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渡江前的准备(六)
众人听到包毓的汇报,此时却反而忍不住替徐宋担心起来。
根据包毓的描述,徐宋这连续四个月的时间,几乎都是在一路败退,怎么看也不像是还能反击的样子。
李善长有些担心道,“大帅,这徐宋真能在七月份攻入杭州吗?他们都败退成这样了,还有实力反击?”
“当然能,如果这么轻易就能将徐宋剿灭,他们当初也不会短短时间占领那么大地盘了,咱们用不著为他们担心,反而该利用好他们的这次偷袭。”鲁锦神色轻松,理所当然的说道。
几人对视一眼,还是对徐宋现在这表现没什么信心。
鲁锦见状只能又说道,“相信我的判断,现在这才算什么,你们看看历史上的黄巾和黄巢,哪个是那么容易就能剿灭的?”
几人听到鲁锦这么说,也只能相信这个说法,于是鲁锦又转换话题道,“说说咱们对面的敌人吧。”
“是。”
包毓这才拿起另一摞资料,将其中的一些地图和人物介绍发给冯国用等人,一边拿起指挥棒指著沙盘说道。
“咱们和州当面的敌军将领,是元廷的太平路万户,此人名叫纳哈出,今年26岁,麾下有三万兵马,原本的太平路官军约有六千左右,其余两万余兵都是最近这大半年新募计程车卒,也操练过几个月,应该有些战斗力.“不过他们的甲胄也并不能配发全军,咱们的探子大致算过,其麾下最多只有八千人有甲,而且其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皮甲,这三万兵马中,骑兵约有一千左右,弓弩手约有两千左右。”
几人听著包毓的汇报,都暗道这人的情报工作做的好啊,这还没动手呢,就已经将敌军的兵力和战力摸的差不多了,如此一来,等将来交战的时候,己方应对起来就能更加从容。
然而鲁锦却好似听到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一般,突然一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你等会,你说对面太平路的万户是谁?”
“纳哈出啊。”包毓又重复了一遍名字,然后有些疑惑的看向鲁锦。
其他人也同样疑惑的看向鲁锦,李善长更是捋著胡子问道,“大帅,可是有哪里不对,还是大帅认识这纳哈出?”
“哦,没什么,就是觉得这名字有些奇怪。”鲁锦随口胡诌了一句敷衍道。
冯国用见状也在旁边道,“蒙古人的名字大多都如此奇怪。”
鲁锦却是心中十分震惊,因为纳哈出这个名字他听过啊。
如果没记错的话,纳哈出应该在辽东才对,历史上大明建国后,在洪武二十年的时候,朱元璋还曾派遣冯胜,傅友德,蓝玉,率15万精锐明军,出征辽东,征讨纳哈出。
而巅峰时的纳哈出,可是辽东最大的军阀,不,应该是东三省最大的军阀,这人以泰州为核心大本营(后世吉林省双辽市),在元朝灭亡后,大肆在辽东收拢北元残兵,最厉害的时候曾拥兵30万,是一个比王保保还牛逼的元朝大军阀。
可是纳哈出怎么会出现在江南的当涂,而且还成了太平路的万户?鲁锦心中既是震惊又是疑惑,于是便对包毓问道。
“知道这个纳哈出是什么出身吗,这人到底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
“这个,臣没有查到,主公为何有此疑问,主公怀疑他是女真人?可女真人和蒙古又有何不同,不都是北虏?”包毓疑惑道。
“女真和北虏当然不同。”鲁锦摇了摇头又问道,“如果现在让你去查此人的出身,你多长时间能查得到?”
“这个。”包毓又皱了皱眉,“一来一回的送信,再加上调查,恐怕最少也要半个月,而且还不一定能查到。”
鲁锦闻言顿时道,“算了,那就不查了,先把这收拾收拾,来人,去把艾彦先生请来,我要问他些事情。”
“是。”当即有侍卫领命去找人。
在场的几人都疑惑的看向鲁锦,鲁锦这才解释道,“艾彦父子是在无为归附的,他们也是蒙古人,兴许会认识对面的太平路万户。”
几人都点了点头,没过一会,鲁锦来到外间,其他几人就在里面伸著头听著,鲁锦的这个蒙语老师也急匆匆的被找了过来。
“大帅唤臣何事?”
“哦,是这样的,我听闻江对岸的太平路万户名叫纳哈出,先生可知此人底细?比如他出身何处,与辽阳行省的女真可有关系?”
艾彦闻言一愣,“太平路万户纳哈出?这人臣还真的知道,此人乃勋贵后裔。”
“哦?哪个勋贵?”
艾彦当即介绍道,“太祖成吉思汗麾下四杰,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和木华黎四人,其中木华黎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战著称,跟随太祖征战四方,战功赫赫,曾被封为太师国王,总管北境,这纳哈出便是木华黎的后裔。”
艾彦此言一出,藏在后面听墙角的几人都面露惊讶之色,又互相看了看,心道还真让鲁锦猜到了,这个叫纳哈出还真有些门道。
这时鲁锦又追问道,“那他跟辽阳行省的女真有关系吗?”
“这个.”艾彦有些疑惑,不知道鲁锦为什么执著于女真,不过想了想还是说道。
“关系定然是有的,他们这一系人马自木华黎时就总管北境,辽阳行省也在其管辖内,木华黎一族世代执掌辽阳,对辽阳势力多有影响,但这威望应该不止是纳哈出一人的,而是他一族的。”
“好的,我懂了,多谢先生今日解惑,先生且先回去休息吧。”“是,那臣告退。”
艾彦稀里糊涂的被叫过来问了一通纳哈出的事,他也搞不清鲁锦想要干什么,也许是打算对这纳哈出动手吧,可这也不对啊,动手就动手,还问他和辽阳女真有没有关系干什么?艾彦百思不得其解的回了住处,另一边,帅府二进中堂,鲁锦也终于印证了自己的猜想。
一听到纳哈出是木华黎后代这个身份,且其家族在东北有巨大的影响力,那就没跑了,后来威震辽东,拥兵三十万的那个纳哈出,顿时就与现在这个太平路万户纳哈出重迭了起来,这俩就是同一个人!
只是鲁锦还是想不明白,后来那个大军阀纳哈出,为什么会跑来江南当个万户。
其实这就是鲁锦对元末明初这段历史不够熟悉的原因了。
在原历史上,这个时间段,纳哈出确实是在太平路当万户,至于他后来怎么跑辽东当军阀的?这你就要问朱元璋了.原历史上,朱元璋率兵渡江的时候,先攻克了采石矶和当涂,拿下了东岸的桥头堡,然后又去进攻建康(南京),当时退守建康的元军将领之中,就有纳哈出,而且这个纳哈出,在朱元璋攻打建康的那一战中,还被老朱给生俘活捉了之后不知朱元璋出于何种目的,居然把纳哈出给放了回去。
后世有种说法,说老朱曾问过纳哈出祖上是谁,纳哈出回答说是木华黎,老朱对木华黎这样的忠勇能干的臣子十分赞赏,就把纳哈出放了。
这在后来老朱设历代帝王庙,不仅祭祀成吉思汗,忽必烈,还把木华黎放进去当陪祀也能印证,而且原历史上老朱评价历朝历代的武将时,也十分看重木华黎的忠勇,鼓励大明武将都应该向木华黎学习,既忠又勇。
这个说法究竟可不可信,朱元璋究竟出于何种目的放了纳哈出且不谈,单说说老朱做这件事的影响,那可真是大发了。
之后韩宋龙凤北伐,中路军的关先生关铎带兵四跃太行出奇兵,在太行山左右来回横跳,太行八陉都被他穿插成了筛子,这才一举从山西大同突入关外,又横渡大漠上千里,直捣上都城,将上都烧为一片白地。
再之后中路军又转战数千里,杀到了辽东,进攻高丽半岛,攻占高丽首都开京,再之后又被高丽军撵出来,驻兵辽东,向关内的大都进攻,还被辽阳行省的元军攻击。
经过数年鏖战,最终龙凤北伐的中路军,就这样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在辽东和辽西走廊,被河北、东北、高丽半岛这三大板块的围攻中全军覆没。
而在这场剿灭中路红巾军的战役中,就属被朱元璋放回去,回到辽阳重新带兵的纳哈出最为出力,可以这么说,纳哈出之所以后来能成为拥兵三十万的东北军阀,他起家的战功,升职的阶梯,就是在中路红巾军身上一刀一刀砍出来的。
虽然这不是老朱的初衷,但在客观事实上,龙凤北伐中路红巾军的全军覆没,绝对有老朱一份大功,毕竟纳哈出确实是他放回去的.也许有人会说,老朱是想对纳哈出释放善意,希望感化这个蒙古贵族,将来能无伤收复辽东,可事实上,纳哈出后来不仅没有感念老朱的善意,还将兵几十万,拒不投降大明,屡次与大明作对,仍奉北元为主。
确实,纳哈出最后在冯胜、傅友德、蓝玉,三名大将亲率15万精锐明军讨伐的时候,他终于投降了,可纳哈出当时都已经70多岁了,一个快死的人了,他投不投降又有何用?
老朱还封纳哈出为海西侯,让他跟著一起去打云南,然后70多岁的纳哈出在征云南的半路上就老死了,连云南的地界他都没碰著但是,不管原历史如何,鲁锦现在知道了他当面的敌将,就是后来那个在东北拥兵三十万的纳哈出,虽然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跑去东北的,但无论如何,鲁锦是说什么也不会放他走的!
这次渡江说什么也要把纳哈出留下,坚决不给以后留下祸患!
从鲁锦下定这个决心之时,又一次历史上的巨大变动出现,东北没了纳哈出,龙凤北伐的中路红巾军是否还会全军覆没?
如果有中路红巾军在塞北拦截,将来鲁锦派兵北伐之时,两军南北夹击,元顺帝脱欢帖木儿是否还能活著跑回塞外?北元是否还能存续?这就都变成了未知数.鲁锦回到后堂,对几人说道,“弄清楚了,这个纳哈出确实在辽阳有些势力。”
冯国用当即问道,“那大帅打算如何处置此人?”
“能活捉最好,杀了也行,反正不能让他跑了,行了,大公你继续说吧。”鲁锦摆了摆手,示意翻过这篇。
“是。”于是包毓继续介绍起了对面的情报。
“纳哈出的三万兵马分两处布置,和州对岸的这处港口,外港称为牛渚矶,内港称为采石矶,与金陵燕子矶,合称长江三大矶,为历代攻略江南,保守江东的兵家必争之地。
“纳哈出在牛渚矶和采石矶总共驻扎有两万兵马,其麾下的两千弓弩手,有一千五都在外港的牛渚矶,其麾下的一千骑兵,也部署在采石矶后面,其余的一万兵马,含五百弓弩手,驻守当涂城,他本人也长期在当涂城内驻守。
“除了纳哈出的这三万兵马,对面沿岸还有一大势力,便是陈野先部。
“这个陈野先是建康本地人,自红巾义军起兵以来,这人就自募乡勇成军,竖起旗帜后,多有江南乡绅募兵响应,投奔其麾下,现在此人是元廷封的集庆路义兵元帅,其子陈兆先也在军中领兵,为其副将。”
包毓一边介绍情况,一边拿著指挥棒指著沙盘示意道。
“如果将太平路,集庆路诸县的兵力都算上,如溧水、江宁、上元、句容、金坛、溧阳、丹阳等地的民兵武装都算上,那这个陈野先麾下能调动的兵力将不下于二十万人!”
嘶——
几人闻言无不倒吸一口凉气,陈野先的二十万大军,加上纳哈出的三万大军,如此重兵拱卫金陵城,那可真不好打啊。
冯国用皱著眉盯著沙盘没说话,李善长则是道。
“大帅,即便九月之后,如大帅预料一样,江南元军被徐宋引走,咱们就算这当面的二十三万大军去掉一半吧,那当面之敌也还有十一二万之众,而我军渡江的兵力可能最多只有三四万,以一敌三,甚至更多,这,大帅有把握吗?”
几人闻言不禁同时都看向了鲁锦。
鲁锦见状顿时笑道,“人多有个屁用,那23万大军,也就纳哈出能有一万精锐,其余两万我也不看在眼里,陈野先的二十万大军,更是土鸡瓦犬,插标卖首之辈。
“一群乡绅召集起来的佃户扛著锄头,就敢叫大军了?他们有多少甲胄?他们有多少兵器?他们有多少带过兵,打过仗,会练兵,懂兵法,能结阵的将校?就这也配跟我比?像是这样的元廷民兵武装,咱们又不是没打过,他们的战力如何我又不是不知道。
“如果人多就能赢,那前宋也不至于亡国了,对岸的敌军确实人多,如果他们集结重兵坚守城池,那还真不好对付,但只要他们敢摆出阵势跟咱们打野战,我敢保证来多少杀多少,根本没有一合之敌!“可巧的很,你看对岸哪座城池能塞下20万大军,他们人多势众,咱们人少地狭,我就不信他们不出来和咱们野战,只要咱们攻下一座城池作为根基,再打几场野战,歼灭敌军几万人,哪怕只有三成,敌军剩下计程车卒就要心惊胆颤,士气尽丧,清扫剩余的残敌,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容易!”
。