城下,随即开始勘测地形,召开军议,准备商量明日发起进攻。
淮安作为大运河与淮河的第一个交汇处,这里设置有多重过船闸门,是元廷在淮东地区重点经营的城池之一,这里的官员配置也堪称豪华,在城里坐镇的不止有另一个河南江北行省的平章‘苟儿’,还有淮东路宣慰司的副廉访使‘禇不华’及其子,另外还有一个大汉奸,江北行省参政赵琏。
从高邮府一路跟着大军过来的江北情报站站长闵子顺,当即给在场的几位将军介绍道。
“这个赵琏是英宗朝至治元年的进士,他如今能做到行省参政,全靠其祖父蒙荫,按照大帅的说法,此人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
高耀当即问道,“怎么说,这人有何特殊之处,还是做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
闵子顺这才解释道,“大帅曾言,天下汉人为胡虏出仕者,只有三种人有情可原,一为前宋北方弃民,是前宋先卖地求和抛弃了他们,那这些人委身于胡虏尚有情可原。
“二为前宋国灭之时的投降之辈,此类人虽也没甚骨气,可国家都灭亡了,他们为了求活委身于胡虏也尚有情可原。
“三为本就出生于有元之世,当时天下毕竟只有胡虏的一个朝廷,他们出仕为元廷做官也有情可原。
“可这赵琏的祖父赵宏伟不一样,此人原本是宋国汉人,景炎元年,蒙元侵宋,此獠不思保家卫国,反而主动给元将写信约降,为元军带路,元将使其将兵攻江西,赵宏伟多次击败宋将,作战积极,更以屠城威胁,为元军招降多座城池,斩杀我汉儿仁人志士数不胜数。
“甚至此獠还杀害文丞相两员部将,为元军灭宋充当急先锋,后官至胡虏的江南诸道行台侍御史,死后还被追封天水郡侯。
“此獠身为宋国汉人,国未灭,家未亡,却主动投敌,卖国求荣,甘当鞑虏开路鹰犬,杀害我汉人无数仁人志士,岂非天字第一号的大汉奸?”
一旁的冯胜闻言当即道,“这样的人居然也寿终正寝了,真是便宜他了。”
廖永忠舔了舔嘴唇,“父债子偿!他不是还有子孙吗,鞑子骑在汉人头上作的孽,等城破之后,咱们也可以在这赵琏身上加倍还回来嘛。”
高耀闻言点了点头,“要是这么说,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大汉奸,只是你又是怎么知道此人背景的?”
闵子顺当即道,“这人蒙其祖父荫蔽,才当上这行省参政,逢人便说其祖上被朝廷追封天水郡侯,城中小吏人人皆知,我手下细作从小吏那里打听消息,又岂能不知。”
“原来如此,那城破之后再跟这人算账就是。”
几人聊着城中元廷官吏的背景出身,朱亮祖却没参与他们的话题,这货刚才亲自骑马绕城一周侦察地形,回来便说。
“淮安把守运河与淮河交会之处,乃要冲之所,怎么城防还如此稀疏,这城墙也不知道修筑一下?”
廖永忠顿时无语道,“现在是咱们攻城,这城墙破一点还不好?”
朱亮祖当即道,“现在是咱们攻城不错,可月底脱脱就来了啊,到时候就变成咱们守城了。
“可是这淮安城如此巨大,把城池整个修葺一遍的工程量可不小,脱脱又马上要来,咱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就凭这破烂城池,咱们能轻易攻下,你觉得脱脱想要攻下此城,又能费多大劲?”
好吧,别人还在想怎么攻城呢,朱亮祖已经为将来的守城做打算了.
廖永忠于是又道,“大帅不是说了,打完淮安再拿下清河县,清河北抵淮河,南倚洪泽湖,地形狭窄,更加险要,可以在清河境内拒敌吗?”
胡海也说道,“既然淮安城不足守,咱们也可以按大帅兵书里的说法,争取主动防御嘛。”
刘旻化从天长一路跟过来,已经听说了圣武军千户及以上的军官,都要学鲁锦发的一本兵法,只是他暂时还没见过,闻言当即好奇问道,“何为主动防御?”
胡海解释道,“就是把来袭的敌军都杀了,不就保住自己的城池了吗,这就是主动防御。”
“.”
刘旻化一阵无语,我要是有能耐把来袭的敌军都杀了,我还防个毛啊,直接继续进攻不就得了,当然这话他没敢说出来
朱亮祖闻言也说道,“清河的位置确实不错,但我们都知道的事情,难道元军将领都是傻子?他们就看不出来吗,还跑来清河跟咱们死战?
“而且淮安也更加重要,即便有了清河,淮安也不能不守,可我们现在主力兵力有限,其余多是刚刚招降的降兵,且不说这些人现在有几分忠心,逢敌对战时会不会再次倒戈,就算这些兵真的忠心耿耿,可是他们甲胄稀缺,又未经整训,真拉到战场上又能发挥多少战力?
“而待我军打下清河后,则要防守从清河一直到淮河入海口这四五百里的防线,主力兵力却又十分有限,若只守一处,我自有信心可以击退来犯之敌,但到时主力分散,新兵又不堪用,又该怎么办?”
众人闻言也蹙起眉来,看着地图思考办法。
胡海首先分析道,“以我军主力的战力,敌我数量相当,甚至敌军略多一点,只要不超出我军两倍,那么我们都是敢于迎战的,而且有很大的胜算。
“但现在我们主力分散,新兵又太多,需要防守的防线又太长,大帅兵书上有一句话,防线过长,处处设防等于处处无防,而我们现在这条防线又找不到明显的防御重点。
“尤其是自淮安以下的三百多里淮河沿岸,连一座城池都没有,元军随处都可以渡河南下,我们也不可能处处设防,那样有多少兵都不够用。
“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不知道敌军会从哪里过来,他们要是不走清河县,那我们岂不是白准备了?
“如果有这么一个地点,敌军一定会来,那么我们就能放弃大部分地区的防御,集中主力屯兵一处,等敌军过来就跟他们决战,击败这股敌军主力后,短时间内他们也就无力继续进攻了,则我方就可以慢慢修筑城池和防线。
“可如果找不到这个防御重点,那就只能处处设防,处处都不能集中主力,一旦敌军来袭的地方不是我们预料的地方,整条防线就会立刻陷入被动。”
众人闻言都点了点头,都开始想这个防御重点在哪里。
冯胜这时突然说道,“大帅挑的这个清河县肯定是重点。”
见众人都看向自己,冯胜这才解释道,“我的意思是,清河这里历史上就曾爆发过一场大战,实乃兵家必争之地。
“唐末五代时,后梁太祖朱温,就曾统兵征伐南唐,当时就是在清口,也就是现在的清河县境内,被杨行密以少胜多击败的,自此天下分为南北,北朝再无余力南下,杨行密也得以保全淮南到江北的疆土,之后直到后周的柴世宗御驾亲征,才拿下淮安至长江的这一块地。”
廖永忠闻言抓了抓头发,他一个疍户渔民出身,没读过什么书,学的所有兵法都是跟着鲁锦还有那本速成兵法学的,对这些历史上的著名战役根本一无所知,于是就问道。
“那那个南唐的杨行密,他是怎么击败后梁大军的?”
冯胜当即说道,“当时黄河还没有夺淮入海,杨行密是借了地势,掘了淮河大堤,水淹七军,这才以少胜多,打赢了那场清口之战。”
冯胜说完还一副跃跃欲试,似乎想要仿效杨行密,再来一次水淹七军,打一场清口之战的样子。
然而其他人听完却面面相觑,总训导官高耀这时也开口说道,“能不掘河还是不掘的好,当今天下之所以冒出无数红巾,引起天下众怒,这开河便是首因,咱们若是再掘了黄河,既然能挡住脱脱,也要生灵涂炭,还会使大帅背负骂名。”
这话一出,众人再次陷入沉默,就在这时,一直没说过话的小将杨换突然举起了手,“我或许有个办法。”
众人闻言立刻向他看去,杨换连忙改口,“只是个建议,能不能行还得诸位将军定夺。”
“你说说看。”朱亮祖立刻说道,这一路打过来,杨换的炮团表现优异,虽然平时为人低调不怎么说话,但偶尔发言却总能说出一些有用的点子,因此朱亮祖也没把他当小孩看。
杨换这才说道,“按照刚才胡指挥的说法,是不知道敌军会从何处进攻,因此找不到防御重点,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主动把敌军引过来不就行了。”
“怎么引过来?”冯胜顿时皱眉问道。
杨换继续道,“我之前跟大帅读书的时候,除了学习炮术和数学,大帅偶尔也会讲一些战例和兵法。
“大帅曾言,他的兵法师傅有三位,一位林师傅,官拜大将军,统兵百万,一生转战上万里,胜多败少,为人老成持重,用兵老道,记忆超群,有过目不忘之能,而且著有多部兵书。
“大帅让咱们学的那本速成兵法,其实就是这位林师傅教导麾下大将的口述原话,只是被咱们大帅记下来了而已,这才抄录成册又转教给我们,诸位兄长既然读过那本速成兵法,应该也能从中看出这位林将军的厉害之处。”
赵仲中有些惊讶,“还有这回事?大帅怎么没跟我们说过。”
冯胜也皱了皱眉,“我也读过不少兵书和史籍,怎么从没听说过有一位统兵百万的林姓大将?”
杨换摇了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大帅也没说过几位师傅的来历。”
朱亮祖也来了兴趣,“那另外两位呢?”
杨换又道,“还有一位粟师傅,也是位大将军,曾经以三万对战敌军二十万重兵,还打出了七战七捷的耀眼战绩,后来又指挥过一场大型战役,用60万兵歼灭敌军八十万重兵集团,一战定乾坤,堪称用兵如神,常被大帅称为在世韩信,这位粟师傅最擅长用间,以及情报战,还有调动敌军。
“第三位师傅其实是这林粟二将的师傅,也是大帅说的师祖,师祖曾给粟将军的评价就是,调动敌军如臂指使。”
在场众人都听的一愣一愣的,冯胜更是皱眉道,“你没记错吧,如臂指使不是用来说己方指挥有方的吗,若真有人连敌军的兵都能如臂指使,那说一声当世韩信倒真不为过,可这又如何能做得到?”
廖永忠这时看了眼朱亮祖,突然想到当初鲁锦调动朱亮祖,先放庐州信使去六安,将他吸引到庐州,再用家眷要挟他回六安,不仅如此,半路上还派叶升为间,这又擅长用间,还能调动敌军如臂指使,怎么那么像那位粟将军的作战风格?
原来大帅是跟此人学的啊.
朱亮祖察觉到了廖永忠的目光,顿时也想起了这档子事,他顿时没好气的瞪了廖永忠一眼,廖永忠倒也识趣,没当着大伙的面揭他老底
“咳咳咳咳。”朱亮祖顿时咳嗽一声打断众人,他怕廖永忠当众说出当初的糗事,连忙道。
“小杨指挥,我懂你的意思了,你是说要调动敌军,主动来我们选好的地方,与我决战,这样就不用处处设防,可以集结主力将敌军击败了是吧?”
杨换立刻抱拳道,“总管明鉴,我正是此意。”
冯胜又道,“说的容易,可是该怎么调动敌军过来,总不能把脱脱和那鞑子皇帝的家眷抓过来吧?”
廖永忠结合鲁锦以往的战绩,已经明白了杨换的意思,当即说道,“其实这事也简单,所谓调动敌军之法,其实也只有那一两种,或是在敌将身边安插间谍,诱使敌军前来,或是攻敌之必救,也就是所谓的围魏救赵,敌军不来也得来。”
“咳咳咳咳。”朱亮祖又是一阵咳嗽,看了廖永忠一眼,连忙提醒他不要继续说下去了.
胡海看了两人一眼,没明白什么意思,然后才说道,“用间就不说了,现在肯定来不及,那就只有攻敌之必救一招,可现在不就是找不到这个必救的要点,所以才为难的吗?”
杨换这时又突然开口道,“所谓攻敌之必救,其实也不一定非要有那么个明确的位置,可以只是一种战略态势,只要让敌军相信我们要去打这个‘必救’,那就可以做到调动敌军。”
众人闻言若有所思,朱亮祖直接问道,“具体怎么说?”
杨换又说道,“大帅给我们的任务,是拿下洪泽湖以东,淮河以南的这片区域,这次江北战役也就可以结束了,但这其实是大帅跟咱们说的,敌军又不知道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军从扬州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如今已经打到了淮安城下,如此大好形势之下,敌军怎么知道咱们打下淮安后,会不会继续渡河北上?
“既然淮安下游数百里防线没有重点可守,那就干脆不守了,咱们可以直接转守为攻,在淮河上架起一座浮桥,派骑兵去四面哨探,尤其是淮河北面的沭阳和安东州(涟水),再派一个主力团渡河,到对岸扎营筑垒,营造粮仓,造出一副立刻渡河北上的声势。
“敌军定然以为我们要继续北上,淮河再往北,就到了齐鲁之地,以我军的发展势头,想要全据山东之地恐怕也用不了多久,一旦我们拿下山东,那几乎就相当于兵临大都城下了,元军绝不会允许我们继续渡河北进,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咱们赶回淮河以南。
“一旦敌军想要把咱们赶回淮南,那么这条浮桥,不就成了我军之必救,敌军必取之处了吗?那么他们就一定会来浮桥这里阻击我们,这不就把敌军引过来了?”
“妙啊!”胡海当即击掌赞道,“攻敌之必救,还能这么反过来用,吸引敌军来攻我军之必救,这法子可行。”
廖永忠也举一反三,顺着这个思路延伸道。
“我们还可以将敌军引过来后,诈败诱敌,退回南岸,让江北的部队撤回来,敌军若敢渡过浮桥追过来,那我们正好可以集中上百门大炮的优势火力,击其半渡!
“待敌军崩溃后,我军再集中主力一拥而上,将敌军赶回河里,把来犯之敌歼灭于河岸滩涂之地,这样咱们刚打下来的地盘也就保住了!”
朱亮祖一拍大腿,“主动诱敌,击其半渡,就用这个法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