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临机处置(续)

张温和汪大渊很快被叫进来,鲁锦当即安排道。

“扬州那边送来了一千战俘苦役,还有孙德崖的尸体和俞时良,张温你派一个营去镇江把人接过来,交给汪先生,孙德崖和俞时良全都砍了,只留首级。

“然后你拿着这两人的首级,带着禁卫二师的火枪团渡江去和州,派人把首级交给安庆的鲁定,就说我答应帮他报的仇已经做到了,剩下的就不用你管了。

“你这次渡江,亲自去把大伙的家眷接到顺天府来,一定要注意安全,还有楼船上我那辆车,和之前装船的时候一样,到岸后先别让车上岸,安排好人手和马匹,晚上宵禁之后再把车运上来,到时候走建康南门进城,直接送到王府里,越少人看见越好。”

听到要去接媳妇和妹子,张温当即高兴道,“好,我都记下了。”

鲁锦又嘱咐道,“快去快回,注意安全,下个月十五东征,你必须在之前把事办好,别误了东征日期。”

“是。”

“去吧。”

张温是鲁锦的大舅哥,鲁锦的老婆也是他亲妹子,还是鲁锦的绝对心腹,所以接人这件事交给他来办最合适。

然后是汪大渊,鲁锦又对他问道,“焕章先生去勘探地形,查验的如何了?”

汪大渊当即露出一副古怪的表情说道,“主公说的那个龙湾倒是真不错,我亲自去测了水深,那里几乎没什么淤泥,水很深,江岸也比较陡峭,的确适合停泊大船。

“岸边也没什么石头,都是泥土,应该是比较好挖的,只是主公又没去过,是怎么知道此地适合建造船坞的。”

鲁锦怎么知道的,当然是因为知道历史啊,原历史上朱元璋搞的龙江船厂就在那里,后来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的海船也是在那造的,后世还在那里挖出过明初的船坞遗址和铁锚,鲁锦能不知道吗.“我也是听别人说的。”鲁锦随口糊弄道。

“既然地形合适,就赶紧定下来吧,江北的那一千苦役,之前在定远与我的部下火并过,还干出杀人放火,灭人满门的勾当,按理说都杀也不冤,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我也不想枉造杀孽,所以让他们做五年苦役赎罪,五年之后给他们每人二十亩田安家。

“你把这一千人都带走,安排他们挖船坞,建船厂,今后就留在船厂做工,如果需要征用周边土地,迁移百姓,就找顺天府尹纪轩帮你解决,需要钱粮就找文院财户司要,需要什么工匠让营造司帮你找人,有什么问题没有。”

汪大渊有些为难道,“人手钱粮充足固然好,但主公说的那干船坞从没有人做过啊,尤其是那个人字形闸门,这个怕是不好修吧。”

“没什么不好修的,先在江边的水里用竹木打两层桩,两排桩之间放竹笼石块,最后再从靠岸的一面堆沙袋,造个围堰出来,把围堰里的水舀干就可以开挖了。

“挖好之后做好水闸和引水道,用三合土夯实,外面再砌一层青砖,最后装闸门,船坞上面的岸上要铺铁轨,轨上安装龙门吊和鹰架吊。

“船坞两旁的空地看着安排,要设个烧砖场,挖出来的土就地烧砖,用来建造厂房车间,还要有木料场,木材烘干车间,木材加工车间,还有什么缆绳、织帆、铁器,办公楼,工人宿舍,需要什么你自己看着办。

“造围堰的活你如果不懂,可以去寻个造桥的工匠,他们肯定懂,还有别的问题吗?”

鲁锦都交代这么详细了,汪大渊自然不敢继续推辞,于是最后问道,“那一共要修几个这样的干船坞?”

鲁锦想了想说道,“你看那附近的地形能修几个,反正最少要两个,先修一个用着,一边造船一边修新船坞,还有,现在的船坞后面要留出空地,方便以后给船坞继续加长,造更大的船。”

“明白了,那我这就去做,今日先把土地丈量出来。”汪大渊当即告辞离去。

鲁锦又看向冯国用,“一千苦役也有人接了,军事方面还有别的事吗?”

“没了。”冯国用摇了摇头。

“那就赶紧去安排,顺便把百室先生和大公请过来。”

“是!”

等李善长和包毓进来,见二人都是面带喜色,鲁锦当即问道,“二位也是听闻捷报来报喜的?”

李善长立刻拱手道,“扬州捷报自是要贺喜一番,但臣还有几件老生常谈之事要与主公商议,一来帅府人手不足,二要收江南士人之心,主公何时有时间召见一下那些江南士人,择一二贤才收为己用?”

鲁锦想了想说道,“就这两天,明后日吧,先生安排好了告诉我一声就行。”

李善长点点头又道,“这第二件,今岁主公拓土千里,先收集庆、镇江、太平三路,又吞淮东数郡,下月还要东征江浙,若战事顺利,则可尽占三吴之地,如此声势之下,恐再难韬光养晦,必然天下瞩目。”

鲁锦看了他一眼,已然猜到李善长要说什么,果然就听他继续说道。

“帅府文武若立下功勋,自有主公赏罚,可主公光复汉家江山数千里,有再造社稷之功,天命自当眷顾,可功赏又该出自何处,主公何不趁此时机,晋爵王号?如此也能提振文武士气,尽收三吴人心。”

一瞬之间,鲁锦还真有那么点心动,的确,进王号可以提士气,老大都称王了,离当皇帝还远吗,一旦鲁锦登基,那下面的人自然也能跟着鸡犬升天,当然会更有干劲。

但是称帝之后,显然也会成为众矢之的,不仅会遭遇元廷更残酷的围剿,还会遭到其他义军的冷眼,大家都是造反的,凭什么让你先当了皇帝,那我们当什么?现在的圣武军,有实力凭一己之力单挑元军主力,扫平各路义军,北伐赶走大元吗?

诚然,完全体的圣武军战斗力很强,鲁锦在庐州花了大半年打造出三万多机动主力,人人有甲不说,还有超越这个时代的火器助阵,渡江之后堪称一路横推,三万多甲士横推十八万元军,自身才战损一千多人,这逆天的战绩自然亮眼。

但自家人知自家事,只靠三万这样的主力,当先锋还行,是不可能平推整个天下的,而现在的圣武军又正处于扩军阶段,新募计程车卒需要训练,急缺的兵甲和火器需要时间来打造。

圣武军自渡江以来,虽然兵力扩充了十几万,但披甲率却从百分之百降低到了不足一半,规模虽然扩大了,但只能说是虚胖,现在的圣武军不仅称不上强,反而每次扩军都是最危险的时候,军队质量,兵员素质都噌噌往下掉,原来的精锐都被新兵稀释了。

若是能练出来二十万这样的大军,别说称王,直接称帝又如何,到时候鲁锦谁也不怕,但现在这二十万不是还没练好呢吗,所以他也只是瞬间想一想罢了。

然后就摇了摇头说道,“外人不知咱们的情况,先生岂能不知,咱们虽然在渡江之后扩军一二十万,但这些新军远称不上精锐,若是再给我一年时间,给这些士卒训练大半年,再全披上甲胄,我又何至于韬光养晦?“称王之事今年不要再提,最起码也要等到尽占三吴之地,开设当涂铁厂,把全军的披甲率提上去再说。”“这好吧。”李善长顿时无奈的应道,他以为鲁锦会谦虚的拒绝,或是直接答应,可却没想到鲁锦虽然没有答应称王,但却也毫不客气,拒绝的理由竟然是兵马不够强壮。

不过倒也不能算错,毕竟自古‘兵马强壮者为王’吗,现在军队人数是多了,可不是还不够强壮吗。

“那第三件事,下个月就要东征,此次出兵规模非比以往,主公要不要发一封檄文,反正如此大规模的进兵,藏也藏不住,倒不如先声夺人,也好壮壮声势。”

“这次先生倒是和我想到一起去了,呐,檄文草稿我都打好了,只是我文章不行,先生既然问了这个事,不如就由先生来润色一番,然后交给大公拿去浙东散布。”

鲁锦这次倒是没有犹豫的点了点头,直接把刚写好,还墨迹未干的草稿递给了李善长。

檄文这种东西,鲁锦虽然不会写古文,但是这种文章的结构他还是略懂一点的,开篇要先骂,数落敌人那些天怒人怨的过错,然后要宣扬自己的正义性,接着再说自己要做什么事,比如讨伐谁,最后告诉征讨之地的百姓该怎么怎么做,然后来个咸使闻之这就是古代舆论战的重要部分,也是一种政治宣言,不仅可以打击敌方士气,助长己方士气,还能争取民心。

后面的鲁锦是不太会写,但是经过后世网际网路薰陶的他要论骂人于是李善长就看到这篇草稿,开篇就是例数暴元十宗罪,好家伙,还真让鲁锦凑出十条,有此十罪,何愁国家不亡啊!李善长看的莞尔一笑,这位主公写文章不怎么样,但是骂起人来是真难听他当即开玩笑道,“主公这一篇檄文要是传出去,怕是真的要扬名天下了。”

鲁锦摊了摊手不以为意,“不是先生说的,反正这么大规模的出兵藏也藏不住,那为何不骂的痛快些。”

李善长点点头,“那这十宗罪里关于脱脱的那条?”

鲁锦主动解释道,“半真半假,算是个小小的离间计吧,说不准这檄文发出去还能有点意外收获呢?”

李善长却道,“若主公说的有一半是真,那这檄文一旦发出去,必定天下传扬,人言可畏啊,到时脱脱百口莫辩,说不准主公这离间计真有奇效也说不定。”

鲁锦当即露出一抹奸笑,“我就是要让他百口莫辩!”

李善长点点头,“既然主公早有准备,这檄文臣就不插手了,我记得大公也文采斐然,何不如让大公来替主公润色?”

此言一出,鲁锦和包毓都看了他一眼,鲁锦顿时明白过来,檄文这种东西,必定是要名传天下的,若是打输自然没什么好说的,可要是打赢了,那将来肯定是要名流青史的,大概李善长是觉得他自己功劳更大,没必要在这种小事上跟下面的人抢?倒不如让给包毓?不过就历史上所说的李善长的风格,此人擅专揽权,痴迷权力,但对‘名’这种东西倒真没什么执念。

一念至此,鲁锦当即点点头,“大公来写也行,就这么定了吧。”

包毓当即接过草稿,看了看上面的内容,不禁有些疑惑,“主公还有其他情报渠道,能探听元廷大内之事?”

鲁锦故作高深,“有当然有,但都是风闻,道听途说罢了,也没有具体的证据,做不得数的,这里面有真有假,但我敢肯定肯定有一大半是真。”

包毓也没有继续追问,当即点点头说好,然后又问道,“那这檄文的开篇和落款的纪年该如何写,就写楚二年吗?”

鲁锦想了想才说道,“刚才百室先生劝进让我加王号,我想了想,现在加王号还为时尚早,但改一改年号倒是可以,不是说这两天就要召见那些江南士人吗,年号之事到时可以拿出来让这些人议一议。

“你先去写正文,落款年号过几天再加上就是,反正离着下月十五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呢,大半个月拿去散布应该足够用了吧。”

包毓当即点点头,“我明白了。”

鲁锦这时又看向李善长问道,“百室先生还有别的事吗?”

李善长闻言顿时识趣的告退,“那臣先去给主公安排召见江南士人之事,就先告退了。”

“好。”

等李善长退下,只剩鲁锦和包毓的时候,鲁锦这才拿出地图说道。

“淮东之地还有半个月就打完了,明年开春之前估计浙东战事也能平息,情报局要提前为明年,乃至后年的战事做准备了。

“首先是黄河以北的方向,尤其是淮安以北,海宁州(连云港)到山东齐鲁之地,情报站的密度应该要掌控整个山东半岛,甚至向河北大都那边发展。

“另一个方向是中原,我要知道刘福通部的一举一动,还有,要从庐州向西发展,沿着整个大别山北麓过去,一直到南阳,襄阳,荆门州,这些要重点发展。

“拿下浙东之后,明年一旦有合适战机,我们就要集中优势兵力,兵分两路,一路从安庆、徽州向江西挺进,一路从庐州向西,深入中原,拿下南阳盆地和荆襄关卡,从北面深入江汉平原,进而与江西两面夹击湖广,打他一个钳形攻势。

“这些地方的情报站,你现在就可以着手安排了,若是人才不够,等这个月我会举办一次江南士子的考试,到时候你可以从中挑人,你自己要是有合适的人选,也可以向我举荐。

“这件事要又快又稳妥,还要隐蔽,你看着办。”

“明白,请主公放心,我一定尽快安排,那既然明年还是决意向南方发展,是不是北面的中原和山东地区可以往后安排一下,尤其是山东河北,北地已被前宋丢弃数百年之久,北地人心不与南人同,想要安插细作又不惹人注意,人选方面必定要仔细斟酌一番。

“江西的情报站也已安插妥当,所以我先经营南阳和荆襄那边?”

“可以,就这么办吧。”鲁锦当即点了点头,随即又忍不住发出一声叹息。

尤其是包毓说北地已被前宋丢弃数百年,北人人心与南人不同的时候,更让他感到一阵难过,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将来如何弥补南北人心也是一件大事。

君不见明初的时候还因为科举南北榜的事掉了多少脑袋.包毓见鲁锦突然叹气,有些不知所措,正想鼓励鲁锦几句,说北伐之后自能弥补人心,但鲁锦却不等他说出来,就直接摆了摆手,“快去办吧。”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