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策论选材(上)
第335章 策论选材(上)
确定了接下来的作战方案,眼看时间已经临近月底,诸将不敢继续耽搁,翌日27日晌午,36军主力便对淮安城发起了猛攻。
淮安城在前宋原本也是一座和扬州差不多的要塞型城池,都是由多座子城串联而成的堡垒群,相比之下扬州只有三座城,而淮安却足有五座,分别为大城、内城、北新城、南堡城、还有一座位于淮河北岸的要塞河北城。
但现在嘛,和扬州一样,也只剩下了一座大城,还年久失修。
不过有一说一,淮安的几座子城还真不是元朝的时候拆的,淮安在南宋时,就处于南宋和金国的边界,那几座堡垒子城早在宋金之战的时候就差不多打废了,元朝只是在灭宋之后没有重修而已。
淮安城周边的地形,也比之前打的高邮和扬州更恶心,高邮西门外就是运河,北门外也有多条河道,将地块割裂的支离破碎,淮安城更甚!
淮安西门外同样是运河,北门外不光有淮河的支流,还有两个小型湖泊,甚至就连城里西南西北两个角上,也有两个小湖,只有南门和东门的地形比较开阔,方便展开军队,这点倒是和高邮类似。
于是朱亮祖故技重施,再次按照打高邮的打法来攻城,西面的运河沿线只派补充团的新兵负责阻截,围而不攻,派冯胜的14团从东南角先登攻城,自己的五团主力和刘旻化的独立第一团,两个团的兵力攻南门,廖永忠的18团和胡海的36团主攻东门。
围三阙一,北门那块又是河又是湖的烂地不攻,留着给敌人逃跑,再派一个营的骑兵在北门外远远的拦截。
攻城计划敲定,炮团筑造炮台,27日晌午,随着淮安城外的重炮轰鸣声,冯胜率领14团先登爬上淮安东南角的城墙,分两路杀向东门和南门,将城外的主力大军接引入城,一番巷战之后,淮安这座淮南重镇也成功纳入圣武军的版图。
守城的淮东道宣慰司府廉访使禇不华父子二人,在巷战中被乱枪刺死,平章苟儿欲从北门逃窜,被骑兵成功堵住,生擒活捉,行省参政赵琏,也在守卫府衙的巷战中被手榴弹炸伤活捉。
由于昨天晚上情报战的闵子顺给诸将讲了赵琏的背景出身,众人纷纷决定对这个大汉奸处以极刑。
朱亮祖当即提议,“要不将这厮当街活剐了算了。”
“绝对不行!”训导官高耀立即制止道。
“为何?这样的大汉奸,留着作甚,之前抓到的那些个元廷的官不也都杀了?”冯胜表示不解。
高耀这才对诸将严肃道,“且不说凌迟这种刑罚有多残忍,而且你们一个个的前线将领,贸然对俘获的敌军官员施以这种酷刑,难免有些越俎代庖之嫌,杀人可以,但是别搞得那么离谱,不然有帅府官员弹劾你们,我也不好帮你们说话,反而还要跟着吃瓜落。”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前线的训导官确实对新占领区有司法权和临时行政权,但凌迟乃酷刑,这种刑罚的核准平时都是要上报中央的,那得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才能使用这种酷刑,你前线杀人也就杀了,但私自施以酷刑就有点越权的意思。
就在众人不知道怎么处理这货的时候,廖永忠突然说道,“这好办,不就是不能剐吗,那就换个法子,反正不会让这厮死的那么痛快,来人,去找个长柄大锤来!”
没过一会,就有士卒从城中铁匠铺借来一把长柄大锤。
朱亮祖和高耀将俘虏的元廷官员押往城中大街,又召唤城中百姓前来观刑,当众对这些俘虏的高官宣判,行省平章苟儿只是被判处斩首弃市,而轮到赵琏这货,高耀讲述了一下赵琏祖父赵宏伟的‘光荣事迹’,将其打为必死的汉奸,然后宣布处以锤刑。
为了防止其他地区的元廷汉人官员误会,引起之后的那些元廷汉人官员强烈抵抗,高耀还又宣布了一遍圣武军对待元廷汉人官员的政策,也就是之前鲁锦说的那三种有情可原,其余的一律不赦,然后这才下令行刑。
廖永忠找了军中力气大的士卒,将赵琏这厮当街按在地上,然后让人用长柄大锤从其手掌向上砸起,一寸一寸的直到肩膀,然后再换另外一条手臂和两条腿,将赵琏手脚四肢寸寸砸为烂肉。
这货最后都不是被斩首而死的,而是活活疼死的.
有汉人百姓听闻赵琏祖父就是带着鞑子反杀汉人的卖国贼,见到这厮的下场顿时大声叫好,当然也有些被强行拉来的府衙小吏,被吓得噤若寒蝉,一个个抖如筛糠,私下里都把这些圣武军当成活阎王
打下淮安之后,朱亮祖不再亲率主力进兵,而是留在淮安整军,顺便侦察地形,准备建造浮桥,佯攻淮北,吸引脱脱的注意力。
然后又让廖永忠带他自己的18团、刘旻化的独立一团,以及姚启辰和费聚的两个补充团,外加一个野战炮营和八门重型榴弹炮,还有一个骑兵营,组成偏师,继续向西去进攻清河县,也是此次江北战役目标的最后一座城池,争取在月底30日前攻占清河,结束此次战役。
也就是在他们攻打淮安的同时,江南的建康城帅府这边,鲁锦也在召见那些江南士人,准备选几个人才录入帅府,补充帅府的官员缺口。
其实这些江南士人有的早就来了,比如有建康本地的,如夏煜、陈遇、杨宪等人,远一点的还有从镇江跑来的秦从龙,句容来的孙炎,还有已经被收入帅府的陶安,和他从当涂叫来的汪广洋等人,除了这几个历史上数得着名字的人物,还有十多个叫不上名字的儒生。
鲁锦没有第一时间召见这些家伙,一来是军务忙,最近光忙着扩军打仗来着,暂时还顾不上招贤纳士,二来是先让李善长和冯国用过过筛子,让二人考校一下他们的才学。
这次召见不同于考试,只要能让鲁锦满意了,是可以直接授官的,这样的特殊机会,当然不能让什么阿猫阿狗都轻松混进来。
等二人先选出一批后,把名单和背景这些简历交给鲁锦,鲁锦又让他们俩给这些人介绍如今帅府的行政架构,以免等召见的时候,问他们问题来个一问三不知,那就搞笑了。
文武两院和秘书局这玩意,可以对应尚书省和枢密院,还有中书省,这些自不必说,这些江南士人更感兴趣的其实是地方上的行省、府、县、镇、村这五级行政机构,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镇和行省。
鲁锦仿照宋朝,在行省搞出三权分立的架构,但名字又不一样,设左右布政使,左右都指挥使,左右按察使,按察使这个官名还是从唐朝借鉴的。
元朝的行省长官之下设有参政,而鲁锦这边的行省一级则设有各种厅,与元朝的参政类似,但职权更为明晰,只负责管辖一类事物,只不过因为目前缺人,建制暂时还未完全成型。
这些他们倒还可以理解,既承袭了一部分元制,也做出了一些调整,最让他们吃惊的其实是镇和村这两级行政单位,确切的说是镇。
这不是说以前的朝代没有乡镇和村庄这种等级的划分,而是以前的朝代从来没有在这两级行政单位设置正式的衙门和品官。
其实宋朝的县下面也有乡(镇),或者都、图,南方称图,北方称里,图和里都类比村庄一级。
元朝的制度融合了金宋两国的制度,在县以下的基层,也有‘社’这种单位的划分,还是当初忽必烈搞的,五十家为一社,每社有社长一人,负责劝农,调节纠纷,以及上报灾情。
徐州集团的赵均用,就是元朝的社长出身。
只是元朝的社长大多由村民选举,或者由富户豪强充任,并非朝廷任命,也无品级,但需要向县衙报备,身份地位类似半官方性质的人物。
另外元朝还在县以下的基层设有巡检司,主要在交通要道,或者偏远地区,治安不好的地方,负责巡逻缉盗,设巡检一名,从九品,是最低级的军事长官。
而鲁锦的镇就很有意思了,它跟之前朝代最大的不同就是,乡镇上有官方的行政衙门,设有‘镇公所’,还设有镇级行政长官,称为镇长,正八品,有行政权,另设一名内卫巡检,掌管一个乡镇的兵,大概一二百人,相当于连长,属内卫军系统,负责从各村征兵和练兵,同时也有巡逻和治安的职责。
村级就没有衙门了,但也设有最低级的品官,每个村设村长一名,从九品,负责协助镇长执行县里派下来的任务,在自己家里办公。村长的人选也很有意思,秦汉时的里长,唐宋时的坊长厢长,朱元璋在明初时,还在每个村里设过粮长,负责协助官府收税。
以往这些朝代的‘村长’,多由地方豪强族老乡绅充任,到了朱元璋的明朝也是如此,专门挑村里的豪强富户担任粮长,因为老朱认为‘穷生奸计,富长良心’,用富户充当粮长,这些人肯定不会贪污.
甚至明初有十几年取消科举的那段时间,南直隶各个村的粮长,是可以直接上朝的,村长直接向老朱这个皇帝负责,也是没谁了。
那段时间因为没有科举,老朱采用举荐制,他自己还从这些粮长中提拔了不少人直接当官。
而鲁锦设的这个村长,不光有品级,人选还必须由各村退伍的军官,且是在部队服役优秀的军官充任,每任村长执政三年,不许连任,到届必须由村里的其他退伍军官接任。
一帮江南的士人看的面面相觑,镇江来的秦从龙这老头,就捋着胡子问道,“如此在村镇设立官署和品官,会不会出现前宋的冗官之害,这镇长和镇公所,真有设立的必要吗?”
冯国用则是解释道,“这是大帅当初执意要设的,当时大帅询问官制,说自隋唐以来就有九品十八级,既然最小的县令是正七品,那八品和九品为何没有长官,于是就设了这个八品的镇长和镇公所。”
汪广洋皱眉道,“县衙的佐官主簿、县丞这些不就是八品九品吗?怎么会没有呢。”
“大帅说的是县以下的地方政务长官,而不是县衙的佐官和小吏。”冯国用又说道。
秦从龙则追问道,“那这个镇长平时都做什么,若只是协助收税,那县衙不就能做了?”
冯国用再次说道,“大帅的理由是方便收税和征兵,我圣武军是募兵和征兵兼有之,编户齐民之后,每个村要出壮丁十二人,入内卫军操练,战时负责守城或押运粮草,类比如前宋厢军,这些需要镇公所负责。
“还有征发徭役,劝农,以及督办各村的硝田,用来生产火药,暂时只有这些,听说职能以后还要增加,比如在乡镇办学之类。”
一直没说话的陈遇也忍不住说道,“那每个县下面要设多少个镇,若是多了,恐怕会增加帅府不少的俸禄开支吧?”
冯国用再次解释道,“编户齐民后看人口多寡,人口多的大村就五六个村设一镇,人口少的小村就九到十个村设一镇,选一通往县城的交通要道,且村子比较富裕,人口较多,各村前往乡镇方便之处,设镇公所。”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还从来没听说过这么搞的,不过他们现在只是来熟悉帅府行政架构的,就算想要反对,也没那个建议的权利。
再说,将来若鲁锦成了事,那他就是开国皇帝,凭借开国皇帝的权威,只要不是伤天害理,明显违背公序良俗的政令,别说多设个镇级衙门,更离谱的政令只要鲁锦说出来,别人也没法反对,这就是开国皇帝的权威。
至于为什么虚村实镇,这也是鲁锦仔细考虑过的,在村里设官署实在没那个必要。
就算真设了,你让村长管什么呢?如果只是收税,组织徭役,这些镇县两级衙门也能办,没必要让村长再插一遍手,而再高级一点的事务,只凭一个村又无法支撑。
比如办小学,一个村的人口连一所小学的架子都搭不起来,要是几个、十几个村合办一所小学,这就比较合适了。
而如果没有镇级单位,只在县城里办小学,那各村的百姓去县城读书又太远。
再比如卫生所,还是那个问题,村里的人口太少,撑不起来,如果在镇上设卫生所,负责几个村的天花牛痘接种,就更合理一些。
其他的诸如农技站,负责推广新作物和农业机械维修,比如土豆脱毒苗培育,这玩意难倒是不难,随便找个学过生物的初中生培训一下就能做,但需要一个最基础的生物实验室,起码得有超净台和试管吧,这也不可能全都下放到村里去,几个大村合办一个才更加合理,而且也不是每个县都有,只在那些需要大面积种土豆的县才会设这玩意。
虽然现在没有普及教育和牛痘疫苗这些东西,但不妨碍鲁锦先把架子搭起来,趁现在制度还未完善,搞改革是阻力最小的时候,不然以后正式建国,再想搞这些东西就肯定一堆麻烦事。
等这些江南士人了解了帅府的行政架构,鲁锦又让人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本最新版的‘公输子’,又让李善长给他们介绍前几次考试情况,以及让他们看了当初鲁锦第一次考试的策论题,闫士国的那篇‘何为国’的文章和鲁锦的批示,算是鲁锦做了个自我介绍,然后这才正式召见这些人。
帅府的二进中堂内,等近二十名江南士人全部到齐后,鲁锦这才姗姗来迟。
众人顿时起身作揖行礼道,“参见大帅。”
鲁锦摆了摆手,“诸位不必多礼,都坐吧。”
等众人都道谢落座,鲁锦这才说道。
“诸位都是江南有才学之辈,能主动前来投我的帅府,想来也是和我有共同志愿,愿意随我驱逐鞑虏,再造中华,拯救苍生,匡扶天下的志同道合者。
“别的话我就不多说了,之前也已经让百室先生和冯秘书给诸位讲解了帅府如今的架构,还有一些我公输氏的介绍,想必你们也已经对我有了些了解。
“按之前的规矩讲,本不应该直接给你们授官,你们寸功未立,又未经考试,直接授予官职,难免有人不服,觉得我赏罚不明,但现在帅府人手急缺,各地应考士子又未全到,百室先生也劝我先择一二贤才录入帅府,一来填补空缺,二来也能让你们给江南士人做个表率,我这才答应了他。
“但规矩不可废,赏罚也不能不明,诸位想要入帅府为官,还需先回答我几个问题,正式的考试就免了,我这里有三道策论,诸位可选一擅长的作答,若能让我满意,帅府定然虚位以待。”
众人闻言全都坐直了身体。
“第一问,如何理财?宋元两朝都用钞票,前宋始用交子,两朝却都因此搞出了灾祸,宋元两朝灭国的原因虽不能说全赖钞票吧,但钞票绝对占其中一个原因,请诸君为我解惑,今后要不要继续使用纸币,如果用,应当怎么用,如果不用,那我们用什么做钱。
“还有财政方面,帅府现在四处征战,急需钱财,该从哪里收税,还请诸位先生试言之。”
鲁锦缓了缓,站起来转了两圈,又说道。
“第二问,自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宋虽一统天下,却始终未能收回燕云,也未能收回大理、交趾等地,导致这些地方脱离中国许久,尤其是北方的幽燕之地,北伐之事我自有定夺和把握,可将来该如何弥补南北人心,请诸君为我解惑。
“这第三问,乃是如何治国,汉初有黄老之学,建议无为而治,朝廷尽量不要多管,让百姓自行休养生息,我且将之称为小政府。
“与之相反的便是大政府,朝廷多出政令,多管事,但又有许多儒生觉得这样扰民,可如今天下,已经被暴元祸害的不成样子,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流民遍地,朝廷又如何能无为而治呢,难道什么都不管吗?
“请诸位先生为我解惑,该如何治国,才能尽快恢复元气,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